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五一五跨界意味着兼并@365
(2023-10-05 16:38:06)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晴 16/25。
一
几个发小聚会,在群里晒靓照,引发了群嘲,倒不是什么其他行为造成,而是用语过于文学文言,有些文绉绉的,关键是简单的话语变得朦胧,信息被模糊了,于是有人提出:不要整戏词,说人话,这话不算强攻击性,还真是点中要点,拽词对于一些文学崇拜者而言是常态,仗着自己的文学功底喜欢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本也是性情中的事,在一些场合下添光增彩,赢得喜爱,但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炫耀,造成了信息交流的困难就有些画蛇添足了,添堵似的任何东西都会被视为麻烦制造者,其实古文选止里的文章的最大可读性在于精简、精确,极简一度也是我喜欢文言文的主要因素,准确地表达是语言文字的第一要义,所以不论是大白话还是文言文都要以此为标准,什么方便什么表达合适就用哪种,文学对于文字有着自己的要求和特色,但准确也是不可或缺的,准确地表达情感,情绪的演绎,性格的演化,这些都需要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的要求的存在,这些都是一致的,全世界都一样,当然只有准确还不足以说明文字的丰富用法,但准确一定是第一位的,首要的,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用了文学的表达方式,用了几句古语,有了文言文的色调就可以赢得喝彩,被当成文字的高手和匠人,那还真是有些自以为是,如果用的不准确不合适反而起到反作用,引起反感,俗话说诗向会者吟,对牛弹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还是从正面说明领悟者的重要性,在一个大众的普通的交流场合普通的常用
的表达方式更有效,而不顾对象采用一些古旧少众的方式就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和困难,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要知道会有人认为你在炫弄自己的拿手的东西,就好比酒量好的人在饭局里强迫他人豪饮,给他人一种绑架的胁迫的压力感,怎么会不招致厌烦情绪呢,十有八九是会的,真人是不会以己之长来比人家之短,那些文学家大作家都是木讷之人,不善言谈,更不愿意在朋友圈凸显自己的文学家的地位和身份,更不会用创作的的笔调来进行生活工作的沟通之用,而喜欢平易近人,平民交流的方式,用俗话俗语,即便用雅典也是很含蓄很克制的,反对在生活的日常用之乎者也,反对在交流中用一下生僻华丽的词句,这显得假大空,显得不合时宜,显得酸腐愚诲,我们的日常圈子里喜欢这样表达的多是一些半瓶咣当的人,喜欢文学,看过一些书,有些常识,他们别无长项,当说话语言为自己的名誉所系,常以此作为自己的门面,以己之长压他人所短,多少有些小人心态,当然偶有为之人之常情,也不为过,即便如此也需要看对象,保持克制是必须的,都是圈子内的人也许可以适度表现出文学倾向和爱好,获得喝彩也许还有机会,当面对各类人士就要远离这样的狭隘心理作祟的语言工具,这里有的是各种心态的人,大都不喜欢炫耀者,哪方面的炫耀都是惹人的,包括知识、见解,滔滔不绝者就是不受欢迎的人,更何况是孔乙己似的人呢,饶舌者不受待见是必然,文学是好东西,文言文是瑰宝,可是用对地方才是关键,用的合适才是要点。有一位年轻许多的同事喜欢填词,经常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古诗词作品,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些好感,现在能喜欢古诗词的年轻人很少见了,还能动手写词就更是称奇了,所以每每看到也要仔细鉴赏一番,时间久了却发现没有新意了,主要是没有实质的内容,似乎像仿写,没有多少真情实感,渐渐也就失去了兴趣,现在看到他的词作不像以前那么的感觉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但更多的是诗词的本意是要有生活的东西做基础,缺少内涵的形式居多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任何伟大的作品哪怕他是一首诗词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故事的支撑,仅仅是文字的堆砌不可能支持伟大的著作,只是文字游戏,顶多是练习的试验品,一位比我年长的同事都退休了,是单位里少有的文化人,有着文学产品的人,经常有发表作品,是省级作家学会的成员,他在单位的公文写作上就不像他的文学创作你们得心应手,工作需要的材料他经常拿出来的是不合格品,领导同事都评价不高,认为他这样的作家竟然写不来简单的公文,大家有些不理解,他自己也有些费解,其实这是正常的,我的老领导给我说过,公文与文学是两码事,好的公文是要把事说明白,好的文学是要把事说朦胧,前者依靠逻辑脉络,后者依托多元发散,各睡各的床,各走各的道。这些时间都听到一个消息,围绕诺贝尔奖文学奖的争夺,笔名为残雪的国人有可能获得2023年的诺奖,一时间各种媒体都开始密集报道,各种的挖掘都释放出来,不过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残雪的不同凡响的作家,不是那种名声大振如雷贯耳的文学家,而是小众的非主流的那类,不过邓晓芒这样的大学者的介绍性文字多少解释了她的可以被接受的一些因素,比如她的生活的艰难历程,她的独立寒秋的人生,她的思想的丰富和自由,她的不同的文学表现方式,她的不同的文学和思想视角,她的学习的倔强和成就,她的可以与西方作家无障碍英文沟通,这些已经有了她的资格的雏形了,我所不能认同的是文学竟然走向了死胡同,大多数人无法欣赏而只为一些专家似的人认可和欣赏,这样的文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大众心目中的文学与专家们心目中的文学差距有些大,文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本身就决定了文学的沉沦,技巧的横行本身就宣布了文学的形而上学,文学开始借助逻辑和哲学的道理了,跨界意味着兼并。
前一篇:匪夷所思五一四两难@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