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七零@365

(2022-11-13 22:41:31)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晴 -1/10。

《沉沦》这本书名气很大,自然是郁达夫的关系,自他那段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被我知晓后就一直被探寻,可是他的沉沦气质,并且冠以书名,也就连书带人都暂且被我放了很长时间。人知道的早书买的很晚,才买没几年,读也就这次下来才选的它,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勉强读完了这部凤凰传媒集团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联合出品,现代文库系列的一本,2009年出版,定价19元,2013年10月5日年购于乌市南门阳光书城。那时的我很多的这类书都从阳光书城买,那里是个人开的书店,有折扣价格灵活,是乌鲁木齐市社科文艺书比较齐全的店,在南门新华书店对面,一般周末这样的节假日去的时候先新华后阳光,都是一并进行,往往阳光书店时间待的久些,那里有些犄角旮旯是读书人喜欢的,可以找到的那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买书、读书、淘书都希望有的奇妙感,神秘感。郁闷沉沦这样的气质的确是作家的共同特质,思想高度与生活曲折的结合需要作家发酵成粘连的腐殖质,产生腐殖酸,反馈给大地,而郁达夫尤甚,他通过他在日本的学生生涯的对于异性对于异域的感知为我们扯出了日本的风情,日本的风花雪月,共性之外的那种特有的韵味和节奏让我们领略不一样的真实的他乡,感伤、忧郁、艰难、丝丝苦涩、点滴的温情、失望与期望的交织、爱情与伤悲的同窗、生活的苦涩与人间情义的同床,生活的烟火气中郁达夫将我们引向他的世界,一个难以自拔的绝望的场景下挣扎的主体,痛苦而难以排解,抑郁而持续,灰暗中的散光,阴雨中的散步,静谧中的私语,这一切都有雾中飘忽不定的浮尘般存在感,浮萍般漂流不定。沉沦同名的小说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很短的,就如同流行歌手的专辑歌带,一首主打歌曲打包出售。不过我在这本315页的书中发现了另一篇《迷羊》,与之前的主打篇目有一致性,他与谢月英的邂逅艳遇的故事,里面的纠葛留下的也是感情的漩涡,不定的旋影,沉沦的必然又一次向我们压来,不容置疑,不容辩护,不容脱身,我们与他一同陷入沉沦,堕落到人间烟火,入红尘、进凡世,动机是隐隐的却清晰的,方向是坚定明确的,那里面有一股力量栓了我们的身心,拽向感性的深渊,情绪的密室里无语的应答,这里面有坚守的斯文羞涩,也有沉沦的快意和失落的淋漓细琐,更有感情的无着的浮动和焦虑愁绪。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飘忽不定,对于他人的无法把握和没有定论没有确切的感情一次次将离愁别绪推向高潮,跌宕起伏的爱情线索总以悲情了结于风雨飘摇夜、风吹寒窗日,情何以堪、意何以平?!难以排解的愁绪阴郁终于导向沉沦,枯风凄雨下难以生存艳丽花朵,花开花谢悲寂寥在所难免。郁达夫的作品被冠以沉沦,是最为贴切的标签,沉沦赋予他的作品共同的品性、色彩、味道,如同每一条鱼的味道取决于汤汁,沉沦是郁达夫种种作品共同的汤汁,决定了他们的品味。偏执是一定的,没有疯狂的意念和一根筋的思路和理念,又如何能突破这凡世的红尘,闯出一片天地和血路,作家们以自己的勇气和专一品行捅破的世俗的套路,触及了人类的痛点,打到了人们的软肋,抨击了人的内心的最柔软处,也许给伤口撒盐了,也许没有顾及人们的感受,也许不会留什么面子进行丑陋的展现,臭气熏天也是可能的,揭露人性的残酷冷漠,世间的血性和残虐,需要的是勇敢和毅力,当然需要的更多的是天赋和表现的技能,最要具备的是洞察人心人性,是体察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更富的经历,要与人们共情、共境、共景。郁达夫的这些作品基本可以当成他的传记来读,至少是他的人生的某些片段,其中的人和事自然是有他的影子在其中,情和义一定找得到他的意愿在里面,不是这样的话不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这样浓郁的情感化解不开,郁结于心迟迟不能散去,感人的作品一定是首先感动自己,一流作品一定要有一流的感情和故事、一流的叙述,一流的作家一定是被其打动的最深沉最动情的那一位,沉沦一定要有沉沦者表述才可以通透,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涂鸦总显得稚嫩,怎么可以达到力透纸背、感天动地的深度和高度?!情感的复制是廉价的赝品,真知灼见、真情实感一旦为卓越作家掌握,一流作品也就水到渠成,但凡那些经典无不昭示如此。郁达夫是这样的作家中的一位,不过他的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在于他的更加的抑郁和沉沦的趋向的明显,让人为他担心为他伤心为他不平,并不在于他更加的激烈更加的痛苦,而是氛围的苦痛的浓郁,而是无奈的严实和坚定,轻轻的忧伤深入内心的全面沁润,没有激烈的伤害却无以回复,没有刀光剑影的惨烈却更加冷冽残酷。平淡中的枯萎更加真实,平实中的苦闷更加透骨,沉沦才有顺滑中发生的几率,中弹饮恨的可能性更高,不知不觉中落入荒野,不知觉中进入到沉沦的境遇,也许这更加合乎情理,这更加真实平常,也就更有感染力,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人人都曾经历,同是天涯沉沦者。郁达夫的沉沦是他那个时代的烙印,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态的写照,也是人性的共同的方向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呈现,当然也是他自身的性格使然经历使然,典型性的存在是他作品得以传播的基础,共情使得郁达夫天下知音遍地共生。
