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古诗《游园不值》
(2015-11-20 22:31:26)
标签:
教育研究型语文教师一线教师成长执着课堂 |
分类: 鱼的悦读足迹 |
听干国祥老师讲古诗《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是此次新教育小学开放周上干国祥老师在四年级执教的一课。
按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理论,诗词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视作“定篇”,此类诗文教学的目标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但,显然这样理解未免又有点固化,以我们的学习经验可知,学习诗文能达到“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必然还会从此诗文中得到一些路径、法门。因此,干国祥老师这样设计《游园不值》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是贴切的:
A类
1.熟读并背诵本诗,并要求读时声音与意义相贴切;
B类
2.准确理解诗的字面意思;
3.初步学会鉴赏古诗(用互文性、符码、声+色的规律、对比等方法);
C类
4.较深入地感受此诗诗意。
5.涉略并积累若干诗词。
我们知道,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特别强调学生的预习,把预习看作学生唯一一次独立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上和核心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干国祥布置的预习作业:
1.
2.
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你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老师做的批注引路有:(1)“值”是什么意思?“不值”,是不值得,还是没碰上?“游园不值”的全部意思是什么?(2)谁怜?怜什么?因为怜,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他真的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吗?(3)“小扣”表示什么?诗人为什么不“大扣”?(4)后面两句诗与前面两句诗有什么关系?(5)作者想说春色满园,但为什么只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者“多枝”?
4.试着依据诗中的词语,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试着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翻译得优美,保留诗意。(上课前要自己出声地翻译一次。)
5.仔细阅读老师补充的相关材料,结合这些材料,仔细思考:这首诗何竟好在哪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补充材料——(略)
对于此预习作业,很多外地来学习的老师提出了疑问,主要围绕“预习作业量大,学生什么时间做?多长时间做完?”,“预习题有难度,有多大比率的学生能够完成?”等问题提出。而我们知道,有效教学框架对预习的重视甚至要提到很复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时间上老师可以灵活安排,一开始甚至不妨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至于难度大小,依据的标准恐怕不能以先验的文件规定,而要看此时此刻这个班级的接受水平。事实是,课上完后,很多抱有这个想法的老师对四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示非常吃惊。
此诗的教学干老师是用两课时来学习的,教学的板块简洁而清晰。
第一板块——【目标B3\10分钟】
先是请学生齐读了《寻隐者不遇》,问学生,这首诗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第一反映是,这首诗好。
一个同学说:“这首诗语言很简洁。”干老师反问:“菜市场上卖菜的语言也很简洁,但那是好诗吗?”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画面。”
干老师就此问题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出示了自己改编的一首诗《寻朋友喜遇》,用戏讽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诗歌意象的文化符码作用:
寻隐者喜遇
柳下问童子,
言师采茶去。
只在此山中,
坡南向阳处。
归来天色晚,
把酒庆欢聚。
一看到这首诗,学生都笑了。老师追问为什么笑?有人喊,这首诗不好。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松树给人的感觉是高洁的隐者,而柳树好像象征了春天。接着她的话题,干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古诗的“密码”。如“不遇”意指“神往、神会”; “松”象征了“高洁之士”;“云深”意指“隐逸、闲适”;“药”象征了“隐者”、“长生”、“济世”;“不知处”则指“逍遥、自由、隐逸”等等。这样一讲,学生对这首诗就明白了,有学生就喊:“原来这首诗就讲一个字——隐啊”。
老师出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
先是请了一名学生来读,结果学生读诗还没有找到门径。老师指导按2、2、3停顿来读。再次齐读,停顿的节奏明显好多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平仄的读法,很明显,这样的技巧上的指导,对学生的读诗是有帮助的。
后面是学诗的第二步:背。
