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365
(2023-02-01 21:38:51)
标签:
365科技财经 |
2023年2月1日 三, 晴 -13/0。
白热化的战斗正在进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真没有什么价值判断,也没有政治考量,只知道情况经常反转,出乎预料是常态,再就是一味地胜利,从来没有失败在我们的字典里。
不要指望别人负责,一切需要负责的事物都不是简单理解的那样,只有利益相连的关系才是牢靠的,经得起时间考验。便宜的关系都是廉价货,不值得经营,存粹的精神互助是少数人的专利。
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成为大问题,不可逆转的状态的发生,这是不愿意发生而在此情况下容易产生的结果,需要警惕。围城之时静态的时候延续多久,等待下一个炸点。
芯片之争,已成“围城”?
芯片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日前,三星披露2022年第四季度芯片业务的营业利润为2700亿韩元,同比下滑96.9%;SK海力士2022年第四季度由盈转亏,营业亏损为1.70万亿韩元。
更早的时候,英特尔交出2022年第四季度的答卷:该季度营业收入为140.4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净利润由盈转亏为-6.64亿美元,录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单季度亏损。
与之对应的是,AMD、台积电、意法半导体等的业绩符合预期。
这意味着,芯片市场处于冰与火并存的态势中。
那么,全球芯片的低迷到底有多严重?萎靡不振的趋势之下,赛道为何冷热不均?追逐“新风口”,国产MUC有多大的想象力?
其实,芯片细分赛道较多,有的品类低迷,有的品类持续景气,步骤并不一致,这其中汽车芯片最为典型。
近三年来,芯片供应链不断遭受冲击,供给端与需求端出现了结构性错配,再叠加新能源汽车大潮起,令汽车芯片成为了“紧俏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单车芯片需求量会从燃油车的600颗~700颗,增加到新能源汽车的约1600颗。
于是乎,相关芯片企业的业绩靓丽。
以意法半导体为例,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4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净利润为12.48
亿美元,同比增长66.4%;2023年的资本支出为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国产MUC起势,突围胜算几何?
诸多汽车芯片中,MUC是当之无愧的“花旦”。
据百度百科显示,MCU是英文Microcontroller
Unit的简称,即微型计算机,也被俗称为单片机。
多年以来,国产MUC主攻消费级与工业级,车规级涉猎不多。
之所以如此,皆因该市场技术壁垒较高、可靠性要求较苛刻:从参数来看,车规级MCU的寿命要达到15年以上,且支持-40~155的宽温范围,出错率更是要求接近于0。
再叠加NX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微芯科技联手垄断市场,因而国产MUC长期入门未得。
拿得出手的,唯有比亚迪半导体。
比亚迪半导体从2007年布局,蹒跚多年之后,于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零突破。
国产MUC主攻消费级与工业级
直到近些年汽车“缺芯”,车规级MCU一片难求,国产MUC才迎来了关键机遇。
复旦微、兆易创新、四维图新、中颖电子、芯驰科技、芯海科技、紫光国微、曦华科技等玩家下场,覆盖低端的8位、中端的16位、高端的32位车规级MCU,成为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
不过,国产MUC仍处于起步阶段,挑战不容忽视。
老牌玩家底蕴深厚,非一朝一夕可以抹平差距;国产MUC多采用代工模式,供应链安全有待加强;车企验证时间较长,可能错过当下的“盛宴”……
总而言之,如今的全球芯片市场好比一个“围城”,海外企业热衷开源节流试图度过寒冬,中国企业摩拳擦掌逆势加码,试图抓住上跃的宝贵时间窗口。
那么,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前一篇:匪夷所思三零七虚实之间@365
后一篇:匪夷所思三零八两全其美@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