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五五量入为出量力而行@365
(2022-11-11 18:03:51)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晴
0/9。
一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这是行为准则。这个简单确实用近乎常识并一直为各方面都接受的指导原则适用的可不是某方面,几乎都可以用以轨道言行,换言之放之四海而皆准。基本就是平衡,进出适度,符合对称的宇宙美学标准,也是减少各类矛盾平息各种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状态下是稳定的,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是恰当的,合适的,理想的,可是现在很多的情况是违背这一准则的,而且是长期的远离这个常态。昨天下午傍晚,房间宿舍的电突然停了,因为忙于其它事儿,天也没黑,所以没太在意,想一会儿来了也无所谓,可等到天黑也没有来,并且被告知是只有我们这里村委会没电,不是系统停电,是我们的电费余额不足,只要缴费就可以供电。因为疫情管控,交电费也只得临时由大家筹钱,于是动员大伙每人500元微信支付交上合计8000元钱后立即电灯就亮了。用电交钱,这在供电公司是天经地义,疫情其间各种业务繁忙,顾不上后勤管理,疏漏也在所难免,那么工作怎么办?县乡马上要开视频会布置工作,供暖设备没电无法运转,各种业务文件起草等着用电脑,手机办公系统也都无法进行,联络都是问题,等等。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可是没有经费保障的电力如何解决,不可能每次都靠大伙垫付工资吧。据说,基层乡镇的经费十分困难,办公经费几乎都是入不敷出,与它们巨大的支付预期相差很大,而且常年下来积累的欠账和债务都较大,有多年的还不上,构成诉求热点难点焦点,所以有这么多债务的情况下还在借债是因为日子还在过,业务还在开展,上面的要求还是那么多,所以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就成为村委会的财务常态,也因此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威信日下,很多农民和市场主体都视村干部为不守信用者,赊账已经难以为继。当然关键的另一端是村收入低,每年的村集体收入十分有限,可以用以村集体事务的资金没几个子儿,这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各级财政都紧缩,用于支持基层的资金项目也不免受影响,正常经费也都不及时不足额,本就是难以为继的财政也就更没有着落,上面的要求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收入减少而花钱地方更多,本就东挪西借的过日子就更加困难。如果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准则行事,也不至于这样持久地保持这种状体,或许早就破产解体了,可为什么能至今还是这样呢?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不完全靠市场调节,还有行政的办法,不完全是货币的交换,还有物物交易,不仅仅有经济的考量,还有政治文化精神等其他的要求,村基层的工作也就不能只从收入付出一个维度评价,而要全面综合评估,由是得知村组织从经济上、资金上看可能是破产的边缘,可是他的作用和社会效益不能由此决定,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和长远的角度,它是一定要存在下去的,基于这些理由,它总会得到各种的支持最终摆脱资金的困境,存在下去,一次又一次担负基层治理的重任。那么债务如何化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人,村庄永远都在那里,人可是一代又一代换,有什么无法消失?没有,长期的债务沉淀一部分,消除一部分,抵消一部分,长期地处于债务资产循环往复过程,永远都有债权债务,又永远都屹立不倒,于是在农户中建立了信用,只要村委会在什么都没有作废,都还有效,债务不至于随风而逝去,就有希望,最后大家的债务会在长期长远的腾挪过程中最终被解决,比如物价上涨,比如土地交易,比如宅基地划分的利益交换,等等实现债务的消弭,心理的平衡,时间的助攻,这些因素下还有什么债务解决不了的。所以,无论如何农民无法不信任村委会,他们没有其他可选择的对象更有信用,相对其它主体而言村集体还是值得信用的,尽管很多人都有债权没有兑现,一旦村干部有要求他们权衡下来还是选择紧跟,哪怕可能还要欠账吃亏他们也要冒险,反正都那么多的帐了,多这么一笔也没什么,倒是信任也许加了一分,否则彻底撕破脸就更难见面了,乡里乡亲的,划不着。毕竟帐挂在村集体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所有交易交换一直都在进行,村集体村干部还可以发挥作用,信任一直也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没有崩盘,这些状况保持到一定的时候,到农村社会发生质变,社会基础根本改变,那时将是彻底的清理债务,农村市场需要出清的时刻,不过那时候也就有新的资源解决了,比如比如现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他们那里正在发生的情况本就是一了百了,之前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前些年冰岛国家破产的新闻让我们国人兴奋好奇了好些时间,底特律市政要破产也令我们真以为美国完蛋了,时至今日都没有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真实发生,看来政府的事儿不是几个钱的事儿所能说明白的,这里的问题可以其它地方找回来,体内亏空体外补,这一定超出了专家的眼界,是他们所不能理喻的,也是世俗所难以理解的,但是就是这样存在,而且将长期这样下去,大跌眼镜也好,无法接受也好,比划指点也好,他就是存在,就是让你不停探索探求探知,可就是不全明白,不全清楚。