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二四零@365

(2022-10-20 17:41:00)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阴有时多云  5/17。

这几年疫情影响,特别是近来断断续续风控较长时间,有些无倚无靠的家庭和人口生活上有困难诉求,需要政府的帮助、救助,乡村政权有义务帮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村里登记了12户孤寡老人,生活困难,有病人员,昨天开始分批对他们进行慰问,一病人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出院居家,需要人照顾,安排他的哥哥帮他生火、做饭,由村委会帮助解决买煤炭,卫生室帮助买药。五组一位老人,93岁,常年卧床,身体尚可,精神矍铄较为健谈,她对政府很是感恩,说了一些表示感谢的话,她有7个孙子,其中两个现在伺候在她身边,并且有几岁的第四代了。其他几位去问候的也都情况各异,总体生活还是过得去,不像前些年落魄的样子,都有安居房,衣食无忧,比起曾经的想象中的生活要好许多,他们的问题是生活能力较差,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精神疾病,显得生活孤单,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无着落基本不存在。倒是生病了对单身居住者有特别影响,需要在当前情况下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境,进入正常生活行列。通过他们也发现,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意义,人过70无伴侣的生活会是凄苦难熬,相互提携相互搀扶相关关爱的缺乏使得生活失去了暖意和趣味。所谓老年生活的艰难就是处理好这样的处境,在身体尚可时为将来的困难布好局某好篇,发现这些孤苦老人的共同点就是缺乏计划,承包地如何种,交给什么人打理,自己得到的补助挣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家庭的整治,庭院的卫生打扫、个人卫生习惯、生活安排等等,都是杂乱无章,乌烟瘴气,这些情况不是一天两天的造成的,也不是后天确立的,有很多是他们本身素质低下决定的,有先天因素。据了解,有些乡村的残疾人比例还是比较高,大概率是与近亲结婚相关,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几代同村,一个村基本都是近亲远亲的关系,而外出的人较少,婚姻习惯就地解决,所以得遗传病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兄弟姐妹得一种病的残疾的较多发,发育迟钝、智障、失明、失聪等等家族式、代际遗传现象明显。了解到这个村近期历史上最长寿的是已经去世的一位97岁的村民,离百岁不远了。孤寡老人的生活质量,病患的治愈和关照服务过程,显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化程度,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就可以从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看出端倪,因为老人是被边缘的群体,是弱势群体,只有达到一定文明水准的社会才有足够的能力和生产剩余关照他们,只有高度发达的地域的人和高度文明的族群才有意识到老人的生活质量,因为对于失去C位的人给予足够的尊重需要的是人们的道德到达高位,愿意将自己的所有付出给他们,给予他们崇高的声望和地位。现在乡村的老人基本还是家庭居家养老,孩子多孙子多共同生活,这是基本状态,相互帮助,当然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如同国人整体的养老产业处于初始一样,空间很大,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到世界康养发达的任意国家地区养老,就像现在日本人就在中国很多风景秀丽发达便利的城市进入养老产业实现后半生的高质量生活,毕竟日本人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有经济实力支撑老年生活的高品质。终老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是人的一个难以绕过去的坎,一辆老车如何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体面的重大事宜,容不得每个人不仔细想一想,断一段,我们都有这么一个时期,都需要各种的辅助实现完美的生活的延续。未富先老,这是我们的困难,是很多国人的悲凉,眼下的生活本已艰难,走一步看一步的节奏无力顾及将来的老年生活的模样,呼之欲出的老年康养事业听上去很美,可是并不令人振奋,相反倒是脊背一阵阵发凉,各种的不好的听闻让人感的还是人到老年万事休。鳏寡孤独,还得从字面本意理论。