“家教杂说”之一百零三:《家长要关注中学生的“恶搞”》
(2018-07-29 06:42:59)分类: 家教杂说 |
《家长要关注中学生的“恶搞”》
赵忠心
语文恶搞
据报道,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学优秀教材”字样的《Q版语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变成了“促销女郎”,而鲁迅笔下的少年润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崽”,孔乙己偷窃光盘称“资源共享”……该书将一些经典名著改写得另类而幽默。这是典型的对语文课文的恶搞。
图片恶搞
通过图象处理软件修改、拼接数码图片,达到搞笑的效果。
声音搞笑
有的是篡改歌词,把一些流行歌曲重新填词;有的还像模象样地找人重新翻唱,制作成搞笑版的曲目。
语言恶搞
“郁闷”一词则南北通吃,男女通用。据说此语最早出于清华大学,它表达的并非真的是心情很糟糕,说话者可能是刚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担心长胖。时下里,你常听到中学生开口一个“郁闷”,闭口一个“郁闷”。
短信恶搞
“白雪公主穿着泳衣打猎,孔乙己不偷书改偷光盘……”
“抬头肯特鸡,低头麦当劳。”
视频恶搞
影响最大的是《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
学生这样“恶搞”,觉得很好玩。平时学习非常紧张,气氛也十分压抑,弄来搞笑的短信可以调节一下心情,一笑了之。
语文版的《Q版语文》有许多的搞笑的故事:诸如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萨达姆等人,读了以后逗得人捧腹大笑。《闪闪的红星》里的小英雄潘冬子满嘴脏话,一心要当明星。还有给名著换脸,诸如,《三国志》该成《三国痔》,把《西游记》该成《嘻游记》等。原著中的故事也被搞得面目全非,如关羽“脸红”原来是因为害羞,“桃园结义”三兄弟化身为“营销高手”,唐僧也卷入了“三角恋”等。
面对中学生的“恶搞”,语文教师无奈地说,这不是语文,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一批“小玩儿闹”、“小混混”以外,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只会让孩子们更加浮躁。
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有的突破人们的道德底线和感情底线,对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极大的误导。不能不引起家长的注意。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恶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受缺乏信仰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人没有理想追求,心里空虚,穷极无聊,没有正形,便以蔑视、嘲笑、戏弄崇高,贬损、诋毁美好为乐事,以低俗的形式向崇高、美好开炮。这不是幽默,是一种低级趣味。
二是,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使得那些处在草根阶层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网络就像是一个“黑板”,人人都可以在上面书写,人人都可以看得到。如果他写得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离奇古怪,夺人眼球,知道他的人就更多,满足了虚荣心。出名容易了,人也就更浮躁了,恶搞也就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了。
三是,可能有些人是非、善恶、美丑、雅俗不分,以此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料以为消遣、解闷儿,打发时光,拿着无聊当有趣,拿着低俗当幽默。
但这种无聊的恶搞,如不加制止,任其泛滥,对正处在成长发育期,世界观、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势必会污染、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左右他们成长发展的走向。
对此,家长不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掉以轻心。应该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