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五一九对于死亡威胁的态度@365

(2023-10-09 23:47:30)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乌鲁木齐 晴有时多云 11/22。

今天为一位同事送行,退休3年的老同志,二级岗特贴专家,厅级领导7日因心源性疾病医治抢救无效去世,终年63岁,他走的突然,我来的突然,昨晚一点得知要求我回乌,立马定票,一夜无寐,凌晨6点离开宿舍驻地到机场,从喀什乘坐第一趟航班到达乌鲁木齐机场正好10点,被接送到单位办公室,与有关治丧人员交流沟通,确定了相关事宜,11点半到燕窝殡仪馆永安厅,见面慰问家属,很多厅属单位的同事都到了,还有不少是同学、亲戚,大家都很吃惊,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了解打听具体的病因和情况,很多的人都不认识,认识的也长期见不到,所以彼此招呼问候,12点告别仪式开始,有专业人士主持,我负责介绍生平,整个过程平和顺利,家属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大家都很配合,一切顺遂。主持是专业人士,他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减少了不少时间和反复,持续地围绕一个哀字和一个静字安排各种活动,人走茶凉,吹灯拔蜡,彻底地结束了在这个世界的尘缘,需要一种氛围适应这样的需求,肃穆庄严是必需的色调,任何的调色都带来变化,都比不上本色,这里不需要其他的创造,只要按部就班地行进,这是不是一种默契,是不是模式,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矩已经形成,全面的执行和明确的指向都是清楚的,这时候的最佳路径是减少刺激情绪和精神紧张,减少各种与之相关的因素,让状态平静安稳,符合各方的利益。阴阳两界兀然凸显,各执一端不相上下,熟悉的声音和笑貌转瞬即逝,不再相伴,不再相争,不再互助,真正的离别,从此不再瓜葛于人间,这该是最后的解脱,是最后的离去,是最后的诀别,我们最近的一次的深入交流是2019年的6月期间,我和一位同事到喀什出差,检查转基因工作,同时看望近亲对象,住在喀什格尔地区宾馆,他带队几个同事正在检查粮食安全,两个工作组都不期而遇,我们交流了情况,彼此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都谈得比较投入深入,那时的他身体很健康,每天都要走路跑步10公里以上,有说他每天20公里的,还要游泳,我们那天也是围着宾馆的院子转悠了很长时间,他嫌弃我们太慢,运动量达不到要求和标准,我的走路就是散步,没有什么紧张感,非常随意的,我们之间的工作关系比较少,虽然都是一个厅局里,可是没有什么工作来往,仅有的两次都是做项目可研本子,他比较谨慎,也有些想法,对我们的工作很是支持,有一次工作合作关系的交流,他有自己的想法,固执地表现了出来,2017年他刚被提拔到厅级领导岗位,在领馆巷道遇到他下班,向他表示祝贺,他似乎不是很高兴,大概由正高二级研究员到副厅的工资待遇要减少2000元,他那天也是苦笑一下,二度结婚的他的孩子还在需要他的资助,经济上的损失似乎难以用升职的愉悦弥补,他做了厅领导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更少了,后来他与我们地处两个办公区,更是一年都见不到两次,他退休也是很低调,基本就没有什么联系了,突然的变故不像之前那个年代的效应了,人员交往摆脱的传统的单位的概念,而是理性的节制的,有限的局部的,所以当我参加告别仪式回家碰到一个院子的同事,他并不知道去世的这个消息,他是逝者单位一起工作了很多年的同事,他竟然对于此时根本就不知情,72岁了,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负面的消息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这也是很多退休者的应对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回来家后才喘下几口气儿,抵消一下今晨的飞机颠簸带给自己的压力,尤其是降落的最后六分钟的那一刻的突然下降,让机内的很多女生吓得惊叫起来,估计是飞行员的误操作造成,这样的突发性工作的确很伤身体,昨夜知晓此事后就反复思考一些往事,基本没有睡觉,还是受到了某种刺激,今天其他的安排都取消了,本来的节奏都被带乱了,为何要这样一个安排,这不在什么重大机要,而是考虑影响,对于逝者的尊重,一位领导干部离开了,需要他之前的单位和同事给予他最后一程的仪式感,昭显人的尊严,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规矩,当我听到负责这次仪式的处长问是否愿意介绍生平时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甚至认为这是不用质疑的,必需这样处理,死者为大就是要突显对于死者的尊敬,也是对生者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时珍贵的,都是唯一的,任何的亵渎都是对整个人类的不敬,我们对于生命的尊重是对我们自己的珍惜,轻视他人都是对我们自己的无理。死,这个话题向来  都是沉重的,都有意回避,不是不得已都不愿涉及其中,被动地应对是大多数人的态度,不得不处理的时候才去面对,对于那些事前安排好后世的人都心存敬重,可以不慌不忙安排后事,可以心平气和面对自己的死亡,可以为自己的离开世界进行有条不紊的准备,真是有勇有谋的人,视死如归可不是随便可以拥有的品质,即便用欺骗的方式也难以让人相信死不可怕,过去人们对于来生的期盼弱化了离世的恐怖,开始将自己的惧怕埋葬于对来生的经营,死亡变得不严重,不是唯一的生命开始被贬值了,很多的人相信来生出自认知的局限还是给自己一个后门,多少都值得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来生之说至少减少了人们对于死的恐惧,至少给与人间苦难的人们新的希望,他们也都知道这是假的,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选择这种方式麻痹自己的对于艰难时世的感受,对于死亡威胁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