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磷虾@365

(2022-10-23 23:34:18)
标签:

365

科技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阴有时多云  5/17。

一幅场景,一群鱼一直在躲避,上面有飞鸟俯冲,下面有水豚的向上的穿插追杀,它们被限定于水面下浅层,进行中被远道而来的鲸鱼一口吞下。
蓝鲸的威力很大,它一口究竟能吞掉多少万只的磷虾?200万只左右的磷虾。
说起虾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无比美味的小龙虾,作为外来物种,来势汹汹的,却被国人的嘴巴教训一番,饱受外国人喜爱的波士顿大龙虾这种种类,对于磷虾来说,有点失去姿色。磷虾外形和小十足虾类几乎差不多,体长不到1厘米,模样和大多数虾类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唯不同的是磷虾具有分叉形状的指状足鳃、发光器,状足鳃、发光器使磷虾在夜晚发光,像是海里的萤火虫。
磷虾几乎是全球最美味的生物,为什么这么说?磷虾是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含蛋白质最高,一般鱼类以磷虾为食物来源,要以蓝鲸为最大对手。已知生存过体积最大的动物,蓝鲸食量相当惊人,据资料表明,蓝鲸一口能吞掉多少万只左右的磷虾,网友就会问,蓝鲸吃那么多,加上捕捞,磷虾不会灭绝吗?有个数字有必要了解一下,在南极,磷虾资源非常丰富,预估计有若干亿吨的磷虾在此生活,因此南极被称之为“未来的食品库”,而且繁殖能力也很惊人。
每只磷虾夏季产卵分多次进行,每次数量高达数千粒左右,加上基数也不小,产量无法估计,磷虾也被称打不死的小强”,一口被蓝鲸吃掉200万只,凭借其及其强大的繁衍能力来恢复数量。
惊人的繁衍能力,面对捕捞,磷虾有点无法支撑,甚至威胁到南极鲸类的生存空间,死于捕捞或饥饿,应该爱护环境,不可能跑去南极旅游,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去旅游景点,不要破坏当地原有的环境,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相关物种的灭绝,对于世界来说是不幸的事情。
据资料显示,蓝鲸一口差不多能够吃掉200万只磷虾,可以说是胃口非常的大了,这要是换个人来吃得好几辈子。蓝鲸一口气能够吞下多少磷虾呢?一只蓝鲸一天所需进食的磷虾大概在4吨左右,而按照蓝鲸一口气可以吞入的海水量来计算,如果磷虾的密度呈饱和状态,那么这一口就能够吞下80吨以上的磷虾,所以蓝鲸的一次进食可能只需要一口就完事了,这个效率真是无敌了。不过蓝鲸虽然能够一口气吞下几十吨磷虾,但是却无法吞下一个人。在一些奇幻小说之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人被蓝鲸吞下,甚至于长年居住于蓝鲸的肚子里,这些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蓝鲸根本无法将人吞下,蓝鲸的嘴虽大,但是嗓子眼却很小,蓝鲸嗓子眼的大小和足球差不多,这样小的洞,人是无法通过的。蓝鲸的食量如此大,海洋中的磷虾是否够它食用呢?这不用担心,因为蓝鲸与磷虾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的动物蓝鲸,一口就能吞食几十吨磷虾,却无法吞下一个人。
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动物并不在遥远的古代,而是与我们处于同一个时代,它就是蓝鲸。
蓝鲸的体长通常在30米左右,而体重可以达到惊人的150吨,甚至于有记录显示,曾经发现过的最大的蓝鲸体重超过了200吨,这样的体重远超恐龙。目前认为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恐龙就是梁龙科的地震龙,它的体长同样可以达到30米以上,但是体重就要逊色很多,地震龙的体重通常不会超过40吨。
那么蓝鲸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巨大呢?其实,蓝鲸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大,蓝鲸从小变大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很早很早的时候,蓝鲸的祖先甚至不是生活在海洋之中的,大约在5000万年以前,它们才重新从陆地回归海洋,那个时候它们的体型还不如一头豹子大。
重归海洋的鲸类祖先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长大。
因为水对热量的传导速度是空气的25倍,作为哺乳动物的鲸类,身体的温度会被迅速带走,所以为了保温,就必须要长大。因为随着身体的增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就会逐渐增大,这样相对于整个身体而言,热量散发的比值就会降低,保温效率就会提高。
而要迅速长大,那就必须要吃,而对于吃,鲸类的祖先似乎出现了分歧。相比陆地而言,海洋之中的食物太过丰富了,所以吃什么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纠结的事情。一些鲸类决定要以大鱼为食,于是它们保留了牙齿,这些鲸类最终进化成了后来的齿鲸,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抹香鲸和白鱀豚。另一些鲸类则决定以海洋中的小虾为食,于是它们抛弃了牙齿,进化出了一种新的进食方式,这些鲸类就是现在所说的须鲸,蓝鲸就是其中的代表。
显然,以蓝鲸为代表的须鲸的进食策略更加明智。
因为相比大鱼而言,小虾的数量更为庞大,特别是在进化出了鲸须之后,进食效率那是非常高的。在食物链之中,能量的传递是递减的,每一级的能量传递效率通常只有20%左右,所以蓝鲸直接将食物来源定位在最底层的消费者身上,可以最高效地获取营养。
显然这种进食策略是有效的,以蓝鲸为代表的须鲸的体型普遍要超过齿鲸的体型,在这场长大长胖的竞赛之中,须鲸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对于蓝鲸这种庞大体型的生物而言,进食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们才进化出了鲸须,在进食的时候,蓝鲸会一口气将大量的海水与磷虾吞入口中,然后把海水挤出口腔,磷虾则被鲸须拦截了下来,整个进食速度非常迅速。
磷虾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海洋生物,一只磷虾一次产卵就能产出6000个以上的后代。
不过磷虾的繁育速度与食物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而磷虾的食物就是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的多少又与海洋中的营养元素丰度息息相关。而蓝鲸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铁元素,这些都是浮游植物生长所不可或缺的养分,而蓝鲸的粪便恰好又能飘浮在水面,是浮游植物的天然养料。
