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九七八榴街变牛街@365
(2024-11-05 18:26:4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北京 晴 10-19。
一
北京牛街对于新疆人来说,总是绕不开的地方,出差到北京找想去的吃饭的地方一选都是这里,北京的朋友请新疆的客人吃饭一般首推这里,那年出国,集中培训结束的欢送宴会就是选择牛街的一家餐厅举办的,我们陪领导到北京出差也喜欢安排到这里吃饭,喜欢这里的清真餐厅,一般除了新疆办事处、巴州办事处之外,这里是清真餐厅最集中、品类最多的地方,有传统,与这里集中了经学院等一些有关单位有关,还和这里历史上集中了回民族,我这次是4号地铁,到菜市口站下车,步行1.5公里,经过经学院到的牛街,牛街这个名称的历史远远没有这条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无牛街的记载,只有一条名叫“礼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经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民间认同。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街东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过去曾名“东湖柳村”;因地势比较高,又叫“冈上”。明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礼拜寺”街,清代称牛街。建国后,曾把牛街西侧东西向的堂子胡同、周家胡同、丁家胡同、羊肉胡同、张家胡同、穆家胡同等更名牛街头条、牛街二条、牛街三条、牛街四条、牛街五条、牛街六条,这一带从2000年开始拆除,建设成牛街西里。地处牛街地区中间,北口接壤广内大街,南口与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相连,接触点是一个“十”字路口。牛街是南北纵向大街,辖区包括巴家、西大、石羊三条胡同。全长645米、均宽10.5米门牌:1—161号、2—146号,牛街是牛街地区的中心,街工委、办事处,牛街派出所就坐落在此街上,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牛街礼拜寺坐落在街里的中间地带,显现出牛街的特色。牛街一带最初曾名柳河村、冈上,明时称礼拜寺街,清乾隆图称牛街。它的历史地理位置,曾是唐幽州藩镇城以及辽南京、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时属敬客坊,明代属白纸坊。牛街的形成是在宋朝年间,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当时在唐末、辽、宋初时期)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杨柳垂荫,古时称为柳河村(牛街中片的统称),牛街南口圣安寺一带曾名“东湖柳村”,圣安寺建于金亦称柳湖寺,可知金中都城内不仅有河流,还有湖泊。因河道旁有一土岗高耸,当时称冈上、“藁上”或“阁上”。至公元十世纪左右(北宋、辽)时代,有一些穆斯林在这里居住了,他们在土岗儿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礼拜寺,这就是牛街礼拜寺的开始。关于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记载自建成辽南京城垣开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门内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时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从此柳河村遗迹逐渐消失,今存有吴家桥地名可考证。清初牛街比较繁荣,清代曾设步军统领南营守备署于现在的回民小学址,南侧之小巷原称守备胡同现划入牛街。街道两旁多大宅,房舍亦多考究,非常整洁。牛街地名来源于穆斯林先民喜种植枣树和石榴树,于是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们说起“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者,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了。以后,在1902年慈禧太后封牛街改称“太平街”,但没有被沿用,人们都称“牛街”。牛街也就从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回族群众居住的柳河村,发展成现在的回族群众聚居区。解放前的牛街,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大部分群众以“两把刀“(切糕刀、牛羊肉刀)为生,另外还有“八股绳”(挑筐买菜或其他小买卖)养活家小。由于过去兵荒马乱,一般回族群众都学些拳脚如:摔跤、形意拳、八极拳等。解放后牛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由土路修为沥青路面,过去南口外称为“南沟嘴子”,后来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全国最大的回民医院,1984年牛街被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街”的称号。2002年,在市、区政府的推动下,牛街街道已被拓宽,成为西城区一条主要大街。牛街因为在这条街上拥有牛街礼拜寺而闻名于世,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辽时期建了礼拜寺,回民愿意住在礼拜寺附近,经过沧桑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牛街。