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女作家许凤霞赠送她的著作。
《回复山东青年女作家许凤霞的信》
凤霞老师:你好!
拜读你写给我的文章,我很高兴!这次,我去山东章丘讲学,我们没有单独交谈,在大庭广众之中你也不多说话,你的深沉、贤淑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会记住你的。
我反复阅读了你的大作。我只是在餐桌旁借着酒劲儿,给大家讲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奇闻趣事,你却在我的只言片语中认识了我这个人。
的确如你比喻的“芦苇”。我喜欢这个比喻,我以为是很贴切的。中国古人有很多关于芦苇的诗词。不管水深水浅,水清水浑,风大风小,还是东西南北风,芦苇总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我的确就像芦苇。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没有人提携,没有人扶持。我事业上的成绩,都是靠我个人三十年孜孜以求地奋斗得来的。
我创业的过程中,的确是很难很难的。我不顾朋友的反对,不顾条件的艰难,单枪匹马,孤身一人,义无反顾地闯入“家庭教育研究”这个未被开发的“荒地”。人们称我是“孤独的拓荒者”。
2011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庆祝我七十寿辰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关工委送我一个由关工委领导亲自题写的条幅。条幅中引用了《左传》的两句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荜路“即柴车。”蓝缕“即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说的是当年楚国的百姓穿着破旧的衣衫,赶着破车,去开垦荒山。形容创业之艰难。
我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多年,一直是默默地辛勤耕耘,从不肆意张扬。没想到,教育部的领导对我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我创业难以想象的艰难,理解我苦苦追求的事业的价值。我很欣慰,也很感动。看到这个条幅的题词,我心里不禁一热,眼含热泪接过这个条幅,一直悬挂我家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以时时刻刻激励、鞭策自己。
我是在我追求的事业中取得了一些收获。但我的工作条件一直是非常艰难困苦的。由于我从事的事业,是开拓性的,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至今,我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出版近六十部书,应该有三千万字。这些成绩,是在无人提携,无人扶持,没有课题,没有经费的条件下做出来的,可以说都是“四无产品”。
当年,我选定这个研究方向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是跟领导定了这样一个“君子协定”:
“请领导允许我做五年的研究。五年之内,我能做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希望领导让我一直做下去;如果我做不出来,不用领导发话,我自动卷铺盖卷离开师大!”
我是把自己推到一个极端的境地。我深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道理,不能给自己留有后路,必须有破釜沉舟、背水为阵的精神,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决不能半途而废。
我没白吃苦受累。算是终于做成了一件事。
当初学术界并没有“家庭教育”这个学科,高校里也没有这个专业。我创始了这个学科,在高校开创了这个专业,在国内第一次招收了研究生,我的《家庭教育学》先后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陆续招收家庭教育方向研究生,凡是开设“家庭教育学”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都使用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为教材。
我感谢你对我的认识,对我的理解。能得你这样一个知己,难能可贵啊!
谢谢你。有机会到北京,欢迎你来我家坐坐。
赵忠心 2014年11月10日
==================================================
这是2011年在我七十寿辰研讨会上,我的老朋友、著名词人、辽宁朝阳政协主席王秉德先生赠送的条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