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六五一漂亮话@365

(2024-02-25 12:17:38)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乌鲁木齐 晴 -25/-17。

因为到药店买药被收银员告知社保卡有些卡,估计是消磁了,需要到银行设置一下,于是到银行办理,被告知是过期的原因,需要重新办卡,交互过程中我问银行职员,社保卡过期办理换卡业务时社保卡上的信息如何保证准确无误,不被篡改,银行工作人员说操作时只能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场,其他人包括本人也不能在里面,我提出上述问题她无法解释,只能说银行不会出错,请放心,可是我不在场没有监督,怎么知道这些的正确执行和正常操作,甲乙双方的对等权力和义务如何体现,本来就是霸王条款,很多细节作为甲方的客户不能知情,发生问题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力,保护自己的权益全靠银行的施舍和自觉,潜台词是银行不会出错,出错的只能是客户,如果发生问题和纠纷客户只能自己负担,自己找证据,银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摆脱责任,推脱责任,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这方面的案例,明明在银行内办理的业务,银行却以各种理由把责任推掉,实际上在银行内发生的任何事物都是银行法人属地范围内发生,任何的非法活动都与银行牵连,银行都是第一责任人,银行却以不是自己的员工不是编制内人员为由推脱责任,力图免予处罚和责任,常识告诉我们,银行内的任何人开展任何营销业务都是银行同意的互利活动,每个人进入银行内就是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开始与银行打交道,怎么可以遇到问题推掉呢,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甚至有银行工作人员与外面内外勾结进行非法活动,导致客户被骗,银行居然不承担责任,要知道客户是在银行内与银行职工进行业务,他怎么知道银行的职工在银行进行非法活动,保证银行内合法运营,保证职工在岗位活动的合法经营,这是银行的职责,怎么让每个客户去鉴别真伪呢,所以在银行场所内的非法活动都应该由银行承担过错方责任,客户是无辜受害者,如果连这个都成为问题那么银行的信用何在,人们还敢相信银行吗,显而易见是致命的错误,当我询问一些有关利率的问题时有穿着银行职员工作制服的人员向我推荐保险,说利率要高一些,我说这是保险可不是存款或者国债,是两回事,她不再言语,我到大堂看到一个展板上有提示,工行合作的三家保险公司,这才意识到保险公司已经和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不过这里面的人谁是办保险的不明确,似乎是银行职员都是两种身份,为保险拉生意,那么算是合理合法吗,银行允许吗,作为客户我不可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分不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只是听说过一些保险的欺诈案例而已,知道保险在银行有一些人员开展保险业务,模糊界限,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拉业务,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话,也还是正常业务范围,只是合理合法的界限不清的问题,关键是这种混乱不会到此为止,而是会不断演化延申出各种的问题,突破底线,一些非法的人和事接踵而至,失去监督和控制的谋利行为竟然在银行这样被人们高度信任的地方发生,欺骗性隐蔽性十分了得,蒙蔽了很多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辨别能力低,信息操作能力不足,对银行依赖性强,所以很容易被利用、被忽悠,本来想与理财经理交流一下,等了一会儿没见人也就离开走了,估计现在理财经理也是没有更好的建议,现在各种的理财都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前几次到银行办理业务,他主动联系我,因为是南京大学名校毕业的,也就接触了两次,交流中他也提不出什么特别方案来,当他发现我是比骄傲保守的人,又没有大款项可以引导,不是他的菜,也就失去了兴趣,不再微信推荐这个那个理财品种了,这次本来想问一问国债,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详细情况,看来银行内部也是各种业务都有,各管一摊,互不相关,所有的人都问理财部经理,说明他还是这方面的权威,打听后得知国债一般是3年和5年期的,利率与同期大额存款差不多,要3月才可能出结果,现在的利率水平这么低,历史罕见,不过也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那点儿有限的存款不想白放在那里,银行还是保险安全,尽管利率低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存银行吃利息,说实在的银行也不是绝对安全保险的,银行倒闭也是有的,当然这还是极小概率事件,相对的概念而已不必焦虑,说实在的全社会的焦虑是与日俱增的,当年疫情关键时期我就想采取那么激烈的防控措施的后遗症将会是异常严峻的,而且影响的是经济,是毁灭性的打击,当时被疫情冲击的灰头土脸的人们最关注的还是眼下的卫生防疫问题,是当时的生存问题,不一定考虑到后来的形势的急转直下,现在我们正在面对当时采取的激进措施留下来的后遗症而为其付出沉重的代价,至于这个代价是必然的还是可以减少豁免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说各话、各有各理,不过面对这样的争议有一个比较好的的方式可以借鉴,那就是横向比较一下那种方式更值得学习,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高歌猛进,似乎比我们更早摆脱疫情的困境,比起当时的窘境来说可是两重天,他们没有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抗击疫情,而是更柔软一些,更自然一些,没有那么高的预期,没有那么高的承诺,没有那么多的免费的午餐,没有那么多的浪费,也就没有那么高的代价,特别是没有对经济、社会秩序那么强大的管控,造成的冲击没有那么大,也就没有必要这么长时间的恢复,因此任何政策的取舍之间都有一个投入产出比的维度需要考量,不能只为当时的眼前指标焦虑而不顾之后的负面效益,有些损失是不可挽回和避免的,是人力不可为的,不顾及现实的可能性和人力资源的局限性,这样的决策基础本身就有缺陷,漂亮的口号不值钱,几个文人分分钟就可以编出来,政府真正的作用体现在选择正确的政策和路经而不是说漂亮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