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四二九制度的一致性@365

(2023-07-10 18:17:45)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晴 19/31。

制度的一致性是执行制度的前提和保证,制度本身存在矛盾混乱是难以执行的,这种一致性是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有很多制度表面上冠冕堂皇,文字通顺,井井有条,可是逻辑是混乱的,条理是混乱的,越是重要的制度越需要这种一致性,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实践考验,经得起问询,经得起方方面面的咨询,内部是平衡的有序的,面对问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相互矛盾,这样的低劣的制度很多地存在于我们的体制内,表面上制定了很多制度,可是高水准的制度有限,可以相对完善地得到执行的制度更有些,很多制度都是执行中发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不符和事实、实际没有操作性,有的是界限不清范围不明或大或小,有的随意性大概念不明确,有的制度之间有混淆、有的前后左右相互错位,有的时间范围不准确、过期制度用于先行,更严重的是制度之间相互打架让下面不知道怎么执行,执行哪个,这给很多工作造成矛盾,让人们莫衷一是,制度本来是压仓石稳定器,反而成为了问题成堆的地方,成了引发问题的导火索,这样的制度不但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造成混乱,现在体制内很多这样的制度得不到纠正,制定制度很随意,叫个秘书就拿出来,似乎一个制度就是一个文字稿一个文案,这是现在体制内对于制度的最普遍的看法,认为制度是拿给个人看的,执行中再看,有问题再解决,而实际上一项制度的制定出台可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是必要性可行性,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回答清楚了,才会有下一步制定的过程,而文案是要服务制度的目标和结果的,确保文字与责权利的一致性,严丝合缝、精确制导,出台前要经过各方面的检测,操作性、适应性合格后颁布实施,实施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修改调整,现实中的制度是没有这么严格的程序和环节来保证他的严肃性的,往往是凑合一下就是一项制度的出台,当真正执行时发现漏洞百出,又不及时纠正,执行起来之所以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制度本身的漏洞太多,给了执行者这样的过大过多的空间,执行起来之所以有很大的矛盾难以进行就是制度本身不符和实际情况,制度与现实情况严重脱离,这样的制度就是应该废止的规则,让这样带病的制度发挥作用实际上等于是开着一辆有严重问题的车上高速,早晚的结果只能导致车毁人亡,现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制度套制度,制度连着制度,这些制度之间交叉,界限不明,时效关联又混乱,执行起来不知道用哪个,到底该遵照哪个制度,经常是婆说婆的理,公说公的理,都好像在理,又好像都不在理,执行者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制度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区别对待,引起矛盾混乱,一些重大问题事项特别容易发生这种状况,由于时间长关系重大是焦点重点难点,就往往会出台很多的制度,出自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级别不同的领域,可是又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关性,这就有一个制度选择性执行的问题,他们之间往往一致性是很不一致的,除了面上的高大上的宏观性要求外,很多细节就有很大很多的差异,以不同的制度为执行制度就会出现各种的结果,这如何是好并没有彻底解决,现实是不同的人会选择他认为正确的制度或者选择他认为有利于他的制度,人换了制度就换了,这本来是制度管理的大忌,而眼下的体制内这是常态,是规矩,是理所应当,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调动变化将导致很多制度的变换,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也就是一批新制度的诞生,换一个说法,制度是一系列的,就像放在武器库的各式各样的百班武器,根据使用者需要选择了,我们的制度什么样的都有,各种胃口的色彩的都有,领导喜欢的就是要被翻牌的,制度的这样的地位决定了我们的制度短命的命运,制度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制度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咱这里都是家常便饭,想必这为一些人留下了后门,为很多的阴谋得逞创造了条件,让很多的制度成为很多人的挡箭牌,成为很多人的障眼法宝,阳光下的罪恶不无钻营机会,制度是其最好的护身符,欺骗性很强,挡在制度后面的污垢是最不容易被打扫的,这也是明显而难以根治的弊端,治理起来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似乎现在还顾不上,比起制度后面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更明显,需要及时治理,制度问题相对隐形一些,相对更久远一些,当然也更根本性一些,是更高层次的问题,需要动员更高的智慧和资源解决。体制内的工作经常要面对制度打架的情况,经常是被要求按照某某制度去这样办理那样处置,今天这样是对的明天那样是对的,现在是这个人这么解释过一阵是那个人那么解释,甚至已经办理了的过了很长时间又被推翻,说搞错了,不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办理的吗,解释说当时理解有误,经常按照你自己的理解制度是不行的,因为你的理解不符和执行制度者的理解,明明字面上应该是这样解释制度,可是这样往往不对,给人的感觉是执行制度者是老大,他可以任意解释,可以选择性执行,也有可能选择对象执行,有时候让人感觉字面意义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制度都失去了保值信用,那么体制内还有什么可以凭据的依据?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后会发自内心的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制度层面的执行都有这样的随意性,那么更高更严更大的法律又有什么基础,会有好的效果吗,自然会被质疑的,因为他们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规矩基础上的游戏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