村里的事儿就是这样,基层乡村的情况就是这样,你似乎理出头绪了,似乎有些开窍了,转眼又有迷眼的尘埃,又有解不开的谜团,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似懂非懂,别开生面,总说基层素质低可干出的活整出的事儿不简单,至少让你一时摸不着头脑。
二
最早出自阿拉伯民间神话的《渔夫的故事》,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德国的格林兄弟、俄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普希金都据此写过杰出的作品。故事中的老渔夫因为贪心和贪婪而最终受到了惩罚。冰岛人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场金融危机,竟让他们成了《渔夫的故事》现代版的主角。
冰岛原先就是一个渔夫生活的地方,多数人靠打鱼为生。但冰岛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上天给予特别恩惠的国家之一。俄罗斯是真正的地大物博,地下、地上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冰岛虽然如此狭小,人口只有30万,是名副其实的小国寡民,但自然资源丰厚,风光旖旎,光靠旅游业,日子就可以过得很滋润。“人人都说天堂好,怎比冰岛鱼米乡。”冰岛就是歌里唱的地方。可惜,冰岛人不满足已有的富足生活,一心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也要过过国际金融中心的瘾,结果以债台高筑而告终。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自然离不开金融创新。冰岛金融创新的成果是Landsbanki hif,
一家跨国性质的网上银行。外国人见钱眼开,争先恐后地将钱存入冰岛银行。不仅是个人,大学、地方政府乃至警察局都把钱存了进去。光英国人就在冰岛存入了80亿英镑。
冰岛政府破产后,英国首相下令,冻结冰岛银行在英国的资产,而其法律依据居然是英国的反恐法。德国也有钱存在冰岛的银行,但德国人就比较镇静,没有像英国那样火急火燎。或许,这是因为德国贷款给冰岛的大多是银行,而英国的债主大多是个人——个人自然比机构要更容易激动。
石板栽花无根基。冰岛的股价飙涨,始于冰岛的实体经济繁荣。前些年,国际上鱼价和铝价飙涨,而冰岛正盛产这两样东西。眼见这两大宝贝价格一路狂升,冰岛人就有些找不到北了,被一时的盛景冲昏了头脑。被短暂繁荣迷失了方向的冰岛人,以为自己可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了。本来,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经济与巫术经济(voodoo
economy)只有一步之遥。冰岛这些渔夫出身的人还不太会变戏法,在强人出没的资本市场以害人开始,却也以害己结束。风暴来临后,冰岛人开始悔悟了,表示要“重归传统价值,专注创造真实的价值”。可惜悔之已晚,冰岛国民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Landsbanki
hif破产之后,英国、荷兰两国政府先向两国该银行的储户支付了存款。之后,两国政府又反过来逼冰岛政府还债。谈判结果是,冰岛必须向英国和荷兰偿还39亿欧元(合53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冰岛人背了1万多美元的外债,这还不算冰岛的其他外债。39亿欧元分15年还清,利息为5.55%。
今年3月7日,冰岛举行全民公决,93%人的投票反对该赔债安排。顺便说一下,这是冰岛历史上第二次全民公决。第一次是1944年的全民公决,那次是为了争取从丹麦独立出来。
冰岛人这次全民公决的结果,只能说是暂时的胜利。毕竟,欠英国和荷兰人的钱还是得还的,赖账哪这么容易。若想舒缓危机,冰岛终归还是要借钱,借钱就必须还钱,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金融危机之后,冰岛一度也想打政治牌,先是向俄罗斯求救。这对俄罗斯倒是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可莫斯科多精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说可以说得很漂亮,但是不干。最后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北欧国家愿意出钱。但是,如果冰岛欠英国和荷兰的钱不还,原先答应借钱的国家就不会放款。公司可以破产,个人也可以破产,但国家想破产,难乎其难。
冰岛的危机,是对资本市场风险叵测的一个警示。经过了几年短暂的发达之后,冰岛将面临长期的痛苦,这种煎熬,可以说简直比战败国还要难过。虽然没有割地,但眼下的冰岛,比打了败仗后被战胜国巨额勒索的后果还要严重。有一种算法,金融危机之后,冰岛人均负债曾达到25万美元!
