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篮球训练课的“四度”与“两峰”
(2022-05-10 15:11:31)
篮球训练课的“四度”与“两峰”
训练计划包括:长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赛季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等。本文主要是讨论课训练计划的制定。可以适用于校队的训练课,也可以适用于青少年训练营的课程。
如何制定一堂训练课的内容和顺序安排呢?我想可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也就是训练课程的“四度”与“两峰”。“四度”主要是指:量度、密度、强度和难度。“两峰”是指两次强度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课程的中段,第二次高峰是最后一个练习。
第一:量度
主要是指本次训练课内容的多少,包括不同科目的内容的多少;一个科目的内容的多少。个人理解:2-3个小时的普通训练课程,除去准备活动,安排6-8个科目为宜。具体到赛前的战术训练,可能4-5科目就可以了。如训练全场紧逼防守,先做个人的防守、局部的防守,然后到全场的紧逼防守。具体到全场五对五的防守科目,则时间可能就会长一点,甚至本次课程就是以五对五为主了。常规一个科目的训练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过短,起不到效果,过长,易导致思维疲劳。如果需要强调某个技战术,则可以运用变化练习形式的方法,达到统一的目的。
第二:密度
密度是指训练科目之间的间隔时间,同一个科目个人练习的间隔时间。由于球队人数、训练营的球员人数不等,同一个科目个人的练习时间受到场地条件和练习组织方法的限制。教练员需要根据练习目标、场地条件,科学合理的安排组织练习方法。科目之间的时间则是教练员自己可以控制的,不要让球员身体凉下来了再开始下一个科目。在第一个高峰前,无论是补水还是休息,1-2分钟即可。在第一个高峰的科目结束后,可以安排5分钟左右的休息调整时间。在第二个高峰科目前,可以适当的放宽一点时间。
第三:强度
课程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来控制训练的强度,除非是初学技战术,否则,以高强度为主,无论是个人技术练习,局部战术配合、全队战术配合等,都需要考虑这个科目的练习强度。没有强度的练习除非是新学科目,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此时的强度改如何界定?那就是实战强度。从实战的角度和情景去考虑训练科目的强度。其实,我们很难确定“实战强度”。这个“实战”可能是教练员假象的比赛对象。如果以冠军为目标,则就以冠军的比赛可能达到的强度去要求球员,要求整个科目练习过程,要求科目练习的每一个环节。
也许,训练课的强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应该教练员对球队、对球员的目标状态。而比赛就是日常训练强度的一面镜子。如果平时没有达到某种强度,想在比赛中去完成一个超高的强度,这就有点不太现实。可能三五个回合可以,时间一长,原形毕露了。
两个“两峰”,就是训练课强度最大的时间段。一堂课程的最后一个科目的最后一段时间(5-10分钟)是本训练课程强度最大的时段。这是模拟实战比赛的最后时刻。
第四:难度
课程内容有复习的、有新学的,有简单熟悉的、有复杂不怎么熟悉的,没有难度的课程可能会让本次训练课索然无味。缺乏难度的训练课也就没有多少新意了。在球队和训练营课程中,需要根据球员具备的能力和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训练科目,要有让球员跳一跳去摘桃的思维。当然,科目的难度也不能超越球员具备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过高了,则会让球员茫然。如果球员在练习中犯了过多的错误,也许,这个科目的难度就有点大了。训练课程需要一定的难度系数。
训练课过程的两次强度“高峰”。
两次强度高峰对常规训练课程可能更加合适,对专项的训练课程可能不一定。但是,无论是何种训练课程,根据篮球竞赛的基本规律,结束段都需要安排本次课程的最大强度,让球员、教练员从身体、精神和思维上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适应决胜时刻的各种要求。
训练课的内容安排是一项技术活,而训练课的训练要求也是一项技术活。教练的基本功就是体现在这一堂一堂的训练课中,球员、球队的能力正是这一堂堂训练课强度要求的积累而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