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二〇四@365

(2022-08-31 19:30:28)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疏附县 晴  14/23。

前段时间,一位领导将一个联系方式发给我,说是以前一位内地的做慈善的朋友的电话,她最近又在联系,问及新疆这边的贫困地区农民有没有意愿,因为她多年在做慈善的时候可以收集到一些二手的衣服,说是二手,实际上很多也都是新的衣服,那么她希望给她回个话。前两年也都在做,所以说我接管这项工作以后就希望找我联系,由我会话。我可要费一番周折,这是为什么?说实在的,通过2016年我在这驻村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方面的事儿,情况不是很乐观。一些朋友认为,在南疆,尤其是在一些贫困的乡村,农民对二手免费衣服应该是很有需求的,可是在我的观察并不是这样,我们当时也征集了一些二手衣服,包括从厅里面的家属区,一些社会面征集到了一些二手的衣服,儿童服装居多,也有成人的,各式各样的。有很多实际上质量质地都是上乘的,品质品相是很好的,大都穿的时间也不长,基本没有破损,当然也有全新的。可是我们动员多种力量,广泛宣传,让大家充满期望和热情,满以为大受欢迎。收集起来托运到这里之后,当告知村民可以来申请领用这种二手服装,起初基本没有人来认领,经过再三的说明,也只是个别的到这来问一问,了解情况也只是闪烁其词,真正愿意拿走的很少。在我看来,这里面可能有文化的因素,有心理的因素,比如说不好意思,比如说害羞,不愿意公开的承认。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对这些衣服的来历与怀疑,比如这些衣服在一些人看来,它是非本民族捐赠的,因此也就有一种心理的障碍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总之,这件事情并不像我们很多做慈善的那些善良的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仅仅认为他们是贫困人口,所以说他们会接受,有时不是。

