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一零三九说服人的基础和根本@365
(2025-01-03 18:26:05)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5年元月3日 星期五,乌鲁木齐 晴 -15~-9。
一
任何事都需要自己悟道理,自己意识不到,没有走出来,他人是帮不了的,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不停地去讲道理说服他人,吃力不讨好,因为他人没有实力去让一个人悟道,我们都有体会,讲道理是很难的,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例子就是典型,孩子是被动的接受,但是并没有内心真正地懂得和接受家长所说的道理,上升不到自己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如果孩子逆反那么效果就不行了,根本不认同父母的道理,苍白不说还要逆反,根本就是说什么反对什么,道理成了孩子针锋相对的对象,很多的家庭悲剧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这种道理的传输方向的单一与孩子的单向逆反的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都在3岁,他们一直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关爱孩子,大都是用他们的道理、传统的经验去企图说服孩子影响孩子,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认知认识体系、他们认同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父母的那些东西往往是过时的传统的,并不能适应新形势,但是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仍旧是以爱的名义、对待儿童的方式去灌输他们的道理和经验,晚辈处理不好这个场景和关系就会带来长期的不协调不和谐甚至悲剧的发生,就其他的关系而言,更缺乏说服他人的理由、潜力了,一个人要认可一个道理并入脑入心进一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一个很深很长的过程,不是简单几句话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微言轻者可以胜任的,所以绝大部分的场景下人们都不能接受道德道理的说教,只有那些与自己内心认可的道理吻合的东西才可以打动人被人接受,而这样的概率很小,企图说服他人就是遇事的时候,就是矛盾冲突的时候,就是利益被侵害情绪被激化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认知和理智是最低的时候,只会走进道理的死胡同,只会收窄自己的道理的接受通道,要用道理去碰上其内心的道理库存犹如大海捞针,概率极其低下,更何况讲道理的人也可能就是矛盾的一方,或多或少低参与到利益纠葛中,用所谓的道理说服对方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每个人接受的道理都是自己去悟道的,不是他人强加的,自己认为自己错了,才会发自内心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其中的道理,悟通悟透,当成自己的原则和指南,这样的效果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延续的,当然现在人们的一直技巧便是多说好、不说不是,表面上接受了对方的意见建议和道理说教,可是内心并没有接受,这样做法消除了当时的表面的矛盾,维护了表面的团结,可是并不能消除根本的隔阂,深层次的矛盾越积越多、越急越深,这样形成了一个表皮层,掩盖了深层矛盾,直到最终的爆发,这样的方式被广泛采纳,并作为人的涵养发扬光大,这样掩饰了真相,也是人们不愿意为这样的说教付出过多的口舌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不愿意伤害不愿意误解而进行的一种妥协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装,用这样的润滑剂改善硬怼造成的硬伤,也为人际关系添加了一层保护膜,同时也就是一层人际关系的隔膜,当然接受道理、应对说教有技巧,而说服他人也是要靠技巧,这是一项高素质的技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也是层级很多、技巧很高的长链条,但不论如何的说服对方的优秀版本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激发被说服方的自我意识,让道理在对方接受的方式范畴内,要用说服的办法,忌讳强制方式,在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让对方去理解、去接受,在过程中悟出道理的合理性,并不断增加接受道理的占比,要有耐心、要几经反复,要接受对方的质疑,要接受对方反对的结果的现实,切忌急躁、莽撞,可以没有好的结局但是要维护基本的
关系,反目成仇恰恰是说服者最不愿意得到的得不偿失的结果,没有结果就等,等等适当的机会在力图说服也许更好,换一种方式,换一下工具,换一个场景,就是在等待中找更合适的机遇,给对方思考的时间,给对方悟道的场景,给对方理解的平台,调动对方的积极性,引导对方想自己希望的方向去理解分析问题,用自己提供的道理对待事项,等到时机出现也就迎刃而解了,慢工出细活,这种事不能忙、不能乱、不能急、不能燥,也就是说悟道只能靠个人去实施、实现,他人都是外因,都是一个辅助的存在,再高明的说服者也都只能从低位出现,外围入手,温和动作,娓娓道来,静观其变,静候佳音,让对方感受到是自己做主而不是旁人在做他的主,主意是他自己拿的,其他人都不是他的高高在上的存在,不要让对方觉得你高人一等,不要让对方感觉你盛气凌人,不要让对方害怕你担心你,让对方看到你的诚心诚意,信服、信任才是说服人的基础和根本。我们现在的整个国家的说服系统是强大的,具有庞大的体系和无数的资源,担负着宣传主旋律的任务,一般意义上不能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衡量它的得失和效率,但是可以从其他的维度去判断它的作用,成功的地方、方面很多,现在的状况说明其的效益效果非常突出,不过我觉得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改变一下简单说教的方式,丰富一些手段和呈示面貌,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工具和丰富多彩的样式表现我们希望的那些文化和内容,不必那么的直白,可以迂回一些,艺术一些,大致符合主旋律即可,不需要对稍有偏移的东西过于敏感,允许一些创新的东西出现,丰富的局面有利于营造创新驱动的氛围,可以考虑轻重缓急,不是简单重复打遍天下无敌手,往往细雨润无声,清风拂面不亚于狂风大作,滴水穿石好于洪水冲刷,不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大雨滂沱的方式进行文化的沁润,内心世界需要和风细雨、温良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