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一零一八只关乎生存@365
(2024-12-19 18:22:2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乌鲁木齐 晴
-19~-10。
一
无关乎正义,无关乎公平,只关乎生存,眼下我们绝大多数的事务都只是围绕基本生活,谈不到其他方面,涉及不到,主要还是够不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跟前的温饱都是问题,第一层面的生命维持都还是不确定不牢靠的情况,还能有余力关注其他的需求吗,个人不会,团队组织不会,社会自然也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全社会的精力精神都聚焦在基本需求上了,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基本的逻辑,也是实事求是的情形,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处于解决基本生活的阶段,我们还没有上升到新的更高的需求为主的层次,这个跳跃还是处于过程中,并没有完成,绝大部分的人、家庭、团队的目标集中在低层级,这是他们所处于的状态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第一宇宙速度解决的是地球的事,第二宇宙速度决定的是离开地球到太阳系的事,第三宇宙速度决定的是银河系的事,我们意识到了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认识与否,事务就是依靠这样的规律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言行,这似乎很合乎我们的直觉、感觉和我们的逻辑推理,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眼见、耳听、触觉都支持这样的结论,而那些依靠想象幻觉和神秘色彩事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精神领域的把握不了的那么清楚的存在往往是与此不那么一致的领域,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同的思潮和思想观点,其实也都是支脉而已,大的方向大的主干应该没有问题,所见即所得,这个立场观点方法在近代史可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水岭,是三观的分界线,有时激烈对垒的程度水火不容、兵戎相见,阵营对立的重要依据,现在有所缓解,融合的趋势开始了,但曾经的文化遗存仍然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时不时见到这样的影子还在作祟,还有这样的意识的人沉浸在昔日的思想精神舞蹈的舞台里不能自拔,当现在的年轻的人们无法理解先辈的言行和思想的窠臼时他们的父辈们还在为摆脱了往日的桎梏而庆幸,在很大程度上老人都满意现实生活,因为他们在比较中对照中体验到巨大的提升,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是一星半点儿而是质的飞跃,由缺衣少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现在的衣柜里已经放不下衣服,从来没有一件衣服是自己做的缝补的,由吃不饱不够吃抢饭吃、中秋节吃不到月饼、一年吃几回肉、苹果是奢侈品到现在的吃不了没法吃挑着吃、月饼太甜一个月饼分几个人吃不了、各种水果都放坏了也吃不掉,这样的变化不是个别人的体验,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局部的短期的变化,而是划时代的空前绝后的变化,是本质的区别,是天壤之别,是标志性的事件,即使那些最挑剔的左炮们也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回避物质的极大丰富,只有饿肚皮穿不暖的人、饥寒交迫的人才能体会到吃饭的衣服的重要性,才能体验到吃饱穿暖的幸福感,而对于80后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体验就不一定了,他们的认同感就断崖式降低,在他们那里这些都是起点、是天经地义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事务,他们的需求层次本应向上提高一个层次,更多的生活追求更高的工作诉求更好的社会目标等着他们,而这些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同样需要依靠努力争取,他们发现自己依旧像父辈一样努力奋斗,却失去了幸福感,因为他们仍然处于物质积累阶段,物欲横流仍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他们享受不到满足吃喝对照之前的食不果腹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更高的物质欲望常常带给他们挫败感,人们的追求由衣食向住行向更高的物质追求转变,这样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只有在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更美好,而现在年轻人缺少这样的满足感,因为他们没有提升的跌宕起伏,没有强烈的前后对比,而物质需求在这样的正常的进程中的时候,个体的差异带来的是个人的幸福指数的不同,有得到的满足的也有失败的痛苦的,不具备时代的区别,不是一个时期人们的共同记忆,正常社会也许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微观上不尽一致,宏观上稳定协调,每个人每个家庭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自己的记忆,个性化的丰满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风采,个体的故事的精彩绝伦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极大的动力,这是一种需要个体发挥创造性的社会安排,社会提供的是环境和氛围,以减少对个体主体性干预为最大目标,也即是说社会是机会的供给者,为每个个体提供的是机会均等,这也许是最大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的平台作用之于每个主体都是一样的,结果最主要的由个体去创造,个体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社会提供不了每个人的幸福,社会保证不了每个主体的前途光明、结果美妙,所以奋斗是永久的姿态,幸福是自己的事,集体的痛苦、集体的幸福感无不是社会出现了波折和问题。经常听说不吃剩饭的人和各种的理由,我都不以为意,前段时间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去世,1991年我刚参加工作几年他就退休了,也没有直接分管我们处室的工作,所以交集不多,我记忆中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事件是一个中午他在单位食堂捡起年轻干部丢弃的馒头自己当众吃下去,他用行动教育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尤其是农业系统的干部,对于粮食要有敬畏之心,目睹这一切的我很是感动,我虽然没有饿过肚子的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是对于食物还是珍惜有加的,毕竟在我的生活的年代里经常看到听到吃不饱饭的人和事,对于食物、粮食的敬畏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普遍信仰,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为社会所容,一般很少有剩饭剩菜,即使有基本都是尽量的食用了,不会倒掉扔掉,最差的也是农村人用于家畜家禽了,怎么可能浪费呢,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后一篇:匪夷所思一零一九空穴来风@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