只有30万人口的北欧岛国冰岛,曾经代表着幸福生活的一切含义:排名世界第四的人均GDP,免费看病、免费教育、高额失业救济的高福利政策,街上随处可见的名牌汽车,商店橱窗里令人咋舌的昂贵奢侈品。
现在,一切都成为了过眼云烟。作为欧洲第一个全面遭遇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冰岛三大商业银行Landsbanki、Glitnir和Kaupthing面临破产被政府接管,冰岛总理哈尔德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国家破产”的警告。
引领了冰岛10多年“超常规发展”的金融业,成为引爆经济危机的元凶。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冰岛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大量吸引海外资金,从国际资金市场借入大量低利息短期债,转而投资高利润高风险资产,从而获得巨额的利差,使得冰岛迅速积累起财富。冰岛人依靠高负债过上了富足奢侈的生活,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却让他们每人平均背上了数十万美元的债务。
10月17日,冰岛共和国驻华大使贡纳尔 .斯诺里
.贡纳尔松就冰岛政府如何应对这场空前的金融灾难,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他说: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哈尔德总理的这个词,冰岛政府远远没有到破产的地步。我们应该严格区分政府财政和银行部门。冰岛这个国家依然运转正常。
出现问题的地方只是,有两家冰岛银行在一些欧洲国家开办了存款账户,目前,冰岛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确保不管是英国公民还是荷兰公民,都能按照欧洲经济区
(EEA)规定的存款安全方案拿回自己的存款。这当然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现金和大量时间,冰岛政府正在介入此事。我们目前最关注的是个人储户能拿回自己的钱。冰岛的商业银行拥有很多资产,但它们需要时间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这些资产。冰岛政府接管三大商业银行后,并不打算逃避责任,我们正在加紧与其他国家协商解决相关问题。10月11日,冰岛政府与英国和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同意根据欧洲经济区规定的相关义务,保护英国和荷兰公民在冰岛三大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冰岛政府明确表态将承担法定责任;我们正寻求与关系密切的伙伴国家进行合作。
作为现代全球化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和欧洲经济区的积极参与者,冰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创的严重程度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许多冰岛家庭失去了毕生储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通货膨胀在冰岛相当严重,公众债务正在增长,失业率也在同步上升。
但从长远看,冰岛经济还将表现良好。尽管债务繁重,我们仍然在世界各地拥有数额庞大的优质资产。冰岛政府自身的财政状况依然良好,同时,我们经营状况良好的渔业、清洁可持续能源资源这些基础并未改变,而且国际水产品价格正在攀升。此外,冰岛发达的服务业部门、高科技、旅游部门仍有较强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育水平很高的劳动力大军。
冰岛金融机构和银行海外债务缠身的同时,也收购了不少优质资产。冰岛政府不会接管商业银行的一切合同义务,但它将尊重欧洲经济区协议框架下的合法义务。总之,冰岛是一个现代欧洲经济体,是欧洲经济区成员,我们的经济基础依然强壮,我们将克服目前的困难。
金融危机影响了冰岛人的消费习惯。以前他们花销很大,冰岛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很大。但现在,随着冰岛克朗贬值,进口商品变得非常昂贵。很多有外国贷款的老百姓发现,他们的债务升高了,但收入相对减少了。这就让他们不得不反思以前的消费方式。人们现在只能取消外出旅游或者换辆新车的计划,准备度过严冬。