在小组三人互相检查背诵后,老师调查还有谁背不出,结果全部背出,老师请大家齐背——要求是齐背也不能像念经,而应该是有节奏的背诵。
第三板块——【目标B2B3\20分钟】
学诗的第三步是“解”。
老师和学生一起从字面上解析这首诗,其实也就是检查预习作业3和4。
这里的学习可谓“异常精彩”,一个个古诗中的文化符码被学生和老师逐一破译,学生充满了挑战感和愉悦感。如,屐、苍苔、柴扉、一枝、红杏等等。
我们不妨看老师是怎样处理类似例子的:
1、密码:苍苔。
老师出示了有关苍苔的几首典型的诗:“春来不是人慵扫,为惜苍苔亲落花。”这句中苍苔的隐喻是“自然、细微”,而“白昼重门寂,苍苔古殿深。老僧香火罢,松柏夜森森。”此诗中,苍苔的隐喻显然是“孤寂、幽深”之意,等到了王维的“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隐喻则为“宁静、无言”。
老师请大家把“幽静、孤寂、隐逸、细微之色”的意思带进诗歌,再来读前两句。
2、密码:屐齿。
关于屐齿的诗歌,有下面一些:“两屐上层楼,一目略千里。”“会须蜡屐步丹梯,要看奇峰三十六。”“蜡屐发兴屡,几为春泥阻。”总的意思是“游山、赏水、寻诗”。理解后,再请学生带进去读。
3、密码:柴扉。
“柴扉”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个符码,这些诗句较为典型: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陶潜
《归园田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4、密码:小扣。
老师问学生,有没有人知道“推敲”的典故。看起来这帮孩子不能独立完整的讲述这个典故,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之所以最后韩愈推荐用“敲”,是因为一个“敲”,更可以衬托出夜晚古寺的“宁静、悠远”之感。类似的诗句还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后面干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应怜屐齿印苍苔,”——这是想象之“色”(眼),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是所闻之“声”(耳)。
学诗的第四步是“译”。
老师请三人小组互相翻译,翻译后,老师请了一名同学来翻译,这位同学一开始有点紧张,把“怜”又解作了“可怜”,学生没等老师纠正,就先纠正了她的错误,接下来的翻译,这位女同学基本翻译对了。干老师在请她坐下后提出了更高一点的要求,要尽量翻译的优美。显然这个要求对刚刚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又两位同学翻译后,老师为大家做了一个示范。这也是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的,对于当下不能做到的任务,藉由老师之口可以提前感受、渗透。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了,第二教时紧接着第一教时往下进行。
第四板块——【目标B2B3\20分钟】
一上来,老师请大家在练习纸的背面看大屏幕的问题填空:
1.在古诗词中,许多词语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如“柳”一般表示离别,“松”往往象征_______,“云”则大多意味着闲适自由,“苍苔”意味着_______,“屐”表示_______,“柴扉”意味着_______,“小扣”意味着_______,“红杏”则象征着_______。
2.《游园不值》一诗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学生填完后,老师出示答案进行面向全体的纠正。
1.在古诗词中,许多词语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如“柳”一般表示离别,“松”往往象征高洁之士,“云”则大多意味着闲适自由,“苍苔”意味着幽深宁静,“屐”表示游山玩水寻诗,“柴扉”意味着清贫隐逸,“小扣”意味着宁静,“红杏”则象征着春天。
2.《游园不值》一诗中的“值”的意思是遇到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面一个学诗的环节是“悟”。
学生改完后,老师问:“我们一节课都在分析前两句,前两句的密码又那么多,怎么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反而是后两句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干老师问,知道这首诗的文眼吗?显然,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出示: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一种是全篇最关键性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当然,这个问题老师用自己的话又通俗地给学生讲解了一遍。
关于文眼的讨论很有意思,学生出现了很多答案。有“游、值、满、园、关、出等等。老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出示了陆游的一首诗,叫《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
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
(杨柳没把春色遮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他让学生把两首诗作比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墙、柴扉想把满园春色关在园内……)
一枝红杏出墙来。
干老师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陆游是前辈大诗人,叶绍翁的后两句显然是从陆游的诗里化过来的,你认为谁的句子应该是名句?”
是啊,到底谁的是名句呢?