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礼记》曰:"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孟子·梁惠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还称这四种人为"穷民"(困苦的人):"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我们所谓的"鳏寡孤独",已不拘泥于上述的定义和区别,而是泛指一切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至于所谓"废疾",一般指聋、哑、瞎、四肢残缺、神经失常,或长期患病的人,即"病残"的意思。如果用"老弱病残"这样的说法,那么"鳏寡孤独废疾者"差不多全可包括了。现在一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礼记·礼运》的《大同篇》《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的几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战国时期,有人劝齐宣王毁掉周天子巡狩朝见诸侯的明堂,他征询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如果要实行王政就不能毁,因为周文王当年靠施行王政才统一天下,他除给予当官的优惠外,也对鳏夫、寡妇、独夫、孤儿这种无助的人特殊照顾,齐宣王认为言之有理。所谓打赢攻坚战,就是说,除了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鳏寡孤独等需要民政救济的贫困人口,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人口,基本上都要解决温饱问题。
鳏寡孤独者是要得到君王和施政者特别优待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只要不是昏君奸臣的时代,鳏寡孤独的老百姓就会有朝廷或者官府照顾,如果鳏寡孤独者是皇帝,又该由谁来照顾呢?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不要说皇帝,就是家里有三五斗余粮,也不会打光棍!但是这里要强调一句: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除了几个小(地盘、年龄)皇帝曾经违背礼制同时册封两个或以上的皇后之外,都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多妾制:君父只有一个,国母娘娘也只有一个,如果这个皇后薨逝后没有继任者,那么这个皇帝就“鳏”了。而且皇帝不是一出生就当皇帝,很多孤儿后来都成了皇帝。所以找出分别符合鳏、寡、孤、独条件的四位皇帝,来看一看他们的遭遇:鳏者可叹,寡者可悲,孤者可敬,独者属于活该!
首先咱们来说鳏者皇帝——首任皇后薨逝后就不再立后的皇帝不少,因为皇后薨逝对皇帝和整个王朝的影响最大,这位鳏夫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其实朱元璋也可以列入“孤儿皇帝”行列的,但是有另一位孤儿皇帝的遭遇曾经比朱元璋还惨,所以咱们还是把朱元璋当做鳏夫皇帝来评论:公元1382年,马皇后薨逝,朱元璋1398年驾崩,十六年间,朱元璋没有立后。后宫无主,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他大开杀戒,很多有罪和没罪的功臣,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抄家灭门。那些上朝前要跟家人举行告别仪式的朝廷命官,一定会叹息着怀念那位“马如来”:如果她还健在就好了,我们至少还有一线生机。朱元璋之鳏,十分可叹:可叹者之一,朱元璋痛失贤内助;可叹者之二,朝臣失去了保护神。赞叹朱元璋用情至深,更可叹朝臣命运多舛。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大臣们在送别马皇后的时候悲痛欲绝,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像马皇后对朱元璋那样实心实意,世界上也再没人能按住朱元璋挥动屠刀的双手。即使是清人编修的《明史》,也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关系不吝溢美之词:“帝又为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重八兄吃饱,这样的妻子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代也是天上难找地上难寻了。这样同甘共苦过来,朱元璋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但是马皇后的面子他不能不给:“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要评选古代三大贤后,马皇后是绝对有资格位列其中的。自古以来后宫干政都是大忌,但是马皇后“干政”有理有据,连朱元璋都被她的话折服:“陛下你是天下人的君父,那我就是天下之母,子民是否安乐,我为啥不能过问?”有人说如果马皇后是一个可以改写明朝历史的伟大女性:如果马皇后多活十几二十年,那么被杀的功臣至少能活下来一半,有马皇后在,朱允炆能不能当上皇帝是个未知数,但是有她在,朱棣肯定不敢“起兵靖难”,即使起兵,也难以成功。
