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国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干国祥版《月光启蒙》(节选)

(2015-11-19 23:09:05)
标签:

教育

研究型语文教师

一线教师成长

执着课堂

分类: 鱼的读课时光

月光·母亲·故乡

——干国祥《月光启蒙》课堂描述

 

时间:2009417

教材:    苏教版五年级

班级:          五(5)班

地点:宝应翔宇实验小学小圆厅

【背景】

2009416日,星期四,“新教育小学开放周”活动推进到“有效课堂”版块的同题异构环节,来自贵州风冈的罗瑛老师和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王云老师(网名:西门小醉)就五年级苏教版教材《月光启蒙》一课同题异构。

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和核心目标的设定,两位老师并无太大的差别。罗瑛老师重在品味语言文字和母亲形象,以“美妙”一词拎起全文,通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月光的美妙”、“歌谣的美妙”,“母亲的美妙”来达到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的感情,并且感受到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则因限于细碎、抽象的文字分析而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王云老师的核心目标确定为“了解‘月光’意象,掌握课文内容,感知文中母亲形象、童谣魅力、故乡情结,体会文中情境”。在教学中,他通过还原文本中的“民歌童谣”,紧紧联系“月光”意象,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形象。王老师的课上得很润泽,富有意境。但在课上到后半段时,王云老师要带领学生再往高处走走,在讲述月光意象,并把“月光”、“母亲”置于到“故乡”的大背景下时,课堂显得有些涩,时间很费,但学生仍然茫然而不得。

于是课后研讨时,聚焦于“学生能不能达到这样的解读”而引发了热烈的争论。有老师认为这样的知性目标对于学生太难了,因此教学的目标及策略,都不应该超越学生的认知。而相反的意见认为,王老师的尝试方向是对的,定位也是没错的,只可惜在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操作策略上,还略有欠缺,所以导致了课最后一小部分的生硬。但是,这种生硬无论在学生认知上,还是在教研努力上,都比让学生停留于仅仅对文本内容的感动上更为有益。事实上,两种争执的意见有两个焦点:一是学生能不能理解月光意象的深层含义,要不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这是目标问题;二是如何寻找更合适的策略,实现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这是策略问题。

于是老师们投票修改了原有的课程设置。本来周五安排的是干国祥老师用七年级教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来为预习已经达到训练有素的603班学生上一节专门体现“朗读指导”和“存在共鸣”的语文课。现在尊重老师们的选择,决定重上《月光启蒙》。

当天傍晚,干老师就制作了预习作业,发给学生。

【《月光启蒙》预习作业】

1  自学课文生字,感情得体地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划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设法解决,或在课堂上设法提问。

2  试用自己的话口头表达你对课题“月光启蒙”的理解。可在这里写下关键词语。

 

3、课文中说“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你认为究竟是什么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在下面写出那些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关键词:

 

 

4  用横线划出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用词语批注法,标明这些语句分别写出了母亲的什么?

 

5  用波浪线划课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用词语批注法,试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堂现场】

1(略)

2(略)

3

“现在,我要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这课文讲了啥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在预习作业中出现,但是又和每一个预习作业息息相关。而“概况主要内容”在五年级,也应该是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运用的一个基本“武器”了。

“在月光下,母亲给我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第一排的一个女生回答,她就是刚才轮读课文时的第一个女生。

“你看,这同学多好,”干老师请大家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因为课文中有一句话,在9697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但是这个同学非常准确地把这句话中的一个词给改掉了,哪个词改掉了?”

“混沌。”一个男生说。

“是吗?”面对还“混沌”的这帮孩子,干老师直接让他们读屏幕上显示的一段话,这也是老师改编了这句话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母亲在月光下给童年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用它们启蒙了“我”,使“我”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你看,刚才这位同学多敏锐啊,她注意到全文不只是歌谣,还有讲故事啊,猜谜语啊,所以你呢,把书上这句话的‘歌谣’圈一下,再在旁边写上‘还有童谣、故事、谜语’。这一补上去,你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找出来了。”对熟悉新教育框架的老师来说,这样的对于学生学习的“训练有素”,是时刻都要进行的,譬如重要的“批注法”,就是在预习和课堂校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样一天天,一课课积淀下来,学生就自然可以达到这方面在形式和思维上的训练有素。

所有的学生,都抓起笔来,把老师提示的,补写在书上相关位置。完后,就这句话,干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中有个‘启蒙’,课文题目也是‘启蒙’,‘启蒙’是啥意思呢?”