如此,蓝鲸、磷虾和浮游植物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在二十世纪商业捕鲸高速发展的时代,有超过30万头蓝鲸遇害,而磷虾并没有因为蓝鲸数量的急剧减少而增多,反而磷虾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了,原因就是随着蓝鲸的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出现了雪崩式的下降,所以磷虾的数量也就相应减少了。
在食物链中,有很多动物都有很独特的狩猎技巧,有些通过埋伏袭击,有些通过群体合作等,将猎物困住,有利于捕食等。近日在南极海域,就有研究工作人员拍摄到不可思议的一幕:一群座头鲸相互合作,不断吐出气泡,将磷虾猎物困住,最后一起分享猎物。
据研究人员Richard介绍:座头鲸采用这样狩猎方式,很令工作人员感到惊讶,这一群座头鲸用气孔吐出气泡,组成一个白色的气泡螺旋,就像一张蜘蛛网,将磷虾困在中间,然后这群座头鲸从水下猎物,一口吞食大量的磷虾猎物。
研究人员虽然见过大自然中很多神奇,但这种聚集磷虾的狩猎技巧依然令他们感到惊喜,因为研究人员了解知道大自然,并不是所有的鲸类都会这样围困猎物的方式,很明显聚集磷虾这种方法也是这一群座头鲸练习所得到的狩猎技巧。
实际上在座头鲸中,座头鲸常见的狩猎方式是直接冲刺式进食法,就是张开一张巨嘴,将猎物连带水一起吞入,座头鲸一次可以吞下1000-2000升的水,然后通过过滤,将水排除出去,然后吞食猎物。
座头鲸聚集磷虾的狩猎方法少见,但很多座头鲸也会这种方法,因为座头鲸吐出的气泡会形成一种圆柱形或管形的气泡网,这些气泡网就像蜘网一样,把猎物紧紧地包围起来,让磷虾等小猎物无法逃走,最后被座头鲸一口吞食。
在海洋生物中,座头鲸一般长达13-15米,体重25-30吨,口的横径可达到4.5米,所以它一次可以吃数顿的猎物,但座头鲸是以鳞虾这种体长还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加上其食道的直径是非常小的,不能吞下较大的食物。
被鲸鱼吃、被企鹅吃、被海豹吃……没见过比它还惨的虾。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动物们到底都吃些什么?
想来想去,无非是些小鱼小虾米,这能喂饱海里张着深渊巨口的大家伙和岸上嗷嗷待哺的胖企鹅吗?
一只嘛,当然是喂不饱,10亿吨可就不一定了。
食物链底层打工虾
在地球的最南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这里交汇相接,形成了广袤无垠的“南大洋”,环绕着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冰川一直从陆地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冰盖,覆盖着整个南极洲和毗邻海区。
在这独特的海冰生态环境中,生活着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水生和岸栖生物,诸如鲸鱼、企鹅、海豹以及海鸟等。而在这些物种繁盛的背后,却都离不开一类体长不足6厘米的浮游甲壳类动物—南极磷虾。
据统计,安德雷企鹅80%的食物来自于磷虾,而南大洋大部分鲸类终其一生只摄食磷虾。蓝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重181吨,难以想象它们却是以这些南极磷虾为生。
虽然体型较小,但是南极磷虾的数量众多,形成的磷虾群密度高达10000—30000个/m³,可以在海中绵延数公里,简直就是移动的食物补给站。
像“虾”却不是“虾”
磷虾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类浮游甲壳动物,其体内具有荧光器官。在受到惊吓或者外力作用时,荧光细胞内的荧光素与荧光酶相互作用,会像灯泡一样每隔几秒钟发出星星点点的磷光。
在南大洋生活的磷虾统称为“南极磷虾”,包括南极大磷虾、长臂樱磷虾以及晶磷虾等7—8个种类。其中,南极大磷虾的数量和生物量都是最高的,仅此一种就足以供养以磷虾为食的所有鲸鱼、海豹和企鹅,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极磷虾也一般是指南极大磷虾。
南极大磷虾,成体长度在40—60毫米之间,看起来像“虾”,却和我们平常吃的虾不同。从分类学上讲,我们平时吃的虾属于十足目,而磷虾属于磷虾目,所以严格来讲,南极磷虾只是长的像“虾”而已。从外形上看,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南极磷虾通体半透明、淡红色,鳃部清晰可见,食道内因填充浮游植物而显现出明显的黄绿色。而且,一只南极大磷虾的体重不超过2克,也远小于我们平常吃的“虾”。
因此,南极磷虾只是长得像“小虾米”,而不是“虾”。
南大洋的“超生游击队”
据最新的估计,南极磷虾的资源量高达10亿吨,超过了全球人体重量的总和。但是每年约有一半以上的南极磷虾被鲸鱼、企鹅、鱼类以及其他动物吃掉,这个数字相当于人类一年对动物蛋白的消费总和。而且随着远洋捕捞业的发展,人类对磷虾资源的捕捞量逐年升高(心疼磷虾一秒钟)。于是有人不禁会问,这么快的消耗速度,不是很快就被“吃光”了吗?
其实,南极磷虾的生物量每年都可以维持在5—10亿吨左右,这在许多动物学家看来,就像是BUG一样的存在,而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超强繁殖能力和南大洋天然环境的庇护。
雌性南极磷虾可以存活6年之久,而且可以在夏季多次产卵,每次的产卵量约6000—10000枚。这些卵会逐渐下沉至2000米的深海完成孵化,随后慢慢上升至表层摄食浮游植物。深海的低温环境为卵的孵化提供了天然的庇护,而上层的海冰不但为幼体提供了安全的场所,吸附在海冰下表面生长的冰藻还为幼体提供了食物来源。随着南大洋季节的更替和海冰消融的循环往复,南极磷虾稳定地维持着自身种群的延续。
小身材,大能量!
南极磷虾是一类典型的高蛋白动物,虽然单个重量不足2克,但是蛋白含量却高达20%,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测评,以氨基酸的综合营养价值作比较,南极磷虾>牛肉>对虾。
南极磷虾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再加上巨大的资源量,因此被许多学者称为“人类最大的动物蛋白库”。磷虾体内还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虾青素等多种活性物质以及磷、钙、镁和钾等多种矿物质,均有益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南极磷虾还具有低脂肪的特点,脂肪含量只有1.3%,远低于我们餐桌上的各种肉类。因此,如果加工处理得当,未来南极磷虾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畅销的保健食品。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座“海上金矿”,但是由于捕捞技术的限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商业捕捞才开始兴起。不过那时的捕捞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是捕捞量最高的1983年也不过53万吨,远低于目前每个国家20万吨的捕捞限额。
实际上,人类的捕捞量仅占磷虾资源的0.13%。根据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综合评估,按当前的捕捞量,不会对南极磷虾种群造成影响,也不会威胁到赖以生存的其他生物。

