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一百一十:《教育孩子珍惜生命》
(2013-12-02 11:58:45)分类: 家教杂说 |
《教育孩子珍惜生命》
11月28日晚上7点50左右,浙江桐庐某中学读初一男生小辉(化名)就是因为对学校再三要求学生理发这件事不满,从富春江二桥纵身跳入江中。打捞仍在继续,人们都在期待奇迹发生。
看到一条消息,我感到十分震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现在的孩子多幸福,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事呢?
花季少年的生命如此轻易消逝,令人痛惜不已。是的,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说生活在“蜜罐”也不为过,还发生这种事,实在令人费解。
一般情况,寻死觅活都是因为绝望。今天的个别孩子自杀,显然不是因为物质上得不到满足,即或事情的起因也许与物质有关,但归根结底是精神上、心理上出了问题。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不可回避。有的家长觉得给小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太“残忍”,怕孩子承受不了,不忍心。
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无法回避,孩子早晚都会遇到长辈、亲朋去世。如一味回避,一旦遇到亲人死亡便无法承受。告诉孩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只有一条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个别中小学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对生死的误解有直接的关系。某小学对学生进行调查,问“人失去生命后,是不是可以重新获得?”有一半的学生的答案是“不肯定”或“可以重新再活”。答案来自哪里?神怪小说或虚幻电影。
与其回避,任某些虚无缥缈的儿童读物误导,不如引导孩子面对现实。“死而复生”那是神话,不是现实。
人们把自杀称之为“轻生”。有的学生自杀就是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常人看来,不至于导致自杀。中国有句成语“自寻短见”,就是自己认为无法活下去而寻死。学生自杀往往是他们“自己认为”无法活下去,而实际上问题并没那么严重,是“自寻短见”者把问题和困难无限放大,是过于冲动所致。
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心理上的沟通。正处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好冲动,且不计后果。家长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头,钻“牛角尖”,要及时给予引导或排解。并鼓励孩子坚强,勇敢,树立生活的勇气,勇敢面对现实。
轻易放弃生命的权利,当事者往往认为生命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处置。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母亲十月怀胎,母亲是在生死搏斗中生下孩子,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养大,要珍惜父母的心血。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的。每个人都肩负着父母、亲属、老师和社会的期望,人们都在期待你的回报,不能让人们的期望落空。任何人都无权自行处置自己的生命,要特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