“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经过了预习,所以这个男生很流利地说出了词典中的解释。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蒙’,‘蒙’是什么意思?”

“蒙昧少知。”同样,一个学生很准确地说出。

“那为什么蒙昧少知你知道吗?”干老师又问,学生当然不知道了,于是干老师在课件上出现了“蒙”字的甲骨文字形,从字源上为学生启“蒙”。

“你看,‘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Images/Oracle/J10000/j18200/j18204.gif’下面是什么?是一只小鸟,上面是什么呢?是一个盖子,一个盖子把一只小鸟怎么样?盖住了。所以‘蒙’是什么意思?‘蒙’就是盖住,所以‘蒙蔽’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蒙’就是‘蔽’,‘蔽’就是‘蒙’,两个字合在一起仍然是蒙蔽、遮蔽的意思。”

“那么‘启蒙’又啥意思呢?对,启的意思就是‘开启’,启蒙就是开启蒙蔽,就是去蔽、把蒙蔽的东西给去掉。那启蒙之前一个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课文用了一个词语,谁找出来了?”

“混沌!”学生找得很准确。

“那启蒙之后呢?”

“豁然开朗。”大家也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对,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一个过程。当然,人生开始时,你的生命是混沌的,那么第一次让你豁然开朗,就是你人生的启蒙,那个启蒙的人,就是你人生的启蒙老师。你母亲就是你人生的启蒙老师。”

这样,就“启蒙”这个词的理解来说,学生通过查字典预习知道了“启蒙”的意思,然后在课堂上,又通过老师讲述“蒙”字的字源来历,以及“启蒙”,启蒙前“混沌”,启蒙后“豁然开朗”,“人生启蒙”,“启蒙老师”这样一串意义上的关联,他们对于“启蒙”的理解就不再是一个写在词典上的概念了。

“好,我们带着这个理解,把刚才这句话再读一读,要把你对里面四个词(指:启蒙、混沌、豁然开朗、母亲)的理解读出来。”自然地,理解之后,干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来体会,既是加深理解,也是体现学生此刻理解所到的程度。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果然,孩子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跟刚才不同了,对于“母亲”、“混沌”、“豁然开朗”的理解明显加深了,但是对于“歌谣”、“故乡的爱”、还有“月光”却还没有显示出更深的理解来。

“仅仅是歌谣吗?”干老师再次强调了母亲用的不只是“歌谣”,还有“童谣、故事、谜语”,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起来”。接着他又问了一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得到了“启蒙”,走出“混沌”,豁然开朗?

“是母亲的童谣、民歌、故事和谜语。”一个男生很快地说。

“不过,我还有疑问,这些童谣民歌故事谜语,我们也读了,我们听得还要多得多,为何依旧‘混沌’,没有‘豁然开朗’?”

……

(删略)

4(略)

5(略)

6

接着,干老师又带着学生继续往前走——从“母亲”到“故乡”。

他先让学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我又糊涂了,我们刚刚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知道了,母亲给我的是她的爱,怎么说着说着变成了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干老师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深入思考。

“因为母亲怀念故乡。”一个男孩子脱口而出。

“母亲离开故乡了吗?”干老师马上抓住他的逻辑矛盾,反问。学生都笑了,摇头说“没有,没有离开故乡怎么能怀念故乡呢?”

“母亲热爱故乡。”一个女孩子说。可是怎么热爱呢?学生还没有头绪,干老师指导大家联系上下文来找:

“答案最好在课文里来找。你看前面这段话,‘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她是从哪里听来的?从外婆那里听来的,从丈夫那里听来的,是不是?然后前面还有一句话又讲到:‘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长歌谣’是啥意思?”

“却孕育了歌谣。”最后面的一个男生说。

“哦,长是孕育的意思。也可以说,歌谣像庄稼一样,从大地上长起来,是不是?”

