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六五三与金钱目的相关@365

(2024-02-25 12:19:19)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乌鲁木齐 多云 -24/-16。

每个月8日左右是公职人员领薪的时间,近段时期我有些愧领工资不忍的感觉,反省自己还是要多做些有益的事,要对得起发给自己的工资,这不是什么高尚,是基本的权力义务的平衡关系,800万公务员,4800的事业人员,这么庞大的队伍,财政要保证正常运转,到点就要如数发放,不能延迟发工资,任何的闪失都会引起不良反应,负担很重,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这些年工资上涨幅度较大,轻者上万的工资,动辄年底奖、绩效奖,还是有人嫌工资低,还是想天天涨工资,要知道涨工资的条件是经济的发展,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的压力更大,领导的压力更集中,家不好当,没那么容易,还有很大的体量的靠财政发放补贴的人员,基层乡村的很多人的补贴不能按时发放,拖欠的比较长了,前段时间各县市千方百计清欠债务,也包括基层编外干部的工资和补助,这个影响面是很大的,解决起来也是困难的,暂时解决了,可长远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存在,如果还是这个思路和理念,只会愈演愈烈,现在的人工成本逐年提高,中国已经超过周边国家的基本人工成本很多,不少世界性跨国企业将工厂转移到其他低工资的国家和地区,寻求价值洼地,除了政治原因地缘军事战略理由之外,就是我们不断提升的人工成本已经失去了优势,逐利的资本的外溢是必然的,我们的共同富裕政策和两个战略、两个大局的实施让我们的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基本保持了同步提升,所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没有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落后产能,沿海地区的产能被直接转移到国外东南亚和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十分有限,主要就是这里的人们已经同步过上了小康社会的生活,工资成本同步上升到较高水平,同样失去了人工成本的优势,国内外的资本都失去了建厂办企业的兴趣和基础,所以离开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也就直接到了国外,选择了人工成本低的地区开工厂办企业,我们的西北落后地区没有实现我们希望的承接东部沿海落后产能的目标,没有实现国内良性循环,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东西部的差距如果靠人为的方式改变,就像现在的以中央转移支付的方式为主,那么也就失去了市场发展方式在产业转移中的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西部落后地区的产业依然落后,但是消费水平的工资成本已经同步上升了,人们的生活向发达地区看齐,诉求较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积极性都没有保持在应有的位置上,从基础上精神上都不具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产能的条件,所以改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思路就落空了,相反落后地区的人们的依赖思想更强化,先进发达地区的积极性会受挫,这个根本性的历史难题会在整个国家层面再一次演绎,试想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与落后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同,用以维持这种均衡的力量来自中央的政策和强制手段,出于政治考量和战略目的,经略全局的要求需要发达地区做出贡献,支援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短期、区域性情况下有着较为强劲的执行力,可是维持这种局面的力量可以维持永久吗,那么这是可持续的方式和工具吗,显然比起这种方式还有更长远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支持落后地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所以维持一定的地区差异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不能像现在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这个条件就包括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工资水平增长幅度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要过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增加过快,让发达地区的企业公司到这里发展有动力有积极性,不然转移到国内欠发达地区还不如转移到印度、越南、印尼,这就坏了,就完全失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局面,现在我们的基层小牛拉大车的情况很普遍、也很严重,财政严重收不抵支,全靠转移支付和借钱过日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财政透资供养了大批公共服务的人员,发工资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财政支出,我们一直在改革寻求的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似乎越改越变了,如果财政的能力足够强大,那么我们可以一直这样下去,不断延申和扩张政府服务,可是任何的服务都需要人完成,都需要财政跟上,没有人会提供免费的服务,不是被服务的对象就是社会或者政府购买,而人们的需求是无底洞,事事都让政府管理提供服务不现实也不可能,更没必要,我们的问题恰恰是服务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承诺是无限的,需要兜底式的提供一条龙服务,满足所有的服务需求。今天外出办事,路上碰到退休十几年的老同事,这位大姐还在一家公司返聘,70多岁了还这么拼,说明她的身体不错,没什么病,精力充沛,能撑下去,当然还是她的能力和人脉帮助她,不然人家公司也不会返聘她这么长时间,按理她的孩子都结婚生子在国外独立生活了,就她和老伴两人,各有一份不错的退休金,生活上不成问题,应该多出去旅游,天南海北的,怎么能这么忙呢?我想到东南亚的国度与欧美国度的老人的状态的不同,总体而言我们这些国度的老人过了退休年龄比较多地继续参与劳作,欧美的老人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比较少,特别是一般性劳动这个差别格外明显,在欧美愿意继续工作的都是比较体面的阶层,比如教授、专家、律师、医生和公司高管等等,东南亚的老人继续劳动的都是底层人士,农民,工人,无业,他们的退休金不足以生活,不足以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当然我们周边也有越来越多的高阶层人士退休后继续工作,像欧美一样,我的这位大姐同事就是,她当然不是为了生计所迫,但不能否认我们现阶段的大部分继续工作的退休人士很多都与金钱目的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