郁达夫《沉沦》: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背后是弱国子民的悲哀 2021-10-15
在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五四时期,现实中的种种阻碍也会使青年们感到无力。于是,苦闷与伤感成了五四青年的时代症候。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就把这种症候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写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揭示了灵与肉的冲突和弱国子民的悲哀。
据郁达夫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中回忆,他写好《沉沦》之后,先拿给几个朋友看,他们笑着说:“这一种东西,将来是不是可以印行的?中国那里有这一种体裁?”
果然,《沉沦》在国内出版后,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不仅因为以其为名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更是因为郁达夫大胆地把自己的性隐私写了出来。郁达夫《沉沦》“这一种东西”,无疑受到了卢梭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在其自传《忏悔录》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隐私。在第一章中,他向上帝发出呼告:“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在承认人性中有不堪的一面,没有什么好羞耻的。郁达夫受到了卢梭的影响,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
如果说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更多是思想上的,那么日本“私小说”对他的影响则是思想和技巧上兼而有之。“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通常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接进行自我暴露的小说。小说中的“我”与作者之间几乎可以完全划上等号,并且写的是个人隐私。
郁达夫的《沉沦》用的虽然不是第一人称,但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写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性苦闷。而性隐私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难以启齿的。郁达夫在《沉沦》中不知羞耻地展现羞耻,引起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私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小说,因为这种小说的情节性都不强,从外在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主要是在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沉沦》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却无法融入当地的“孤冷得可怜”的青年。他独自拿着一本诗集,在无人的平原上散步,竟被大自然感动得流下泪来。他觉得只有自然对他亲近,是他的避难所,让他可以暂时远离那些“轻薄的男女”。
就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疑心别人的眼光,《沉沦》的主人公也总怀疑日本人看他的眼光别有意味,甚至到了神经敏感的地步。
在学校里,他总觉得别人在看他,越躲避越觉得同学的眼光不怀好意。听到笑声,就总觉得是在嘲笑自己。看到几个人说话时偶然看了他一眼,他就疑心是在议论自己。
在人群中,他感到比独自一人更强烈的孤独。其实,未尝没有同学愿与他交好,只是一看他的状态就只能敬而远之了。
于是,他更加怨恨他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可他又想,他们是仇敌,自然不会同情自己,自己怨恨他们,不还是因为自己渴求同情?可见,他内心是非常敏感和矛盾的。
有一次,他和三个日本男同学同路,迎面遇见两个女学生。日本同学互相打着招呼,说着玩笑,但他羞得不敢说话,却又像自己同她们说话了一样心跳加速,之后又觉得自己太懦弱。
他回忆起那两个女生的眼波,觉得有意思,但又觉得那是给日本同学的,进而又疑心她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他渴望得到一个灵与肉都属于自己的女人,但身处异国他乡又神经敏感的他当然是得不到的。于是,他的性苦闷尤为强烈。他在排遣性苦闷时,会在内心觉得是不道德的,由此产生了灵与肉的冲突,开始了沉沦。
他的沉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被窝里犯的罪恶”,并为之自责,但又总忍不住。二是偷看房东的女儿洗澡。三是偷听别人在野外幽会。最后是到酒馆去狎妓,却连平视一眼也不敢,一句话也说不利索,总觉得对方在轻视作为中国人的自己。