说完鳏夫皇帝朱元璋,就该说寡居皇帝了,这个不用说,有读者已经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只有女人才会寡居,历史上只有一位真正的女皇帝(僭号称帝的不算),这个人一定是大周皇帝武则天了。唐高宗李治683年驾崩,武则天705年薨逝,武则天寡居二十二年。这时候有读者要说了:武则天不是有薛怀义张昌宗张易之那么一大帮朋友吗?怎么会是寡居?这时候我们要反问一句:村里李二家的那个未亡人,虽然每天夜里门庭若市,但是跟谁也没结婚,您在背后怎么称呼她?与秦始皇同时代的著名女富豪巴清,约定俗成的称号是啥?对武则天咱们不做过多评价,因为她拒绝评价而只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我们只能说:武则天是可悲的,她的可悲之处就是生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像欧洲某些白脸红毛的女王,是可以“明媒正娶”男子的,那个被娶进王宫的男子,还会被封为亲王。而武则天就悲剧了:薛怀义被太平公主和武则天的侄子活活打死——《资治通鉴》和《控鹤监秘记》记载略有出入:建昌王武攸宁使壮士殴杀之;武攸宜以锤自后猛击之,脑裂而死。攸宁攸宜好像是同一个人,因为《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关于王方庆的记载、中有这么一句:“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至于张昌宗张易之就更悲催了,虽然武则天再三跟狄仁杰解释“那就是两剂补药”,但狄仁杰不依不饶,一定要取消了张氏兄弟任职的控鹤监才肯罢休。
第三个咱们来说“孤儿皇帝”,除了朱元璋,还有一位,那就是开创了“孝宣之治”的汉宣帝刘洵刘病已。在历史上有“文景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几代人联手,只有孤儿刘病已的“孝宣之治”纯属一己之力。之所以说刘病已比朱元璋童年悲惨,是因为朱重八小时候虽然会饿肚子,但是起码好友起码的人身自由,而刘病已的童年,有四年时光是在监狱里度过的,据《汉书·卷八·宣帝纪》记载:“太子(刘据,刘病已祖父)、良娣(史良娣,刘病已祖母)、皇孙(史皇孙刘进,刘病已之父)、王夫人(刘病已之母)皆遇害……曾孙(刘病已)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汉武帝不但逼死杀死了亲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对曾孙刘病已也要痛下杀手:“武帝疾,望气者(术士)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幸亏当时廷尉监邴吉豁出命来也要保护小病已,公然抗旨不遵给汉武帝派来的杀手吃了闭门羹(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要不然就没有后来。幼失怙恃的刘洵刘病已并没有成为一个熊孩子,反而被上天赐予了聪慧仁德之心。史书评价汉宣帝刘洵(病已):“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在汉朝,殷宗指的是“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班固《《东都赋》》)”的盘庚,周宣指的是开创“宣王中兴”的姬静(谥号宣王庙号世宗)。从监狱里的孤儿到比肩先贤的明军,您说汉宣帝刘病已是不是十分可敬?
因为“失独皇帝”赵构至今还被很多人尊崇,因为他的奴颜婢膝换来了江南一隅偏安,让少数士大夫有了花天酒地的享乐空间,至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不是宋朝以及宋后千百年精英士大夫阶层考虑的问题:“我能安乐就好,中原百姓疾苦死活,与我何干?”很多“文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如果老天有眼的话,应该让他们携妻带女穿越到靖康年间,这样一来,他们清醒之后,就会看到妻女被金兵拽走的背影,然后隐隐约约能听到几声哭叫,从此让他们对宋朝更加向往,对赵构更加钦敬。赵构的一生很悲催,他曾经也有过儿女绕膝的幸福时光,可是金兵来了,他的五个女儿(最大的四岁)全都成了金兵俘虏,三个死于“北狩”途中,两个在金营“浣衣院”失踪——金营的浣衣院可不是专管洗衣服的后勤部门。赵构唯一的一个儿子,被吓死了;赵构本人,也被金兵吓得失去某种能力,大宋江山又从赵光义一脉回到了赵匡胤嫡系子孙手中,关于赵构、秦桧、岳飞的话题,咱们从前讨论过多次了,而赵构之所以成为“失独皇帝”,或者叫“独夫”,我们只能说这是他放弃半壁江山、残害抗金将士的报应,连曾经自称金国的清朝人对赵构都表现出了无限鄙夷:“高宗(赵构)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赵构断子绝孙,我们似乎可以用两个字评价:活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磷虾@36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