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五六炫耀@365
(2022-11-13 19:05:17)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晴
-2/8。
一
炫富是炫耀,炫耀知识也是炫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将优势摆出来,获得优势地位,名利双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利益和声誉,很多的如是动作都可归于这样的目的。那么金钱资本财务等代表富裕水平的东西被拿来炫耀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老把戏,也常为人们所诟病,炫耀权势本来也是被社会唾弃的行为,缘于少于前者而被列为更加不耻但并没有至于顶端,至于对抖机灵似的知识的炫耀有些容忍和宽厚的待遇,总为人们所原谅并没有视为炫耀,常给予肯定,也可算做对于知识的尊重,对于知识者的颜面的保护,不过近些年来,有所转变,对于炫耀的涉及范围扩大了,一定时期以来将知识列入炫耀范畴,已经多次被人们接纳。说明,知识的特殊地位渐渐失去,被视同其它因素一样,比如金钱权势等等,这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应有的变化,知识者越来越多,已经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都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知识并不是奢侈品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所拥有,以前被尊重为上乘地位的知识现在都是常识般存在,从前的知识阶层已经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他们基本实现了与基层百姓的结合,教育的普及知识的普及以及到相当程度,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基本不存在了,文盲科盲网盲的消失已经大大模糊了他们之间的界限,完全的白领完全的蓝领已经不是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他们的合并已成蔚然之风,洋洋大势方兴未艾。知识没有什么神秘感,他也成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工具和设施设备的一部分,与其他因素一样参与财富的创造和利润的分配,遵守同样的分配原则,并没有什么两样,自然也就享有同样的地位,被赞美和被诟病都可能出于同一个原因,比如被指责炫耀,被诟病炫耀也同被指责炫富炫权势一样。炫耀知识也就同样不被原谅,炫耀知识相关链接点也就不会被理解为其他的特别选项,知识分子的劳动与工农商学兵的劳动的截然不同被彻底打破,也只能与其他因素一样到市场的交易中获得认同获得价值的实现,没有其它特殊性保护知识,这令很多传统意义的知识阶层有些不适,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诸如此类的话题活跃在40年前颇能得到共鸣,一时成为社会痛点,现在这样的话题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一个农民工一天的收入超过一个大城市的白领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已经是习惯性的存在,市场不需要那么多的博士、硕士、学士而选择技工,不是知识不知识的问题,不是大学不大学的问题,而是市场供需的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规律,知识的普及、积淀、可复制性已经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令人的劳动变得稀缺,值钱的是从事苦力的劳动,这多少有些公平的意味,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初衷,知识的贬值,一般劳动的升值,将曾经几百年发展资本主义式价值产生分配的决定依据颠覆,这多少有些错位,人生识字忧患始似又重现。曾经的高科技现在已经产业化,自然就成为寻常产业,商业利润由超额利润变为平均利润,创新的门槛又提升到寻常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又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一般意义的知识和知识者依旧不在其列,少数人的成功永远都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失败的基础上,二八律是时间的免疫定律,市场规律与供求紧密相连,其它都是因变量,其它诸如知识拥有的多少并不一定与他正相关,知识不是稀缺性的知识也就失却了市场意义的价值,所以以市场定价的价值链条就没有它的存在意义,无法赋予特权。这就不难理解,博士硕士烂大街的状况,如果没有在市场上在劳动力市场寻找到价值实现途径,可不就无人问津吗?如果可以到其他平台得到承认也是实现价值途径,比如体制内,比如一些特别寻求等等,可是总体而言绝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这个主渠道,其它都是补充都是小儿科,人才价值及其连带的知识价值也无一例外。这可把我为难了,文不能文韬,武不能武略,半瓶子咣当的那些雕虫小技现如今可难以混世界,真幸运没有生于这个时代,否则生存都成问题,一直都被鄙夷的所谓多认几个字、考试多得几分、写几笔的技能这下就更没市场了,从来就没有职业自信的自己总在寻求第二生存本领,一直都没有摆脱生存恐慌的自己,对于知识也只是从内心偶尔有些欣赏之意,何来炫耀之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在我这也就是个口号,从来没有当回事,它从来都不能当饭吃,也就不是硬通货,都是应应景的把戏,都是说说玩是事儿,当不得真的东西。个体而言我是知识的崇拜者、科技的信仰者,可是当真依靠知识获取生存的技能和路径还没有成功过,炫耀知识也就失却了基本事实的支持。当十几年前,面对初中的女儿问我数学作业我的瑟瑟发抖的那一刻起我就完全改变了曾经自视为知识分子的心态,自己已经是知识拥有的平均水平了,不久就是拖后腿的人群了,当几年前我看电视节目感觉有些吃力的时候我再一次确认我离这个花花世界不可以自视清高了,因我似乎感到鄙视的眼光正从四面八方向我射来,正如当年的自己面对这个年龄的长者的心态,露怯于知识和科技,不是其它,尽管万般无奈不愿接受,可事实证明落伍是历史的必然,自然规律使然,你可以不断戮力与这个世界同步,但终有一天世界会抛弃你,炫耀从来就与我无缘,因为我昨天不会,今天不敢,明天担忧,何况是知识,那么谦虚的形象和品行,我只有尊重和信仰。