吃货福利?
既然南极磷虾具有如此丰富的蕴藏量,营养价值极高,到底能不能吃?为何没有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美食呢?这与其本身的味道、口感、远洋运输以及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能吃!但是其本身的味道和口感并不受欢迎。笔者参加了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亲自尝试了新鲜捕获的南极磷虾,有一股很冲的腥味,煮熟后腥味会散去,但是口感和味道并不如我们平常吃的对虾。即便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或者烹饪,也不能食用太多,因为南极磷虾的外壳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其中的氟元素会随着南极磷虾的死亡转移至虾肉内,过量食用极易造成氟中毒,引起关节疼痛、麻痹。因此,新鲜捕捞的南极磷虾并不适合直接食用。
其次,南极磷虾的体内含有众多蛋白水解酶,当南极磷虾死亡后,这些酶会迅速分解体内的蛋白质。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但会造成营养成分的丢失,而且短时间内就会散发出恶臭。
当前的商业捕捞船一般都会直接将南极磷虾加工成为冰冻磷虾板或者脱壳磷虾肉,后期在陆地工厂再加工成为虾粉、罐头或者磷虾油等产品。虾粉一般用作饲料,作为水产养殖或者观赏水族的辅助添加成分。磷虾罐头由于口感和保存技术的限制并不被市场所认可,产量很低。更多的磷虾被用于提取磷虾油,磷虾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近年来作为保健品十分畅销。
作为人类最大的“动物蛋白库”,南极磷虾能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与极高的营养价值。尽管终究逃不过被吃的命运,但辛酸中也带着几分崇高,泪目!
随着保鲜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南极磷虾及其相关产品终有一天会遍布我们的大街小巷,到时候就是真正的“吃货福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