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福建小语人郑玮瑜
福建小语人郑玮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3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国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古诗《游园不值》

(2015-11-20 22:31:26)
标签:

教育

研究型语文教师

一线教师成长

执着课堂

分类: 鱼的悦读足迹

听干国祥老师讲古诗《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是此次新教育小学开放周上干国祥老师在四年级执教的一课。

按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理论,诗词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视作“定篇”,此类诗文教学的目标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但,显然这样理解未免又有点固化,以我们的学习经验可知,学习诗文能达到“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必然还会从此诗文中得到一些路径、法门。因此,干国祥老师这样设计《游园不值》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是贴切的:

A

1.熟读并背诵本诗,并要求读时声音与意义相贴切;

B

2.准确理解诗的字面意思;

3.初步学会鉴赏古诗(用互文性、符码、声+色的规律、对比等方法);

C

4.较深入地感受此诗诗意。

5.涉略并积累若干诗词。

我们知道,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特别强调学生的预习,把预习看作学生唯一一次独立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上和核心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干国祥布置的预习作业:

1. 复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问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 反复朗读诗歌,先要求读准字音,再要求读准停顿、节奏,最后要求能够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你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老师做的批注引路有:(1)“值”是什么意思?“不值”,是不值得,还是没碰上?“游园不值”的全部意思是什么?(2)谁怜?怜什么?因为怜,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他真的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吗?(3)“小扣”表示什么?诗人为什么不“大扣”?(4)后面两句诗与前面两句诗有什么关系?(5)作者想说春色满园,但为什么只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者“多枝”?

4.试着依据诗中的词语,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试着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翻译得优美,保留诗意。(上课前要自己出声地翻译一次。)

5.仔细阅读老师补充的相关材料,结合这些材料,仔细思考:这首诗何竟好在哪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补充材料——(略)

 

对于此预习作业,很多外地来学习的老师提出了疑问,主要围绕“预习作业量大,学生什么时间做?多长时间做完?”,“预习题有难度,有多大比率的学生能够完成?”等问题提出。而我们知道,有效教学框架对预习的重视甚至要提到很复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时间上老师可以灵活安排,一开始甚至不妨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至于难度大小,依据的标准恐怕不能以先验的文件规定,而要看此时此刻这个班级的接受水平。事实是,课上完后,很多抱有这个想法的老师对四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示非常吃惊。

此诗的教学干老师是用两课时来学习的,教学的板块简洁而清晰。

第一板块——【目标B3\10分钟】

先是请学生齐读了《寻隐者不遇》,问学生,这首诗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第一反映是,这首诗好。

一个同学说:“这首诗语言很简洁。”干老师反问:“菜市场上卖菜的语言也很简洁,但那是好诗吗?”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画面。”

干老师就此问题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出示了自己改编的一首诗《寻朋友喜遇》,用戏讽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诗歌意象的文化符码作用:

寻隐者喜遇

 

柳下问童子,

言师采茶去。

只在此山中,

坡南向阳处。

归来天色晚,

把酒庆欢聚。

 

一看到这首诗,学生都笑了。老师追问为什么笑?有人喊,这首诗不好。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松树给人的感觉是高洁的隐者,而柳树好像象征了春天。接着她的话题,干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古诗的“密码”。如“不遇”意指“神往、神会”; “松”象征了“高洁之士”;“云深”意指“隐逸、闲适”;“药”象征了“隐者”、“长生”、“济世”;“不知处”则指“逍遥、自由、隐逸”等等。这样一讲,学生对这首诗就明白了,有学生就喊:“原来这首诗就讲一个字——隐啊”。

 

 

 第二板块——【目标A1\10分钟】

老师出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

先是请了一名学生来读,结果学生读诗还没有找到门径。老师指导按223停顿来读。再次齐读,停顿的节奏明显好多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平仄的读法,很明显,这样的技巧上的指导,对学生的读诗是有帮助的。

后面是学诗的第二步:背。

在小组三人互相检查背诵后,老师调查还有谁背不出,结果全部背出,老师请大家齐背——要求是齐背也不能像念经,而应该是有节奏的背诵。

第三板块——【目标B2B3\20分钟】

学诗的第三步是“解”。

老师和学生一起从字面上解析这首诗,其实也就是检查预习作业34

这里的学习可谓“异常精彩”,一个个古诗中的文化符码被学生和老师逐一破译,学生充满了挑战感和愉悦感。如,屐、苍苔、柴扉、一枝、红杏等等。

 

我们不妨看老师是怎样处理类似例子的:

