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一八@365
(2022-09-20 18:50:08)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疏附县
阴 14/24。
一
持重稳健是我极为看重的品质和性格选项,路当平处能持重,势到穷时妙转移。只惜功多人不见,艰难惟有後人知。得到并拥有这样的评断实在令人兴奋和安慰,也确属自己的秉性和追求的言行规范。母亲曾经多次评价某某像鸡毛,言之有些轻浮,言行举止不得体不得当,夸张和虚无等等,显然这不是她所喜欢的举止。紧开口慢开言,这是她一直教育我们的最多的用语,唧唧呱呱可不是什么好事。对于那些话语多的主儿她不大喜欢,总是像机关枪式的大嘴巴,她一般都比较反感,少言寡语是她提倡的。想着说不要抢着说,这也是她常教育我们止,减少几分灵巧,增加几分持重,这大概也避免了给人轻浮的感觉,慢下来对于他来说是增加分量的有用的措施。把稳确实,这大概是稳健持重的更上一层的性格特征在言行举止的的,也是宁少务多。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不是追求的方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也不是寻求的办事准则,经验总结下来我们是这样式的对手。体量较小的人更宜采取稳重的体态和行为举体现了。三思而行,量力而行,谨慎行事,等等,但凡有了这些相伴,还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基本杜绝了大失误大疏漏。也许是言传身教的缘由,我们一家人都是这样的性格,少言寡语,不多事不惹事,凡是都秉持谨慎谦虚的态度和言行。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木于行呐于言,这是我们的色调和模式,刻入基因了。
我个人十分佩服稳健持重的人物,尤其那种不露声色、无动于衷、泰然自若者尤甚。这些年遇见的稳健持重之人还是比较多,最有感觉的是有那么几位。一位是初中时的校领导,他是副校长,具体姓字名谁都没印象,也没有打过交道,只晓得他是校领导,那短时间内也就偶尔见几次。他的陕西人的口音本来就有些沧桑,加上他的语速很慢,又特别的抑扬顿挫,秦人发音尤其喜欢突出重音,所以他每次讲话就显得更加厚重,那时的我们都是调皮捣蛋的家伙,碰见他时,看他一袭已经洗的有些发白的深蓝色中山装,帽檐下一张黑里透红的大脸,严肃而不拘言笑,每次也就那么几句批评口气的话,没有让我们感到害怕,但还是很有威力,瞬间调头回辙。批评的具体内容记不太清楚了,我一直都忘不了的是他浓厚的陕西调门,也因此后来对关中秦腔情有独钟,还利用西安上大学期间的四年学了一口陕西话,经常冒充老陕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另一是同事,比我大两岁,起初几年都在一起,他的话语很少,发言也就三言两语,轻言细语,与他高大身躯形成对比,也无什么绘声绘色,极少情绪的显露,很是平和,典型的北方人枣红色脸面让他显得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有些老成持重,呐于言敏于行的他智慧有加,思考大事胸有成竹,常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由于工作出色,后来成为地区大员,承担重任,多年不相见来往几乎断绝,今年初一次自治区政府会议相遇,还是那样,估计现在已经退休了。还有一位同事比我小7岁,可是比起我还要老成持重得多,前面是我的下属,后来成了我的上级,可是任何阶段他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任何场合都是言贵到极致,长期处于单位的中枢机构,却能保持这么的少言少语,得到领导的赏识,还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去年偶然的机会一起到昆明出差,几天时间与我无话不谈,一改几十年他给我的印象,简直的细致入微的话痨,讲很多在一般人看来早就该跟朋友讲的话给我,揭开很多原本可以早就该解密的谜底。看来,他是两面性的开关,总是选择性封闭自己,面对周边的人,包括我多次试图问明白的事情,他都选择沉默,选择谨慎,选择无语,选择不表态,多次我有些不理解他的过于谨慎。
秉持持重的行为者确实不少,可是既稳健持重又机智灵活还智慧超群,这样的人还真是少见,我至今都没得幸会。有些老成,却过于持重,缺乏智慧转为倔强,滑向了迂腐。有些无语少言不见得是持重稳健,反倒是愚笨的直接体现,是无志趣无胆识的真面目。任何的一面的钢化都意味着走向反面,绝对的好也就是对立面的确立,如果只有持重的表面,那么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只有建立在智慧和责任担当基础上的持重才有现实意义上的优劣之分。诸葛一生唯谨慎,但是诸葛亮却不仅仅是靠谨慎支撑他的宏图大略,关键时刻需要多少口舌之争,舌战群儒,气死周瑜,靠的不是持重,而是主动出击,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需要力挽狂澜于即倒,必须雷霆万钧之势取敌人上将首级,还容得了你稳重谨慎?!仅有稳重谨慎是不够的,或者说需要稳重谨慎就稳健持重,需要健步如飞、飞流直下时也要学习狡兔三窟和三寸不烂之舌翻江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浑身的能耐上天入地,凡夫俗子修炼一生可入几段还不得而知。