显然,陆游虽然是大诗人,但,那首诗确实没有叶绍翁的这首出名。那么,两首诗真正的区别恐怕就是文眼所在了。
有学生不敢肯定的说是“关”,但具体的理由以四年级学生的水平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老师简单的出示了一下:“关”=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关的原因;“小扣柴扉久不开”——关的情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的结果。当然,以我来看,这番话就是出示了,学生也不会弄懂的。
但,之前的一个问题,“后两句为什么是名句,”还没有得到更圆满的解决。老师出示:“唐诗尚情,宋诗尚理。”并紧接着举了几个例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老师请学生谈谈这几句宋诗的“理”分别是什么。经老师的提示,学生逐渐明白,宋诗在表达的主旨上比较注重哲理、哲思的内蕴。
接下来,老师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继续领略后两句的“警句”之“警”所在。这次所用材料仍是陆游的《马上作》。
课堂的最后一个高潮是最后一个板块,杨万里的《桂源铺》和《游园不值》的比较。
第五板块——【目标C4\20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两首诗的主旨,即宋诗以理胜,它的“理”是什么。学生发现,原来这两首诗的主旨是相同的,即“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但,老师并没有在这里止步。在总结了用“读”、“背”、“解”“悟”学习本诗的步骤以后,老师出示了“红杏出墙”在今天字典和生活中的意义——指代妻子有外遇。
老师笑着提醒大家,虽然学了这首诗,但今后在运用时要注意,今天的用法和以前的主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老师在简单解释了《桂源铺》后,让学生记住这首和《游园不值》主旨一样,且气势依旧豪迈的诗歌: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在悠扬的古筝伴奏声里,在孩子们稚嫩的童音里,这节课的教学结束了。
课后,因为时间关系,大家没有议课。但,我在QQ中和干老师有过这样一番对话,颇能代表我对此课的意见。
陈金铭:诸向阳校长说,此课对解武器的运用是非常“自觉”的。我完全同意。能从课上学其法,这是学习这首诗,或者说是宋诗的最大收获。或许唐诗或者其他能给人兴发感动的诗能用王国维的“感发”之路去解。而此诗的解读显然不宜直接兴发感动。没有前面的“密码”的破解,后面的“兴发”纯属高飘。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老师一般所才采用的创设情境、感悟诗情等是“兴发感动”的一种低劣的变形运用。
碰巧运到诗歌的本质是兴发感动的,则勉强会让学生得到一丝“感发”。而一般的宋诗显然用这种“感发”之法不适用。所以,无论怎样的兴发,也不会走到宋诗的里面去。
此课为宋诗或者说理诗开辟了一个路径。
干国祥:写诗,无法可依;解诗,有法可循。其实兴发,也能讲,也能有法可循。对后世诗歌,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意象(符码)分析都是有价值的。但对早期诗歌,尤其是诗歌及汉诗,就难了。因为当时的符码还未成型,它处于形成之初,带有源初之辞的味道。
陈金铭:兴发能讲,但显然不适合一般说理宋诗。既是说理,自然作者就运用了思力去安排。而思力到处,会大大降低、减弱直接兴发的意境。或者换句话,作者写的时候本就不想让作者直接兴发。就像此诗,能直接兴发,则说理的苦心全被破坏。
干国祥:是的,这是苦心孤诣之类的诗词,即工于雕琢。所以我认为,它未达一流之境。杜甫也工诗,但是,仍然是兴发在先,雕琢在后。南宋诗歌,便是在生命力上大大不如前辈,所以虽然寻章摘句老雕虫,毕竟少有大家。
陈金铭:而你所用符码、互文等解此诗歌,实在是目前语境下的最佳解读之一。
干国祥:这样的诗,其实容易讲,因为其法显而易见。但讲李白就太难了,不好讲。只能心印声证。
陈金铭:以你此诗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两首诗的教学看起来效果都很好,其实解诗的路径是不一样的。那首诗更侧重意象(境界),是直接的兴发感动。所以,你才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的背后站着一位怎样的诗人?后续一个问题:一首写夏天西湖暴雨的诗跟你何干?”这种解法近似于兴发感动。和今天的其实正好是解诗的两种重要的路径:一种是针对大诗人所作本质是兴发感动的诗,依据诗中的一些感发之本质做联想的发挥。或者说直接感发。另一种就是借用西方符号学中的语码、阐释学中的互文等,解读本质是靠思力来安排结构的诗歌。
干国祥:是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难讲。但也能分析意象:翻墨、跳珠、卷地风、水如天,只是停留于此,是不可能抵达诗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可以说,叶绍翁只是利用既定意象,而苏轼则是创造意象。
在文学批评领域看来,苏是强劲有力度的诗人。而叶绍翁只是继承传统的二三流诗人。后者更能讲传统的符码(意象),而前者,则绝对不会被这些所囿。
陈金铭:诗歌鉴赏两条路,被你两堂课呈现,个人以为这是这两堂课的最大价值。而不是一般老师望你而兴叹,或者回去直接模仿。
干国祥:模仿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得到一丝启发。相对来说,像这样的诗,老师们能学,能模仿讲。但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归园田居》则非常难。虽然前面部分也一样是意象分析云云,但是,若无后面的提升,事实上是没有抵达诗的较本真的境界。而这一点,老师们不是学养不够,而是生命力不够。
不过这已经超越有效教学的范围,而回到深度语文当初所讲的存在之境,只能暂时放过。
陈金铭:是的。大诗人写的直接感发的诗歌能被老师们把文化语码分析出来,哪怕老师的生命力达不到大诗人的境界,这就当前的教育环境来说,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