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守中,一对一的持球防守是一切防守的基础,也是最为先教授的防守技术,也包含了全队防守的战术要求。在具体的训练中,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防守距离。
有三个可以参考的距离,一是一臂距离,即防守队员可以用前手触碰到持球队员的身体,这个距离也是后面两个距离的判断标准。二是一臂距离以内,即更加贴近对手,甚至和对手有肢体上的接触。其三是一臂以上距离,持球队员可以做体前变向运球。为了方便训练需要,根据距离的由近到远,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
在持球队员从后场向前场推进的防守过程中,第三距离可能为主要防守距离,但是如果持球队员的推进速度、运球能力相对自己较慢,则可以采取第二距离,或在第三和第二距离之间切换。一旦对方停球,或实施夹击,则就是第一距离了。
在半场阵地防守中,如果采取紧逼持球人的防守战略,则第二距离为首选择距离。由于防守距离较近,投篮的难度较大,持球人大多会采取突破,突破上篮,突破后的急停跳投,突破后的分球等。因此,在防守中,需要控制好身体重心,保持双脚张开的宽度,做好积极后撤的防守对方突破的准备。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很多内线队员具备在外线持球攻击篮筐的能力。无论是对外线队员的防守,还是对内线队员的防守,一旦持球人运球到了限制区附近,则第一距离为首选了。尤其是当对方侧身及背身向篮下运球推进时。
相对于“离篮筐远,则远;离篮筐近,则近。”,以手臂为丈量的第一、第二、第三距离可能更便于临场的判断和执行。
而具体到临场的一对一防守中,还是需要结合攻防双方的实力,他快你就远一点,他慢你就近一点,如果持球人以组织为主,则可以近一些,如果持球人强攻,则可以放一点。他善突,你就远一点,他善投,你就近一点。这就是同场竞技的临场博弈吧。即保持对球的压迫,又要注意防守的安全,但也不能为了安全而随意的放对手。
其二:堵中不放边。
从堵中放边到堵中不放边,这是一个防守强度及防守理念的问题,在留给对手边路的时候,边线端线就在那里,防守人需要时刻判断持球人距离它们的距离,一旦发现机会,则及时利用边线端线形成对持球人的严防、夹击等。
这条防守原则也许用在全队的任何一种防守战术中都不为过吧,最起码不会犯太大的错误。其一是利用边线、端线一起做对持球人的防守。在一对一的紧逼情况下,持球人运球踩线、球压线、球碰到肢体后滚出线等等现状在比赛中比比皆是;其二是让对手远离自己的同伴,切断持球人和无球队员之间的联系路线;其三是不让持球人从中路杀向篮筐,并和弱侧发生联系。在中路时,两边都可以发生联系,并且直接面对篮筐,不利于协防、补防等。其四是一旦逼迫对手走向边路,会为后面的夹击做好战术准备。而此时的持球人,一旦必须走了边路,也就只有华山一条道了,左右手的单手运球能力就会受到考验,他也会因为顾及夹击而只能选择快速的运球突破了。
其三:堵强放弱。
堵强手、放弱手;堵强侧、放弱侧。堵强手、放弱手。大多人的右手控球能力强,左撇子的左手控球能力强,在防守中一旦对手下地运球,则采取堵强侧手,逼迫对手用弱手运球,增加对手失误球的机率。堵强侧、放弱侧。有些队员习惯从自己的右侧突破进攻,有些人习惯从自己的左侧突破进攻。一旦持球队员有了这些强弱点,则可以在临场比赛中放大他们的弱点。
堵强放弱和堵中不放边也不矛盾,在具体比赛的临场中可以根据对手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防守战略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吧。
其四:控制。
在控制理念中,一方面是控制持球人的运球路线,包括堵中放边,包括防挡拆时的抢步卡挡拆,包括延误对方的推进速度等等。不失位,永远的争取占据持球人想要前进的路线上。不要因为抢球而失去防守位置,不要因为抢位而失去防守位置,不要因为增加对抗而失去防守位置,不要轻易吃对方的假动作而失去防守位置。死亡缠绕就是最好的注解。
其五:防守强度。
防守距离本身就是一种空间限制强度,身体的对抗就是实打实的强度了。在每一次的身体对抗中,在位置不失去的情况下保持身体对抗的强度,通过合乎规则的身体对抗去消耗持球人、缠绕持球人、逼迫持球人。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减少不必要的犯规。但是,在犯规次数合理的控制范围内,适当的高强度对抗下的犯规是可以允许的,那也是一种强度的防守态度表示。
不可能完全限制对方的进攻,但是力争做好每一次防守是赢球的基本前提要求。好看看进攻,赢球靠防守。其实,好的防守也是真的挺好看的。高强度的防守是强队的重要标志,成功的教练员会关注球员的每一次防守,而以防守带动进攻也是现代篮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防守,一方面是技战术,另一方面也是球员、球队、教练对比赛的态度和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