当然,本事后山人,偶做前堂客,挟自身本性自重,坐井说天阔,有些自说自话,自不量力,满足那颗虚荣心而已。本是笨嘴笨舌之性,便借持重稳健躲进偏狭之域。向来愚笨痴顽,偏又喜披谨慎之名自欺欺人。没有什么成就,却愿名利双收,常盟誓功名利禄一个都不能少。总之,什么都不行,就是想得美。当然,就自己的取向如此,这不是什么范式,个人喜好秉性,何足道哉。若要衡量尺度,比较优劣,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什么性格者都有成功人士向我们招手致意,宣示他们的功德,展现他们的秉持,教育我们也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战斗、不屈、坚持。
二
稳健持重,是一种性格特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中国人向来是推崇“稳重”,古今亦然。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他把庄重、威严、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把庄重看作建立威严,搞好学习的基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一次,孔子和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等在一起闲谈,“各言其志”,弟子子路“率尔对曰”。“率尔”,不假思索,仓促而不谦虚,甚至于有点不礼貌。这在孔子看来,就是不“稳重”,于是孔子“哂之”。一个“哂”字,表达出了孔子的态度:轻蔑和讥笑。做人,不稳重,是不足取的。一般人都喜欢稳重,因为稳重意味着深思熟虑,办事踏实,可以信赖。尽管稳重也会伴有保守、不活泼等弱点,但是仍然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和好评。稳重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是很理智的人,他知道缺乏耐心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办事冒冒失失,草率从事,必定弊多利少,没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凡事总是思考得很周全,很细致,“小心无大错”是稳重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般来说,稳重的人生是平和的、稳健的、适应各种环境的。稳重的人也比较善于跟各种人和平共处,稳重的人性格并不外露,但是很注意别人的情绪和意见,不会随便下评语说判语,也不会跟别人冲突,进行无谓的争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稳重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会保持“稳重”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一个稳重的人,无论与什么人相处、做什么事情,都正直、谨慎。在现实生活中,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我们可以先从他的外表来看,因为每个人的外在表象都是个人内在精神和修养的反映,当你发现他是一个稳重的人,你才会愿意与他相处。相反,如果一个人凡事都采取一种嘻嘻哈哈、无所谓的态度,在外在的言行举止上随随便便、虚实难定,那你就会觉得他十分轻浮,你当然不想与这样的人交往。推己及人,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随便的人,如果你过于随便的话,别人也不会喜欢你。因此,为人处世中,尽量收敛自己,保持“稳重”。做人要稳重,做官要稳重,做决策者更要稳重。或许并非每一个沉稳之人最终都能成大事,但一个成大事的人必定是稳重的人。当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即使马谡失街亭导致了满盘皆输,他也未曾乱了方寸,新城上一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若不是沉稳的心态,蜀兵怎能全身而退?稳重从志向中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稳重从磨难中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稳健持重是内修外炼的结果,是激情沉淀后的一种醇和,是以思想者的睿智为内涵的。它又是自然的,如波澜不惊的大海,天使之然;似巍然屹立的高山,本就如此。决策者肩负重任,责任重大,且为下属所关注,理应稳重。决策者只有做到稳健持重,前进的步伐才会铿锵有力,才能达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
前一篇:匪夷所思二一七@365
后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九十六@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