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四零零毛拉(二)@365

(2023-06-14 17:50:20)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阴有阵雨 19/30。

毛拉乡政府党委人大的办公楼与现在一般的南疆其它乡镇相比,周边更繁华拥挤一些,似乎被挤在路边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有很小的一个门脸,也许是芭莎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他过去孤寂的状态,来来往往的过客车辆都要驻足此地,尤其是大车都选择芭莎路,免交不菲的过路费,所以相隔不远的高速路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问津,省道几十年一如既往都热闹非凡,可以从狭窄的双向两车道的大车数量体会到车水马龙,在毛拉乡政府的驻地周围感到人流如织,看来这些年改革开放和南疆开发建设的红利惠及毛拉乡镇建设和农民力度是惊人的,快速发展使得毛拉成为了一个南疆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星罗棋布的重镇之一,熠熠发光、灼灼生辉。我在路边感受一下毛拉颤抖的空气中特有的沙漠胡杨的枯涩味道,匆匆拍下几张照片,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毛拉乡的东南西北与旧有记忆的关联就上车,快速沿着芭莎路向上行驶,一路上都是高大核桃树林,套种连片的小麦、玉米地,一派熟悉的南疆的乡村景象,不过人口更稠密一些,气象更热烈一些,各种厂房构造设施设备出现的频次更高一些,大约5公里的车程,路左边11村的路牌跳入我的眼帘,一路上忐忑的心似乎随着这一下着陆了,好像那成了漂浮的各种碎片与33年的那些关系有了的一个连接点,渐渐地有些清晰的画面、模糊的印象交织在脑海里,不停地替换、更迭,待小陈将车停靠到村委会大门旁边的超市门口,我推开车门下了车,心情稍稍平复下来,到村委会门口见到带有明显的中式风格的朱红色门楼,大门是铁栅栏,值班室里的一名年轻的女村干部和保安惊奇的眼神里面可以看出对我们的行为的好奇,与他们之间略显唐突的话语中急迫的心理让他们有些不解,可是我已经顾及不到他们的感受和并不理解我的行为了,一经允许便快速进入村委会的院子里面,找寻我曾经熟悉的东西,通过连接大门的文化长廊,绿色的葡萄架,来得村委会密密麻麻的建筑物,辨识具体的公用设施,整个院内没有人来往,估计都开完晨会下到各小队或者出去到乡里办事了,不大的村委会没有什么动静,安安静静的基本悄无声息,一边的仅有的一片空场地里停放着各种公共事务的设备和专用车辆,试着来得一个开着门党群活动中心,发现两女一男,是三名正在办公的干部,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其中的男性村干部接待了我们,问明来意后有些尴尬地说,90年的事对他来说可是有些遥远,他是97年出生的,而且大部分现职的村干部都年轻化了,驻村干部也都是年轻人居多,对于曾经的过去的11村的旧事并不知情,当我问及90年的老支书,描述了他的特征,45到50岁之间,中等身材比较胖比较壮,其中一只眼睛略有残疾,视力不是太好,他不太肯定地说是不是老干部老党员沙吾提、达吾提,我不是太清楚他的名字,于是他把一个正好从警务室办事出来的农民叫来询问,我也借助同行的略通维语的同事加入其中进行交流沟通,这位农民是6小组的,与我同岁,可以用国语简单交流,他说90年91年的村支书应该就是他,家在4小队,芭莎路的对面,与我的印象一样,他说这位老村支书已经在前几年去世了,活了将近80岁,他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参军,现在在喀什工作,一个是14村的村干部,他爱人还健在,这与那位年轻的村干部说的基本差不多,我对于老支书比较熟悉,是因为他经常陪在我进村入户,解决我们的生活诸多问题,比如中午到谁家吃饭,还有交通问题,派马车将我从一个小队送到另一个小队,从村里送到乡驻地,乡与村之间有5公里的路程,还要到各个小队去,到各家各户去,不是可以每天都来回走的,否则会有较大困难,特别是有女队员、老队员的时候,有紧急任务需要马上完成的时候,都需要他一件一件尽快安排,每次安排村里的马车夫套上马车,我们坐上去摇晃着到村各小组入户宣传动员,也是那个时候我真正有了乘坐马车的经验,也体验到马屁的节奏和韵味,那时的大队长比他年轻一些,因为被揭发有赌博和强奸的行为,经核实后被撤职了,大队会计也因为有问题被撤换了,所以村里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挤在村支书身上,他还是比较稳重、比较好地协调处理了我们这些相关的事,比较平稳地度过了这段时间,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村干部电话请示了工作队长后请我们到村史馆参观,这是仅有十几个平方的平房,被布置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素雅大方,内容和现在一般的村使馆差不多,有些老物件老照片,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什么人,只知道是他们创造了这一个个的社会、生活、历史,因为要赶路,近1个小时的逗留已经有些奢侈了,所以从村历史馆出来后与村干部道别后就匆匆离开,向三岔口进发。我情不自禁地给一位今年4月份已经退休的老同事,一位我们一同在这里驻村的朋友通电话,告诉远在石河子照顾母亲的他我在这里的情况,与他一起分享所见所闻,曾经的记忆,一起的人,一起的事,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惊叹短暂的人生,变幻的生活,我回到疏附县驻地后又与另一位曾经在毛拉的驻友联系,他现在另一个村驻村,发去我拍的照片,他很是惊异于毛拉的变化,想起了当时一起驻村的县上的干部,马丽艳古丽,一起跳刀郎舞,一起在11村仓库抓麻雀,一起到农户家摘杏子,说起这些来这位当年刚毕业就加入到驻村的大学生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想起很多我已经模糊的人和事,我与这位当年的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的维吾尔族帅哥翻译也就是从那时认识的,后来见面所能谈起的话题总也绕不过毛拉,绕不过11村,去年以来又一起驻村,不再同一个县,有些时候谈完工作后也都要说说当年的毛拉的事,前不久组织的一次交流活动上我们两天时间内的多次交谈的话题也是毛拉,因为毛拉而有共同的说不完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