二
职场上不要炫耀4种东西,炫耀的越多丢掉的越多。当你在炫耀某一样东西的时候,其实别人能够轻易就感知到你在炫耀的心情。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炫耀,我们大多都是明知但不会拆穿,满足别人的虚荣心。但是在职场上,4种东西炫耀的越多,就会丢掉的越多,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炫耀过去的成功,丢掉的是现在的认可,在职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在一个大家都不了解自己过去的圈子里,就把自己包装成成功人士的模样,向大家吹嘘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本意是想让大家觉得他厉害佩服他,但实际在听众心中则是想,过去那么厉害,现在混成这样说明也不咋地。不要把大家当傻子,觉得你说什么大家就信什么,赢得了大家表面的追捧,却丢了大家内心的认可,不值得。所以就算你过去辉煌,也不要把它挂在嘴上,用你的能力证明你的实力。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丢掉的是他人的信任,在职场上有些人总是喜欢在人前显摆自己的聪明,当是当了真正该干实事提现他的聪明时,他就找尽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但是这时候大家就会发现,你的聪明只不过是嘴上说说,久而久之,对于你其他的话也不再信任。炫耀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有没有炫耀的底气,要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实力的话,当时候打脸的场景就太难看了。所以说,人还是要低调一些,不然满足一时虚荣,之后却要自食恶果。不要炫耀别人的成就,丢掉的是大家的尊重,职场上最讨厌的人就是自己没有什么本事,整天把自己身边的人挂在嘴边炫耀。要么自己的兄弟是某个企业的上市总裁,要么自己的亲戚在国外留学,总把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的荣光强加在自己身上,觉得因此别人会高看你一眼,然而并不会。所以不要炫耀别人的成就,大家认识的是你,又不是你身边的别人,别人再好又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还不是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苦哈哈的工作吗?说的多了,反而让人瞧不起。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劳,丢掉的是团队的支持,职场上有些人,明明是团队一起作业的成果,但是在他嘴里,却变成自己的功劳。在领导面前突出自己的付出,却弱化别人的辛苦,对于这样的人,一旦团队的人识破他的真面目,就不会再跟他一起共进退。团队成果,既要尊重大家的汗水,也要肯定自己的付出,缺一不可。所以不要轻易炫耀个人功劳,否则丢了人心和团队的支持,最终走不了太远。
该炫耀什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人到你家里访问,你喜欢向他们展示什么?回答大概是多种多样的:新居所的富丽堂皇的装饰?新购进的家用电器?新收藏的古玩珍品?抑或,新降生的宝贝儿子(或孙辈)?这些,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此类“炫耀”(或按北京人所说,“显摆”)往往显示了主人的文化品位。我在境外访问时,喜欢到那里的普通老百姓家访问。人类的本性雷同,主人也喜欢向客人“炫耀”些什么。我在俄国(原苏联)的伊尔库茨克市访问时,有个大冷天,走进了一位30岁上下的画家家里,一进他家,就见到他十个月大小的儿子,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正在小床上淘气,煞是可爱,主人脸上一片得意之色;接着画家展示了他的油画新作。刚坐定,主人开始炫耀他的藏书,他从高大的书架里取出了一本本厚厚的书,其中有油画作品选集、俄国的大地图集、托尔斯泰文集、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令我吃惊的居然还有一套刚出笼的科技百科全书!主人说,艺术家要出好作品,必须多读书,而且什么书都要读一点。在莫斯科访问时,我去过一位专攻数学的年轻副博士家中。他高兴地展示了他的藏书,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科技著作、畅销的绘图版的百科全书,还有很多俄国作家的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并向我津津乐道地讲了读这些著作的体会,幸好我读过这些著作的中译本,还不至于露拙。访问纽约时,我住在美国房东家里,一呆就是五个月。男主人是一位商业律师,女主人曾是他的大学商科同学,不过后来成了摄影艺术家。他们的居所很大,上下四层楼,一楼有很大的客厅(至少200平米)和厨房。客厅的一侧的墙上,排着五个高大的书架,里面什么书都有,经济管理的、文化艺术的、科学普及的,……,最让主人得意的是哪些装潢精美的百科全书和美轮美奂的大型画册。女主人年龄与我相仿,因为是自由职业,多半在家,她有三大爱好:读书,煲“电话粥”,喝咖啡。我平时就爱书如命,一见这些藏书,正投了我的所好。与主人混熟以后,他们准许我随意翻阅这些书,唯一的要求是读后把书放回原位。因此,每逢休息日,我就从中挑选我喜欢的书,钻在卧室里阅读。所以,尽管住在那里房租不低,我一直没有动过搬家的念头,哪里有这样好的家庭图书馆?我说的这些例子无非说明一点:境外的那些普通人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他们喜欢炫耀自己的“文化财富”。在国内,我也喜欢串门(“文革”时期是例外),在别人家里,看到有丰富的藏书的只有北大武际可教授家。现在武际可教授的电脑里有几百G的电子书,而且有些装进了他的iPad,随便走到哪里都可以开卷有益,我很羡慕(他拷贝赠送我好些电子书)。而其他一些朋友家里有一些藏书,数量都不大,而且品种较为单一。但愿有一天,走进国人的家,都能见到他们炫耀自己的文化收藏。写于2011年11月22日晨。戴世强。
后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七零@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