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三九九毛拉(一)@365

(2023-06-14 12:22:39)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阴 19/30。

6月11日结束了蹲点任务,早10点与色镇20村的同志们再见告别后开启返回我的疏附县驻地的行程,专门选择路途相对较远的三岔口方向,就是想再看看33年前驻过村的毛拉,几次想去一直都没有成行的地方,圆一个多年的梦。从色镇出发后半个小时向右上高速,一切都开阔了许多,两边都是沙漠和绿洲的断断续续交替更迭,路上没有见到巴楚也有的大片的胡杨,眼见得孤独的红柳生长在沙漠里与胡杨争雄,本来被归入戈壁精神象征的红柳却在沙漠里傲立,连续跳跃呈现,惊艳妩媚,别样的一番韵致,路上鲜见来往的车辆,远处的村落时隐时现,离路稍近些的地面也是被沙漠割裂,有时会有大片的耕地吸引眼球,勉强地呈现他的使命担当,绿色的玉米、金黄色的小麦拥护着他的地位,15年曾经在这里驻村的司机告诉我,从色镇20村到镇政府8公里,到县政府100公里,到图木舒克市150公里,到莎车150公里,到喀什机场250公里,三个机场都需要2到3个小时,每次接送队员是一件大事,派车派司机花一天时间,花销500元左右,成本很大,同行的队长附和说这是工作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这里的工作队特殊困难,请厅里给予帮助解决。导航的神通将我们导入预定路线,几经查询,12点到达巴楚县毛拉乡,仍然是原来的地方,在老巴莎路边,现在的乡政府办公楼在路边10米的距离,90年的时候,33年前只有几栋砖混结构的平房,孤苦伶仃的存在,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设施,现在沿路两边及周边都是居民和商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所在地已经俨然热闹的市镇格局了,原来的芭莎路依旧是连接原来各乡镇县市的主要通道,与现在的高速路并行,不过老路经过的是繁华的乡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33年前的印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路两边都由沙漠变为良田,荒凉变得繁忙。大体知道了到达了目的地,可是见到这么一个只是一个名字的地方,与几十年前的样子没有什么相似相近的地方可做凭籍,再具体就不是那么明白,于是将车停到路边也是街道边,向一位路边吃早饭的维吾尔打工人打听,他用维语加汉语的方式告诉我,他是13村村民,现在毛拉乡已经改名为阿克萨克马热勒乡,不过当地人仍喜欢用老名字,熟悉了,改名字可是需要长期的习惯,现在的乡地址没有改变,前面十字路口向右200米就是乡政府所在地,因为包联关系我曾经去的最多的11村在乡政府的右边5公里的地方,他的介绍让我慢慢找回曾经的方位感,迅速将这些与曾经的毛拉结合起来,我们刚刚从高速下来时,就是48团的路标的路口,可是当时的33年前的我们一直认为毛拉乡与48团是两个相临又很遥远的地名,当时为我们工作队服务的司机就是48团的,山东人,当兵退役到地方,坐在他的车上听他讲故事很有趣,是我们打发孤独时光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他就有时请假回48团的连队的家看望老婆孩子,一般要来回一个星期,现在的高速已经将毛拉乡和48团抽象并归于一个路口了,下路口后去往芭莎省道的十几分钟的车程经过的就是13村等几个乡政府左边的几个村,现在都基本与乡政府所在地连成一片,特别是13村因为紧邻乡政府我们曾经的驻地,是我们来过较多的村,让我想起了那个当年我们与老乡喝酒吃饭并进行过叼羊比赛的场景,我还是在那里第一次骑马,在人群中狂奔时心急如焚的忐忑心情以至于后来一直对于骑马都还心有余悸,不再尝试。那时我们驻地在乡政府的一排平房,办公起居生活就在那几间房子里,每天根据工作安排和要求到每个村走访入户,其中的13村距离乡政府最近,也是乡政府所在地,那时没有车保证我们几个队友的出行,前往13村等几个相对比较近的村就经常结伴行步,记得当时的芭莎路正在建设中,也只是沙石路面,乡村道路几乎没有现在的水泥或者柏油路面,都是没有硬化的土路,尤其到夏天几乎是在"土流"中行走,脚踝以下都是在流淌的细细的沙土的世界,一般到各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与农民同学习同劳动,中午回不去就在农民家里解决中午饭,记得那时的农民家里吃饭很简单,很多都是包谷面馕和茶就解决了,遇到我们到农民家拜访赶上午饭时间,农民一般会将自制的大碗酸奶加上一个小麦面粉馕提供给队友和村干部,那时不会给农民打招呼,有什么吃什么,那时我们还年轻,什么都稀奇,胃口也好不挑食,有时村干部提前了解到我们的入户计划,会有意识地安排农民家庭准备饭,那样会好些,一般有拌面、曲曲馄饨等,那是极少数的事件,大多数时间尽量回驻地用餐,我们那次驻村大部分时间处于冬季,那些时日让我明白为什么喀什人管拌面叫凉面的原因了,乡政府为工作队请当地的一位大师傅为我们做饭,以凉面、汤面为主,拌面上来一准都是凉的,菜是凉的,面是凉的,有时回来晚了,面和菜已经凉的透透的,又没办法热,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而且拌面的菜都是百菜加土豆片加粉条加几粒羊肉丁的混合物,除了两个星期回县城改善吃饺子米饭洗一次澡外几乎都是这么样的饭食,所以影响很深,原来凉面还真是凉面呀!农民家里吃饭更简单,那时农民家里小麦不够吃,主食还要玉米助力,不少南疆相对落后贫困的农户家庭直到前些年才基本实现白面馕自由了,现在农村人也没有人会在意什么白面玉米面了,随意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