1、密码:苍苔。

老师出示了有关苍苔的几首典型的诗:“春来不是人慵扫,为惜苍苔亲落花。”这句中苍苔的隐喻是“自然、细微”,而“白昼重门寂,苍苔古殿深。老僧香火罢,松柏夜森森。”此诗中,苍苔的隐喻显然是“孤寂、幽深”之意,等到了王维的“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隐喻则为“宁静、无言”。

老师请大家把“幽静、孤寂、隐逸、细微之色”的意思带进诗歌,再来读前两句。

2、密码:屐齿。

关于屐齿的诗歌,有下面一些:“两屐上层楼,一目略千里。”“会须蜡屐步丹梯,要看奇峰三十六。”“蜡屐发兴屡,几为春泥阻。”总的意思是“游山、赏水、寻诗”。理解后,再请学生带进去读。

3、密码:柴扉。

“柴扉”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个符码,这些诗句较为典型: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陶潜 《归园田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总的意象是“清贫、隐逸、宁静、孤独”。

4、密码:小扣。

老师问学生,有没有人知道“推敲”的典故。看起来这帮孩子不能独立完整的讲述这个典故,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之所以最后韩愈推荐用“敲”,是因为一个“敲”,更可以衬托出夜晚古寺的“宁静、悠远”之感。类似的诗句还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后面干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应怜屐齿印苍苔,”——这是想象之(眼),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是所闻之(耳)。

学诗的第四步是“译”。

老师请三人小组互相翻译,翻译后,老师请了一名同学来翻译,这位同学一开始有点紧张,把“怜”又解作了“可怜”,学生没等老师纠正,就先纠正了她的错误,接下来的翻译,这位女同学基本翻译对了。干老师在请她坐下后提出了更高一点的要求,要尽量翻译的优美。显然这个要求对刚刚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又两位同学翻译后,老师为大家做了一个示范。这也是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的,对于当下不能做到的任务,藉由老师之口可以提前感受、渗透。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了,第二教时紧接着第一教时往下进行。

第四板块——【目标B2B3\20分钟】

一上来,老师请大家在练习纸的背面看大屏幕的问题填空:

1.在古诗词中,许多词语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如一般表示离别,往往象征_______则大多意味着闲适自由,苍苔意味着_______表示_______柴扉意味着_______小扣意味着_______红杏则象征着_______

2.《游园不值》一诗中的的意思是_______ 的意思是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江湖派诗人_______。这首诗里因蕴含深刻哲理而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诗是: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学生填完后,老师出示答案进行面向全体的纠正。

1.在古诗词中,许多词语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如一般表示离别,往往象征高洁之士则大多意味着闲适自由,苍苔意味着幽深宁静表示游山玩水寻诗柴扉意味着清贫隐逸小扣意味着宁静红杏则象征着春天

2.《游园不值》一诗中的的意思是遇到 的意思是爱惜、怜惜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这首诗里因蕴含深刻哲理而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诗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面一个学诗的环节是“悟”。

学生改完后,老师问:“我们一节课都在分析前两句,前两句的密码又那么多,怎么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反而是后两句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干老师问,知道这首诗的文眼吗?显然,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出示: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一种是全篇最关键性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当然,这个问题老师用自己的话又通俗地给学生讲解了一遍。

关于文眼的讨论很有意思,学生出现了很多答案。有“游、值、满、园、关、出等等。老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出示了陆游的一首诗,叫《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

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

(杨柳没把春色遮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他让学生把两首诗作比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墙、柴扉想把满园春色关在园内……

一枝红杏出墙来。

 

干老师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陆游是前辈大诗人,叶绍翁的后两句显然是从陆游的诗里化过来的,你认为谁的句子应该是名句?”

是啊,到底谁的是名句呢?

显然,陆游虽然是大诗人,但,那首诗确实没有叶绍翁的这首出名。那么,两首诗真正的区别恐怕就是文眼所在了。

有学生不敢肯定的说是“关”,但具体的理由以四年级学生的水平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老师简单的出示了一下:“关”=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关的原因;“小扣柴扉久不开”——关的情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的结果。当然,以我来看,这番话就是出示了,学生也不会弄懂的。

但,之前的一个问题,“后两句为什么是名句,”还没有得到更圆满的解决。老师出示:“唐诗尚情,宋诗尚理。”并紧接着举了几个例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老师请学生谈谈这几句宋诗的“理”分别是什么。经老师的提示,学生逐渐明白,宋诗在表达的主旨上比较注重哲理、哲思的内蕴。

接下来,老师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继续领略后两句的“警句”之“警”所在。这次所用材料仍是陆游的《马上作》。