最后,他把自己沉沦到海里去了。在投海之前,他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孤独自卑和性苦闷是《沉沦》的两个核心,这两方面互相作用,造就了主人公敏感、病态的性心理,最终导致了主人公的沉沦。
有人认为《沉沦》把主人公性苦闷的原因与国家地位联系起来,有点强硬、别扭和不自然。这两者在逻辑上虽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在《沉沦》中是不难理解的。
主人公的性苦闷有孤独自卑的原因,而他的孤独自卑又是因为自己弱国子民的身份而生的。因此,他的性苦闷背后,其实是弱国子民的悲哀。

始乱终弃的民爱情:郁达夫与王映霞的被人不齿  一壶浊酒一根烟 2021-07-02
爱情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它能让30多岁的人生像毛头小子一样表达爱意,也能让人起死回生,又能让一对爱侣分道扬镳。爱情无法琢磨,当你琢磨它的时候,一切就已经结束了。
曾经,王映霞和郁达夫的爱恋,是春风沉醉的沉沦,是望穿秋水的动心,是一场来得太快的季风。它席卷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那年上海初见,郁达夫曾这样热烈的向王映霞表达过自己的爱恋。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对“富春江上神仙侣”最后居然闹得不欢而散,老死不相往来。
1927年1月14日,对郁达夫而言,是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刚过新年,在上海的他穿着妻子刚刚寄来的新衣服去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孙百刚的家中,他看到了一位美人。一位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都美得出奇的人。
郁达夫在这一刻明白了什么叫做“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懂得了什么叫作“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关于美人的所有诗词一下子涌上心头,击得他心神荡漾。
郁达夫一下子被这个每人所打动,并且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说了一句:“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王映霞的美正如郁达夫所看到的那样,“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说的便是她。当年她被称为“杭州第一美人”,无数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郁达夫自然毫不例外。
他本身就是一个极爱美色之人,遇到这样动人的女子,自然是恋恋不忘,一回家就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下了:“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当他写下这段动人的文字时,他的原配正怀着第三个孩子,在北平忍受着寒风刺骨。
为了追逐王映霞,郁达夫甚至像毛头小子一样,使出了各种手段。两人刚认识之后,一星期就是王应霞的20岁生日,郁达夫深觉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所以自掏腰包,在王映霞最喜欢的菜馆按照她的口味定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为她庆生,还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当时上海文学界都知道,郁达夫在热烈的追求着一个杭州姑娘。但同时所有人也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他的老婆正在上海为他生第3个孩子。
这样畸形的恋情并不为世所接受,孙百刚在得知郁达夫对王映霞的追求之后,百般劝阻郁达夫,希望他及时停止自己的念头,当一个好男人。
但郁达夫显然无法停止自己热烈的爱意,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仍然轰轰烈烈的追求者,向全世界号召着自己对这个女孩的喜爱。
当时王映霞仅仅20岁,从来没有被人这样热切地追求过,并且这个人还是名噪一时的大作家。她心下激荡,但由于家世要求,还是不想置于不道德的地步。
为了躲避郁达夫的追求,她离开了上海,回到了杭州家中。她本以为这段恋情到此结束,但是没想到离开之后,她更加想念郁达夫,好像对她的爱更深了。
两个人越发牵挂彼此,再次见面之后,两个人虽然聊不到一起。但是却因为感情问题忽略了这些细枝末节,纠缠的越来越深,一起沉醉在了春风的晚上。
1927年3月7日,两人相识60天,在这一天晚上,郁达夫带着王映霞到了旅馆。可以说两人的关系已经正式确立了,虽不溶物社会,但就两人的情感而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在旅馆里,两人诉说着彼此的情感,感情得到了极大的升温,可以说从此之后两人的灵魂都相拥在一起了。
但没过多久,在旅馆之夜之后第四天,王映霞在帮郁达夫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他的日记。她大怒,她只知道郁达夫喜欢她,但没想到这一个文人居然把追求她的全部过程都写在了日记里,包括两人在旅馆之中的表现。
她认为这是极其隐秘的事情,郁达夫记载在日记本上,不应该如此,更何况郁达夫本来就是有家室的人,她与他在一起本身就相当于是偷情了。他在写在纸上,这不就成了呈堂证供了,哪里有把这些事情事无巨细下来的道理!