在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大发展,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繁荣中,一些人挣到了很多钱。一些人开始迷失,忘记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现在起,人们应该会变得更现实。对普通冰岛人来说,他们将回归传统的质朴价值观。我们冰岛人过去秉持一个观念:钱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冰岛人将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将变成怎样保住自己的工作;不是为眼下,而是为未来而活着。
冰岛遭遇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私有部门的活力与能量,但也需要对私有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至于政府方面,我们需要同其他国家一道,在对私人部门自由放任与权威监管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冰岛政府认识到,服务和金融部门确实非常重要,但实体经济,比如制造业和零售业,更加重要。我们将会把精力集中在实体经济上。
三
生活在破产国家是怎样一种体验?以阿根廷塞浦路斯冰岛为例
2015-06-30
如今,债台高筑又求援不得的希腊站在了破产的边缘,眼下,政府已经巧妙地以公投形式将决定国民生存的权利“赋予”了人民,然而,不管结果如何,承担痛苦的也往往是国民自己。从那些曾遭遇过国家破产的国民身上,也许可以窥测希腊破产背后的民生百态。
阿根廷数百万人赤贫如洗
孩子吃老鼠果腹。2001年12月,面对高额外债的阿根廷政府,宣布停止偿还本息,事实上等于宣布破产。许多阿根廷人一夜间从小康变为赤贫。每到夜幕降临,许多老少妇孺便在街头流浪,徒手在垃圾箱中寻找纸板、塑料、玻璃、金属等一切可以卖钱的废品。银行关门,失业率激增,破产才半年,在这个有着约3500万人口的国家中,已有近2000万的贫困人口,这些人月收入不到190美元;还有840万人赤贫如洗,月收入最多不过83美元。众多青少年营养不良,儿童饿晕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的午餐也许是许多孩子一天内吃到的唯一一顿饭,因此在国家破产后,学校的缺勤率反而下降了。在距离首都仅30千米的小镇,飢饿的孩子们不得不以蟾蜍和老鼠果腹。由于手中没钱,许多人开始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获取服务和商品。危机中,人们对政府逐渐失去信心,在饥贫中挣扎的人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然而却遭到警方和政府的镇压,于是除了饥饿和贫穷,他们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冰岛人陷入购物狂欢
对破产不以为然。同样遭遇国家破产的冰岛人民与阿根廷和塞浦路斯人的境况迥异。2008年,关于冰岛破产的说法铺天盖地,但不管外人以为那里的生活多么水深火热,冰岛人自己仍怡然自得,甚至出现了总理急得生病住院,百姓丝毫不以为然的鲜明对比。冰岛由于实行高福利政策,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存钱防老的习惯,银行存款占个人全部资产的比例并不多;此外,冰岛人投在股票、期货等金融市场上的钱也多是闲钱,损失虽然令人心痛,但还不至于严重到影响生活的程度,所以看不出来生活水平有显著下降,反而是因为冰岛克朗贬值的缘故,到冰岛购物的外国人增多,还相应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和商业发展。而且,货比贬值带来奢饰品大幅降价,除了外国人跑来扫货,冰岛人自己也在购物狂欢中玩得不亦乐乎。另外加上没有塞浦路斯那种专为人民添堵的政府,危机中的冰岛人也过得还算不错。一旦国家破产,希腊人是否有其幸像冰岛人一样。看看希腊政府用公投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后一篇:匪夷所思二五六炫耀@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