课堂的最后一个高潮是最后一个板块,杨万里的《桂源铺》和《游园不值》的比较。

第五板块——【目标C4\20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两首诗的主旨,即宋诗以理胜,它的“理”是什么。学生发现,原来这两首诗的主旨是相同的,即“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但,老师并没有在这里止步。在总结了用“读”、“背”、“解”“悟”学习本诗的步骤以后,老师出示了“红杏出墙”在今天字典和生活中的意义——指代妻子有外遇。

老师笑着提醒大家,虽然学了这首诗,但今后在运用时要注意,今天的用法和以前的主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老师在简单解释了《桂源铺》后,让学生记住这首和《游园不值》主旨一样,且气势依旧豪迈的诗歌: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在悠扬的古筝伴奏声里,在孩子们稚嫩的童音里,这节课的教学结束了。

 

课后,因为时间关系,大家没有议课。但,我在QQ中和干老师有过这样一番对话,颇能代表我对此课的意见。

陈金铭:诸向阳校长说,此课对解武器的运用是非常自觉的。我完全同意。能从课上学其法,这是学习这首诗,或者说是宋诗的最大收获。或许唐诗或者其他能给人兴发感动的诗能用王国维的感发之路去解。而此诗的解读显然不宜直接兴发感动。没有前面的密码的破解,后面的兴发纯属高飘。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老师一般所才采用的创设情境、感悟诗情等是兴发感动的一种低劣的变形运用。

碰巧运到诗歌的本质是兴发感动的,则勉强会让学生得到一丝感发。而一般的宋诗显然用这种感发之法不适用。所以,无论怎样的兴发,也不会走到宋诗的里面去。

此课为宋诗或者说理诗开辟了一个路径。

干国祥:写诗,无法可依;解诗,有法可循。其实兴发,也能讲,也能有法可循。对后世诗歌,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意象(符码)分析都是有价值的。但对早期诗歌,尤其是诗歌及汉诗,就难了。因为当时的符码还未成型,它处于形成之初,带有源初之辞的味道。

陈金铭:兴发能讲,但显然不适合一般说理宋诗。既是说理,自然作者就运用了思力去安排。而思力到处,会大大降低、减弱直接兴发的意境。或者换句话,作者写的时候本就不想让作者直接兴发。就像此诗,能直接兴发,则说理的苦心全被破坏。

干国祥:是的,这是苦心孤诣之类的诗词,即工于雕琢。所以我认为,它未达一流之境。杜甫也工诗,但是,仍然是兴发在先,雕琢在后。南宋诗歌,便是在生命力上大大不如前辈,所以虽然寻章摘句老雕虫,毕竟少有大家。

陈金铭:而你所用符码、互文等解此诗歌,实在是目前语境下的最佳解读之一。

干国祥:这样的诗,其实容易讲,因为其法显而易见。但讲李白就太难了,不好讲。只能心印声证。

陈金铭:以你此诗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两首诗的教学看起来效果都很好,其实解诗的路径是不一样的。那首诗更侧重意象(境界),是直接的兴发感动。所以,你才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的背后站着一位怎样的诗人?后续一个问题:一首写夏天西湖暴雨的诗跟你何干?”这种解法近似于兴发感动。和今天的其实正好是解诗的两种重要的路径:一种是针对大诗人所作本质是兴发感动的诗,依据诗中的一些感发之本质做联想的发挥。或者说直接感发。另一种就是借用西方符号学中的语码、阐释学中的互文等,解读本质是靠思力来安排结构的诗歌。

干国祥:是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难讲。但也能分析意象:翻墨、跳珠、卷地风、水如天,只是停留于此,是不可能抵达诗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可以说,叶绍翁只是利用既定意象,而苏轼则是创造意象。

在文学批评领域看来,苏是强劲有力度的诗人。而叶绍翁只是继承传统的二三流诗人。后者更能讲传统的符码(意象),而前者,则绝对不会被这些所囿。

陈金铭:诗歌鉴赏两条路,被你两堂课呈现,个人以为这是这两堂课的最大价值。而不是一般老师望你而兴叹,或者回去直接模仿。

干国祥:模仿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得到一丝启发。相对来说,像这样的诗,老师们能学,能模仿讲。但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归园田居》则非常难。虽然前面部分也一样是意象分析云云,但是,若无后面的提升,事实上是没有抵达诗的较本真的境界。而这一点,老师们不是学养不够,而是生命力不够。

不过这已经超越有效教学的范围,而回到深度语文当初所讲的存在之境,只能暂时放过。

陈金铭:是的。大诗人写的直接感发的诗歌能被老师们把文化语码分析出来,哪怕老师的生命力达不到大诗人的境界,这就当前的教育环境来说,已经很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