王映霞直接气的将郁达夫骂了一顿,离开了他的家。回到家中还觉得不解气,专门写了一封信,斥责郁达夫,说他这个人太过孟浪。
郁达夫本人也觉得非常委屈,他认为这些事情都是两人之间的情侣日记,有什么记不得的。他委屈的表示宁可不认识王映霞,真是恨极了她。但下一秒,他又爱她爱的死去活来,低声下气地向她道歉,请她原谅自己,并且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这么做了。
但郁达夫还是这么做了,一年之后,他把自己日记本中的内容都出版了并命名为《日记九种》。
当时在旅馆中发生的所有也都记载在了上面,郁达夫认为这是表明自己“真”的文化态度,但实际上他也在向所有人表示王映霞是他的了。
这时候的王映霞已经无力去气愤,她被这个文人迷得死去活来。两人也已经完成了婚礼,她再追究这些过去的事情就有些小肚鸡肠了。
对于王映霞和郁达夫而言,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世俗之间的一切隔阂,所有鸿沟都被两人逾越,听上去好像是非常伟大的东西。
但对于原配孙荃而言,她为郁达夫付出了所有,最后却是一场空。在文人的爱情中,她只占了一个最小的位置,还被郁达夫认为是人生的污点。
于文学上而言,郁达夫是伟大的,可是从人品而言,他一辈子都亏欠着原配和孩子。王映霞破坏了别人的婚姻,她自己的婚姻也被后来的一位歌女小姐所破坏,最终和郁达夫不欢而散,一辈子不相往来。

最是昙花一现的风光爱情:郁达夫与王映霞
王映霞可谓是郁达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之间那段以 *** 始却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当年郁达夫在沪上友人家中初识杭州美女王映霞时,一瞥惊鸿惊为天人,遂展开了强烈、真挚而又执着的攻势。为赢得王映霞的欢心,郁达夫写了无数的情书和情诗。
郁达夫那一份份情愫千回百转,终于抱得美人归。他得到了王映霞对他的爱,让她相信了这些善意的假话。他离婚,她投于他的怀抱,两人从热恋到结婚,速度很快。美人才子相结合,在文坛上还被传成佳话。孙荃变成一个恍惚的背景,一切都可忽略不计。
王映霞对郁达夫也无尽地满意,甚至还在自传里写: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然而,好景不久长。郁达夫褪去了才子的光环,只是一个长相寒碜的酗酒男子。王映霞说他敏感多疑,寡情冷漠。郁达夫远去福州供职之后,喜欢热闹繁华的王映霞,耐不住寂寞,在杭州的“风雨茅庐”里搞起了沙龙活动。寻常妇人结了婚只是贬值,而“名人之妻”却是美女的附加值。她又天性活泼,不避男女,荤素不忌,立刻在社交界大出风头。再后来,传出王映霞与戴笠有暧昧关系。
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后来郁达夫又在家中发现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情书。致使夫妻反目感情的裂痕却愈裂愈深,最后在新加坡恶脸相向。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邀任副刊编辑,携全家去新加坡。1939年郁达夫轻信一些关于王映霞的流言蜚语,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了《毁家诗记》十余首,对王极尽诋毁之能事。王忍无可忍,决定与郁离婚,于1940年离开新加坡去重庆。我父亲说:“王映霞是个正派女人,郁达夫这样做是不对的。”为此事郭沫若也批评了他。抗战胜利前夕,郁达夫不幸在印尼为日寇所杀害,成为烈士。当时父亲作诗悼念他:“同年同学亦同乡,文学诗赋更擅长。不幸中年遭毒手,身亡家破剩文章。”
1942年王映霞在重庆跟实业家钟贤道结婚,在当地引起轰动,因为那时王映霞已经是一个明星一样的人物。钟与王相处近40载,伉俪情深,育有一子一女。抗战胜利后他们全家搬来上海,是我家的常客。1994年我父亲去世,87岁高龄的王映霞坐着轮椅由人推着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故人情谊深。后来王干娘活到了94岁的高寿。
曾经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被诗人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由于年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郁、王之间渐生罅隙。后来郁达夫又在家中发现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情书,更传闻王婚后曾为戴笠堕过胎,致使夫妻反目,王离家出走,后经友人调解,一场风波才告平息。然而感情的裂痕却愈裂愈深,终至最后在新加坡恶脸相向。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下,这对当年的“神仙侣”最终以“协议离婚”而分道扬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