这时,又一个男生起来补充说:“是创造了歌谣。”

“哦,是创造了歌谣,这歌谣是不是来自外国的舶来品啊,是不是‘北方的狼’啊,哦,都不是,它是从大地,是从这一块土地,像庄稼一样长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歌谣,所以这个‘长’歌谣,用得妙啊!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吧!”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你看,这大地把歌谣,长给人们,而人们又一代一代相传,从外婆那里传到了母亲那里,然后母亲又传给了我,所以这是大地的声音,所以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它这里面有这样一个过程,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都给了我,所以,‘母亲’总是‘大地’的象征啊!”

这样,“母亲”与“故乡”、“大地”的关联也被丰富在了学生的经验中了。

“现在,我们再把这几段话来读一遍,这也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教子有方’。”干老师让同学们把“教子有方”也先写在书上这段话的旁边。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同样,干老师仍然抓住句子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这个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啊,但是她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因为她唱的歌谣里有许多知识。”一个女生说。

“哦,母亲不识字,但是她知道要把好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是吧?所以她把好东西给了自己的孩子,哪些好东西?”

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这几段话中找出了母亲给孩子的好东西有:“民间文学”、“民歌民谣”、还有“明月星光”。

“这些都是好东西啊,大自然的美,还有那些民间文学、民歌民谣,都多好啊!把这些给我的孩子,我孩子就能长得好好的啊!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遍吧。”这样先理解了之后再来读,学生的朗读自然就不一样了。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多么聪明的母亲啊!但是,明明是这位聪明的母亲,用民歌民谣、故事谜语,用她的爱启蒙了我,可是课文的题目却为什么要偏偏说成是‘月光启蒙’呢?我真是不明白了。”干老师又抓了一处矛盾,来让学生理解“母亲”和“月光”之间的联系。

“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启蒙我的。”一个男生说。

“那她也是在院子里启蒙我的,为什么不说是‘院子启蒙’呢?”同样,对于这种没有根据事物之间联系的本质来回答的,干老师一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男生和其他同学一起笑了,他坐下来再去思考。

这问题难了,举手的同学倒比刚才踊跃多了,干老师找了一个女生,她说:“因为我小时候的意识是朦胧的,而母亲给我的感受又是甜美的,就像那月光。”

“哦,母亲就像那月光一样,把朦胧给照亮。”干老师肯定了她的意见。

“因为月光下一切都很美,很有意境,给作者以想象的空间。”又一个男生补充说。

“哦,月光很美,月光下的母亲也很美,一切都很美,是不是?”干老师抓住这个“美”字,让学生再看第一段话中关于“夏夜月色”的那段描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的是什么?”

“夏夜,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的这个时辰。”

那么,这个时辰为什么会觉得最美呢?

“因为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一个男生说。

“因为母亲要唱歌谣了。”一个女生说。

“哦,知道当月光洒满了,母亲就要登场了,歌谣就要出来了。这几者是糅合在一起的。”干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在一起,强调了“母亲、月光、歌谣”是一体不能分开的。他接着又问了一个细节的问题,让学生文本细读:“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个白布褂子?又不是什么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

“因为母亲穿的白布褂子和月光的颜色是一样的。”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一个男生这样的回答真是水到渠成了。

“真是好!我们再来看后面一处,大家来读一下——”干老师又联系下文让学生对“白布褂子”和“玉石雕像”建立联系,更加突出为孩子讲童谣时的“母亲”和“月光”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为什么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呢?因为她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因为她唱着美妙的歌声,像月光一样洒满了我的心房。”当老师总结后,一个男生情不自禁举手要求发言,他深有所触地说:“因为母亲和月光融为一体了。”

这时,大屏幕上又集中出现了概括母亲对我启蒙教育的这几段话: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然后,屏幕上又出现“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句话,它覆盖和叠加在上面的那些语句上,就像在那些抽象的主旨上,叠加上了一个完美的形象。

老师也用精炼的语言,提升着学生的认知:“你看,整篇课文,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是母亲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在月光下,母亲像月光,母亲用月光,因此啊,母亲和月光在这里是不能区分的。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母亲是指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指母亲创造的‘我’的幸福的童年生活中的月光。这两者不能分,它要合起来,这种合起来的方法,我们叫做——意象。大家在‘月光启蒙’的标题旁边写上两个字——意象。”

 

 