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缮装饰。寺院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清真古寺。全寺布局紧凑,形制完整,正门牌楼高悬“达天俊路”,金子匾额,是穆斯林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开斋节这天所有回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听教长讲经布道。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殿宇宽敞,殿内圣龛遍雕阿拉伯文和各种花卉图案;唤礼楼是一座歇山顶重檐方亭建筑;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重檐攒尖顶,构件装饰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牛街清真寺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
二
牛街的清真小吃以做工考究、品种齐全、色香味美而闻名。面茶、豆汁、豆腐脑、豆面丸子汤、卤炸豆腐、杂碎汤、漏鱼、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豆馅火烧、豆馅酥、蜂糕、碗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江米凉糕、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卷果、爆肚。洪记小吃店的牛肉粒很有名,许多食客慕名前来。爆肚满(位于南横西街里)的五香烧牛羊肉夹烧饼,每天都有许多回头客排队购买,您要是来晚了还买不到呢。年糕李的各种年糕、松肉精致味美、货种齐全,看着你都想再吃两口。牛街清真小吃城里的肉饼、炸糕、羊蝎子更是供不应求。我和夫人因为有些着急,刚进到牛街就在一家店买了烤饼,一人一个,边吃边走,等来到洪记,发现两个窗口的两条长龙,大多数人买电烤炉的羊肉串,12元一串,年轻人和儿童居多,便加入其中,买了甄糕,牛肉饼,本想到里面门店看有其它的什么再点了用午餐,结果发现都是排队,没有办法然后到了另一家叫做吐鲁番风格比较大的餐厅,在旁边正好有一家兰州牛肉面馆,等座的也是不少,比较洪记人稍微少一些,找到座位后点了经典风味牛肉面,加上刚买的一起用了我们的午餐,旁边邻座的是四位维吾尔族吃的28元一份的过油肉拌面,一位湖南的企业主也点了红烧牛肉面,这里有一些门店和窗口有专门经营牛、羊肉的聚宝源等老字号,吸引一些排队人,看到随处可见新鲜的牛羊肉门店,还散布着几十家售卖小吃的老字号,8元的肉饼、2.5元的肉包、1元的芝麻饼……在老北京的饮食业中,牛街人在两大方面声名卓著:一是牛街的小吃很有名气,一是牛街的“厨行”源远流长。据说,北京回民食品中的面点就有二百多种。爆肚冯、年糕张、豆腐脑白等,便都是北京小吃的名家。旧京牛街从事饮食的小贩,几乎占了北京全部小商贩的一半以上。北京清真小吃中有“艾窝窝”,《日下回眸》一书中说:“据一位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友人介绍,艾窝窝系蒙古语音译,原意系‘用饭做的碗’,乃蒙古族食品。将一块熟糯米饭捏成小碗状,内贮枣泥,或澄沙,或冰糖桂花加各种果料,封口后抟成球状,再滚以熟糯米粉即成艾窝窝,其名称原意即说明制作过程。此小吃黏软香甜,味美适口,据传明代后妃颇喜食之,为明宫中之御食……元代系蒙族最强盛时期,故艾窝窝亦当于此时传至北京(大都),迄今已逾六百年矣。估计汉语窝窝即系蒙语艾窝窝引申转化所致。此系蒙族影响汉族的一例。”(《日下回眸》,胡玉远主编,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405页)接续《日下回眸》所说,就有了艾窝窝从明代宫廷传至清代宫廷,再流传到民间的清真小吃店,艾窝窝由此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清真小吃了。殊不知,一粒小小的艾窝窝,竟然是蒙、汉、回多民族饮食文化在数百年历史中的融汇。《冈志》中记载有牛街牛羊肉市场的热闹场面:“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阗:执刀者、缚者、吹者、剥者、扛者、执秤者;又有接血者、接皮者、买肉者、剐膜者、拣毛者、收杂碎者、剜胸胫(疑为‘腔’字之误)者、划肚膍者(划,音Hua,读第二声,划开意。肚,音Du,读为第三声,指胃。膍,音Pi,第二声,指牛百叶)、击骨炼油者、经纪说合者,凡十余行……”这使我们能看到牛街当年牛羊肉市场的加工“工序流程”和商业经营的“专业性”特色。《冈志》大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以这一时间段的最近点,即1735年计算,牛街和它的牛羊肉市场,有270余年的历史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日下旧闻》刊行,这本书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现,1686年至今,也有三百余年了。若要按照“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的说法,从明永乐元年(1403年)起计算,至今则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若是从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于元初之说计算,其历史就更长了。在回民聚居的牛街,一个牛羊肉市场,绵延600年以上,且其影响遍及京城各处,乃至华北相当地域范围,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京城的商业奇迹。
前一篇:匪夷所思九七七留点什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