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一零零七侧影@365
(2024-12-06 18:37:39)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小雪 -4~-12。
一
几天来天气变化无常,昨天小雪、前天大雪,零度一下10度天气营造了城北大雾,成了机场的一大隐患,飞机几天来都不能正常起飞,路过这里到昌吉去需要穿过一段雾气较重的地段,每到冬季昌吉五家渠都是雾气腾腾,经常是伸手不见五指,路上的车全部开双闪相互壮胆提醒,昨晚西外环高架路上连环撞车事故的视频让人们提心吊胆,下坡处结冰导致多辆车亲密接触,这两天小区停放的私家车都是厚厚的雾松,出车前都要用刀片除去前挡风玻璃的冰,很多人放弃了自己开车而是公交出行,单位司机接送飞机和会议都较平时要早半个小时出发,打出更多的富余以免迟到,昨天参加在昌吉市的一个活动,要求10点开会,9点40分到,我7点半起床,8点出发,在乌鲁木齐市区接了另一个人后赶往昌吉市,到农业开发区指定地点已经是9点20,30多公里用时50分钟,比平时多了一倍的时间不止,活动之简约出乎我的预料,参观园区里面的三个点,两个企业一个中心,然后开座谈会,园区和西部中心汇报,五个单位交流发言,五个厅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现场回应,计划11点45分结束,用时1小时15分,结果用了两个半小时,比计划延长了一个小时15分,13点各参加活动的人原路返回,送另一位参会同事到单位后我回到单位是14点5分,正好下班时间,现在要求调研和各类下基层的活动尽量简化,取消繁文缛节,直奔主题,只谈问题,座谈期间副主席几次要求汇报时只说问题和建议,其他的有材料不用谈,这个地方我多次来了,这半年就来了两次,情况基本了解,这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是全国9个国家级农高区之一,现在正在创造条件争取进入前3,优势在于体量大,有几十万亩耕地,规划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缺点在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足,人才不足,虽然是自治区的重点园区之一,但是主要还是由昌吉州管理为主,园区的关系仍然是县市级别的性质,社会事务交由当地管理,里面的资产土地等实行园区管理,但是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冲突,园区内有大量的居民和经营户,这些活动本身既是经营性经济活动,又是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综合性身份,严格区分本身就比较困难,整个园区的定位不是很准确,规划也比较混乱,说是农高区实际经营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为了吸引商户和投资入院门槛很低,原来的农户的小农经济依然保持,社区性质的存在,园区内进驻的不尽是经营农业类和农业服务业的企业,各种混合经营主体并存,现在的各地各类高新园区都是这样的一种存在,都是在一片地域内的再造,要不断改造旧的存在,所以长期都是一种混合模式,昌吉农业高新技术区内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不多,技术密集、产业密集、资本密集的效应还不突出,带动作用不明显,园区内的技术研发机构较少,仅仅有一家西部中心也是中国农科院援疆机制下的松散机构,人员是内地的退休人员为主体,工资福利待遇都靠原有国家机构解决,有几个大学进驻的其他科研机构,也都是名义上居多,实质意义上的科研活动都是有限的,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经营模式在园区内先进性体现的有限,很多的所谓研究和技术在实践中缺乏现实引领意义,现在的园区里面的所谓科研工作与现存的科研院所、大学的差别不大,仍然延续了它们的模式,盆景、自娱自乐似的科学技术活动几乎成为了所谓专家教授们自嗨的平台,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结合仍然不紧密,一味地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动,依赖政府的政策和投入,这样的园区建设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往往就是领导的政治取款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有这类的园区建设最终都要到市场上得到验证,从社会上找到持续发展动力,政府的支持只是引导性的有限的,可是现在的园区吸引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吸引人才、吸引项目的能力很弱,还远远没有实现良性循环,大都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补助度日,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支持自身难以为继,就无法生存,引领和动能作用与预想的相去甚远,现在园区的企业也都在尽可能地从政府这里得到各种的支持,对于在市场中竞争力则是没有大的优势,它们往往是争取政府支持的幸运儿,一般的政府项目都会向它们倾斜,这让它们与其他企业相比更像是花房里的盆景,已经主要是供参观考察用的,放不到外面去经历风雨见世面,经不起市场的检验,经济上不可行,完全不具有示范推广价值,这样的技术这样的模式有什么实践意义,基本没有,一些园区里的收入基本与主业不相干,并不是园区企业的主业收入。一个朋友前不久与我电话聊起他的返校经历,大学毕业十年后回学校发现自己的学校被并入到一所职业学院了,原来堂堂正正的大学变成了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尽管职业学院也是本科,但是心里不舒服,觉得被贬低了,降低了身份,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去了,原来的学校不复存在,都是因为成立了高新区,把原来的科研院所、大学都合并了,重新配置资源,整合的结果,人为堆积形成一个新大学,规模上去了,可是管理水平没有跟上,简单的一并了之,垒大户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几十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上级管理部门,资金渠道、项目来源、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要把他们变成一个统一的单位进行管理,这里面的设计和管理需要进行的调整不是简单的行为可以做好的,当年没有进行科学的步骤和完善的谋划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造成了一些反复,这位朋友的遭遇只是一个侧影。
后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二零一@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