 

老师也用精炼的语言,提升着学生的认知:“你看,整篇课文,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是母亲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在月光下,母亲像月光,母亲用月光,因此啊,母亲和月光在这里是不能区分的。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母亲是指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指母亲创造的‘我’的幸福的童年生活中的月光。这两者不能分,它要合起来,这种合起来的方法,我们叫做——意象。大家在‘月光启蒙’的标题旁边写上两个字——意象。”

这真是水到渠成,整堂课就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先是从唤醒“民歌童谣故事谜语”这些词语开始,然后唤醒了“母亲”形象,然后“母亲的爱”又和“故乡的爱”融为一体,“母亲的爱”又和“月光”形象叠印起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经历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美妙体验。听课的老师们都会意地微笑起来,转头看看小醉,他也正一边点头一边沉思,是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之后,“怎么教”真是大有学问呢!

就“意象”这个新的概念干老师仍然联系学生以往的经验,进一步举例说:“当一样东西和一样感情联系起来时,我们就说它创造了一个意象,比如说在中国古代,柳树表示离别,一说柳树就想到离别,这就是意象。”然后他又回到本文,再次强调说:“那么对于这位作者来说,母亲和月光是不可分的,他说月光的时候,他说的不是月光,暗示的其实是母亲。所以,没有母亲的话,月亮只是和所有人感觉相似的发光体,冷冰冰的一个星球而已,没有母亲的爱,月光不算什么;但是没有月光的话,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

(删略)

 

7

“好,我们现在把课文再读一遍。刚才我们分析了那么多课文,现在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我们是分角色读的,请大家注意看清屏幕上的提示。”又回到课文最初,理解了之后再来读课文,这次会怎样呢?

大屏幕上,还是那片大地、树林、村庄、河流,还是那轮明月,皎洁的月光铺洒下来,不过题目却换成了原来的题目——《月光母亲》,内容也换上了作家的原文。

轻轻的,缓缓的,歌声又响起来了,但这一次的歌声有些忧伤,低低的,像是遥远的背景:“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在这怀念的歌声中,师生的角色朗读也开始了。

月光母亲

孙友田

老师读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这两段的文,在教材中被删除了,第二段修改后,变面了教材中课文的结尾。现在,干老师没有比较,没有批判,只是在细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用他略带沙哑的声音,作了一个还原。整个圆厅静悄悄地,仿佛能听见水滴滴落,全班学生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这段文字所描述出的写作背景,一下子让他们对刚才分析理解过的课文又有了新的感受,而他们身后,很多听课老师,眼睛里却已经泪光闪烁。

然后,孩子的声音响了起来,随着作者的描述,作者有关童年,有关母亲、月光的美好回忆,也都随着孩子们的朗读,一点点穿越岁月而来。

周雨欣读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周雨欣读得真好啊,刚才分析过理解过的那些,此刻全通过她的声音,表现出来了。然后,那些被母亲轻轻唱响的歌谣,又像月光一样,轻轻移过篱笆与屋檐,在教室里回荡起来。月光啊,月光,宁静的月光;歌声啊,歌声,宁静的歌声。孩子们的声音也加入了,也轻轻地跟着哼唱起来了——

月亮出来亮堂堂,

打开楼门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

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

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

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

再盖南楼遮太阳。

潘锦景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全班齐读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男生读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女生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一齐轻打节奏读

小红孩,上南山,

割荆草,编箔篮,

筛大米,做干饭。

小狗吃,小猫看,

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

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

毛娃笑,坐花轿。

毛娃醒,吃油饼。

毛娃睡,盖花被。

毛娃走,唤花狗,

花狗伸着花舌头。

男生读“我”;女生读母亲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

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课堂上刚才逐段学过的那些分析,那些练习,此时又全被和谐地统一在全文中了,“情动而辞发”,遥远的歌声,遥远的神话,遥远的童谣故事,遥远的那片月光下的神奇土地,那位美丽的母亲,就在孩子们的声音中,慢慢地,慢慢地,清晰起来……

最后一段,注明齐读,但是,只有音乐在回旋,文字却迟迟没有出来,孩子们在音乐中静静地等待着。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而孩子们齐读的声音,也蕴含了一种丰富与细微的深意: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删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