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动态”之五十八:《我写给王秉德先生的信》

(2018-07-17 06:06:07)
分类: 我的动态
“我的动态”之五十八:《我写给王秉德先生的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11年10月29日,是我七十岁生日。这一年,也是我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为我举办了“赵忠心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暨七十寿辰研讨会”。这是我的老朋友、辽宁省朝阳市原市委宣传部部长、现市政协副主席、著名词人王秉德先生的贺词。


 

 

赵忠心教授来信照登

按语:

今晨528上传了“赵忠心教授讲话选编”,很快就收到了赵教授的这封回信。耿耿忠心,跃然纸上;凿凿箴言,感人肺腑。现遵嘱刊发,以飨读者。

                                                                 王秉德2012.10.19-1356

Re:感谢王老师。赵忠心

 

《我写给王秉德先生的信》
  •    间:20121019 11:52 (星期五)
  • 赵忠心

王老师:您好!又给您添麻烦了。谢谢。

       得知嫂夫人不慎骨折,希望不是太严重,遥祝她早日康复!

   人到了老年,身体里的零件都会渐渐老化,不是这里出点儿毛病,就是那里出点儿故障。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提醒我们老年人要服老,要精心保养,小心翼翼地维护身体健康,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骨骼,很容易因为缺钙而受损,要特别地注意。要补补钙,适当地走走路,晒晒太阳,喝点儿骨头汤什么的。

    我们老年人的身体这架机器,使用的时间太长了,很难完全避免出问题。人老了,各种毛病会找上门来,我们只能努力少给机会,晚给机会。

    照顾病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是深有体验的。二十多年前,我的原配夫人生病十年,住院十一次,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那个时候,幸亏我还年轻,我几乎每天都要跑医院照顾我的夫人,天天都是疲惫不堪。希望王老师您在照顾老伴的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别把自己给累垮了。

       王老师,我在博客里公布我的这些讲话,我是觉得还有些参考价值。这些讲话稿,都是我自己亲笔撰写的。这本来是理所应当的事,谁讲话,自然是谁写稿,这还用说?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这样。听众听你讲话,希望了解讲话的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观点。然而,很多人讲话的稿子是别人写的,只是讲话人到会上宣读,是典型的照本宣科。越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越不亲自动手写,让秘书写。我是学会的副会长,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我也有秘书处,但我不喜欢这样做,那不是应付差事吗?

    我一向喜欢真实,希望大家了解真实的我。有的人不仅在正式场合作报告要秘书起草,有的人就是接受记者采访都要别人写出稿子。因此,在今天要想听真话,了解人的真实的看法和想法,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我这一生中,在很多正式的场合讲过话,可以说数不清,基本上没有念过别人为我写的讲话稿。哦,只有一次,例外的一次,就是19944月,我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的副团长出访韩国,在汉城(现叫“首尔”)欢迎招待会上致答谢辞,是代表团的秘书写的。其他在所有会议上的讲话,都是我亲自执笔撰写。因此,读者阅读我的讲话稿,尽可放心,那都是我个人的真实想法和看法。

       我又再一次地看了看我的这些讲话稿,也算是重新审查一下。审查什么?就是要看看是不是都是些套话,客套话,重复别人的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没用的,瞎耽误别人工夫的话。我看了,还好,有一些,不多,还是有些有价值的话的。因此,我才乐于把我的这些讲话公布出来。现在,人们都很忙,没工夫看那些空话、套话。消磨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消磨别人的时间那是图财害命。我得珍惜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我得尊重读者,不能伤害读者。

        我之所以同意公布这些讲话,也是希望能够跟读者比较深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人们都很浮躁,就是不大爱动脑筋思考问题。这些讲话,都是我认真思考后做出的结论。

    我这个人不是很聪明。但向来做事比较认真负责,要我讲话,我就会下功夫认真准备,不知道要修改多少遍,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我得对得起听众。大家看看,也许会有些参考价值。

    所谓思考,就是进行比较深入、周到的思维活动。常进行思考,才能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现在,许多人没有了这个习惯,这个好的习惯,往往不假思索,一拍脑袋就发表意见。浅尝辄止,听风就是雨,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表议论,草率地下结论,评判是非曲直。这不好,难免出错,过于偏激,难免暴露自己的浅薄。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做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可信的,经得住时间和历史考验的。我很希望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的同行,能够看看我的这些讲话。我的观点不见得都能够被接受,但看看还是会有益无害的。

 这些讲话,都是对家庭教育的一些宏观地看法,这对于家庭教育工作者、研究者还是有些用处的。

 现在,研究、宣传、推广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有一个不大好的倾向,就是站得不高,看的不远,思路不够开阔,胸怀不够宽阔。往往是只看眼前的事,且就事论事,对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缺乏考察和分析,对家庭教育的整体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缺乏起码的认识和了解。这就很难完全避免盲目性。

 必须明白,家庭教育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任何的家庭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跟现实的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受环境和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忽略的。

 现在,有些人写的家庭教育指导文章或著作,让人一看,就看出问题来了,那就是对中国的国情缺乏了解和认识。我们常说,讲话要看对象,写文章要看读者,这就是有的放矢。

  比如说,现在介绍外国的文章和图书不少。外国的经验,也是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该引进的,要理直气壮地引进。因为任何的好经验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但那毕竟是在外国的环境和背景下总结出来的,适合外国,不见得也适合中国。家庭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性的教育,也是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教育。有些外国的家庭教育经验,生搬硬套到中国来,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不能生根发芽。

 我的一些学生到外国留学,在出国之前,我都殷切地嘱咐他们,要“先留土,后留洋”。要先从宏观上研究、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然后,再去留学。这样,才知道外国的那些东西适合中国的国情,才会有所选择取舍,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洋为中用。

       对于在中国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人来说,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很有必要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趋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向。符合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动向的研究和指导,才是有用的,能够被认可的,是有价值的。

    这里又牵扯到古为今用的问题。中国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很多外国研究者非常向往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发扬。也只有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的家庭教育才更具有中国特色。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要有所选择取舍,也不能全盘照搬。不加选择取舍地照搬,比如让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四四书五经,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会消化不良。这不是继承发扬文化传统,而是复古,是返祖,不合时宜。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向很重视我国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研究的,我出版了很多家庭教育思想史的著作。但我不主张全面接受,要学会扬弃,即发扬历史中文化中积极的东西,抛弃那些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何取舍?这就需要研究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动向,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动,逆潮流而动是没有前途的,不会被接纳的。

       我又写了这些文字,以跟您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当之处,请指正。若认为无不妥,可以公布。

                                                          赵忠心   201210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