那么这次接到这个新的联系方式,我试着给内地的这位朋友进行了联系,告知她经过这么多年慈善和社会的共同的努力,特别是政府这些年加大了贫困帮扶力度,现在脱贫成果显现,农民对二手衣服仍然有需求,但是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告知了内地的朋友。当然,首先向她表示了我们的谢意,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们慈善事业的帮助。这位内地的朋友其实挺年轻的,她的孩子也就才三岁左右,可是她作为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她愿意来做这种慈善,这的确令我感动。我也的确想和她一起把这些事情做好,也不辜负她的心意。她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开始一如既往的捐赠征集活动,不久前将一批排球、篮球、足球征集到位,已经发往这边,当然由于疫情的情况,现在货物还没有到达。这些慈善家并不为了个人的什么目的,而是做慈善,这是很令人钦佩的,也令人感动。那么这里的农民,虽然有一半的村民都是贫困户、贫困人口,可是要从服装上看出来点什么,现在还真不容易。就一般的村民而言,他们的衣着已经彻底的改观,冬夏春秋也都有一两身像样的衣服,如果是碰到节假日,如果是碰到大日子,他们会穿着整齐,即便就是平时上个巴扎赶个集,或者到村委会来参加一个活动,或者有进行一些集体事宜,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穿着已经不像过去了,破衣烂衫基本见不到了,都相对整齐,一年四季分明,不是传统的泥腿子的形象,更不是传统的农民的一年四季一套一副的形象,冬春不分、夏秋不济,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已经不存在。看不出来他们与城里人在过去那么大的差别,尤其在孩子服装上,尤其在妇女,其实他们的穿着已经是相当的时尚了。经常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妇女穿戴非常的艳丽,简直可以说是花枝招展,彩蝶纷飞,而他们的孩子更是什么时髦穿什么,那真是一个洋气。所以说,在这里,尽管是贫困区,尽管贫困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实也跟内地一样,现在以貌取人、看衣看人的时代过去了,从衣着上你看不出来他的身份,从他的服装上你判断不了他的贫富,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此。所以说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今非昔比,尽管还有一些贫困人口,还有一些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是极其少数,即便就是他们也没有到衣不蔽体的程度,基本上是衣食无忧,吃穿不愁。
在村委会院子里散步,看到周边有一些苹果树已经进入了收获季,开始泛红,有的已经开始因为风和雨而被吹落掉在地上。今天走在操场边儿,在那几棵最大的苹果树下,竟然看到了几个很好的红彤彤的苹果落在地上,竟然没有人捡拾,再一看其他的苹果树下也已经是掉落了很多的苹果,可是都摆在了那里。我前几天试着捡起来两个拿到宿舍试吃了一下,味道还是可以的,不至于难以下咽,而今天捡到的四个苹果那可以说是苹果中的精品,我送了其中的三个给门卫,他们也是喜出望外。我就想,他们怎么不可以把掉在树下的苹果捡拾起来?任其掉在树下腐烂成为灰土,这种现象真正令令人难以理解,费解的很。这种现象不只是苹果树如此,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五六月份时候的桑树下很多的桑子都掉在地下,没有人捡拾,更没有人去收获。要是在内地,要是比较勤快的、节俭的农户家庭,一定会采取措施收集这些桑葚。或制成药酒,或制成桑葚干,或自己吃,或到市场上变卖,这都有可能变成商品,变成资产。而这里的老乡却任由鸟食,任由其掉在桑树下变成泥土,真是可惜之至,很多的桃树,很多的杏树,有很多都任其掉在地下,腐烂变质,而他们能收获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再比如这一些时间,正式收获正播玉米的时候,他们大部分将苞米棒子收到门前,放在路边儿进行烘晒变干。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任由各种的鸟,各种的禽类取食而不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可以看到很多的苞米棒子都是残缺不全的,都是鸟、鸽子、飞禽来取食了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很少采取什么办法措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人要获取农作物,从中得到食物,那么各种动物也要从其中得到它们生存的食品。所以说有些人给我的解释是,农户们都不愿意赶尽杀绝,都不愿意那么精致,因为他们觉得要留有空间,留给自然界的其他的食物链上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者。也许他们说的有道理,可是我们在这个食物链上本身就是弱者,他们的食物链本身就很脆弱,但是他们却以这样的态度也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和精神境界,有几分道理,可以理解,但是不敢苟同。浪费就是浪费了,该节约的应该节约,以人为中心,这是天经地义。我们人自己要守护好自己的资源,守护好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应该以此随意。而找到的各种借口,其实是为自己的懒散,为自己没有计划,为自己的失败去推脱。找一些借口,这或许在低速运转的社会中可以,可是现在的社会已经加速奔跑,齿轮不会等待,你如果跟不上新的节奏,很可能就被时代的机器碾碎。
这几天一直都在打扫库房,因为有很多的存货在这次疫情期间都被消耗殆尽,又要买一些新的储备物资,所以说大清早有一些纸箱子都被清理出来,有几十个,还有一些包装用的塑料袋子,或者麻皮袋子等等,质量都很好,而清理出来的这些在这里居然只能到垃圾场去。
因为这里没有收垃圾的人,或者准确的说,没有收这一类的垃圾的人,也就是说,可以变废为宝的所谓的可利用的垃圾,在这里是没有人收集。这里的农民没有捡垃圾的习惯,任凭你这么多的纸壳子,这么多的纸箱子扔到垃圾桶里去,对不起,他就是会被收集转运到现场,被处置。在这里的村民们看来,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垃圾,不值得去劳神去收集那些纸壳子、酒瓶子,等等等等,这样可以二次利用的,在循环经济里面,在回收废品站里面分得一盆羹。这在他看来没必要,没有这个意识,也不会有这个行动。所以说这里的玻璃瓶子也好,这里的塑料瓶子也好,通通的都是垃圾,都不会被收集。都不会、更不会成为一些人的生意,也许是观念的问题,是理念的问题,可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的问题,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是很多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在其他的地方、在乌鲁木齐,在其他的民族、其他地域的人怎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收集废品的各种各样的群体,甚至一些老人经常自己拿着一个塑料袋,翻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在路边上的那些塑料瓶子、玻璃瓶子都会被这些群体收走,被他们抢。因为在他们这是可以变现的,是可以有所收益的,经济利益下不会存在着空白。可是在这里,居然被贫困人口、贫困户视其为垃圾,他们不屑于干这种下三滥的工作,就在他们眼里是不值得去做的,他们要干比这大的事情,比这干净的事情,比这有尊严的事情,也许这就是眼下这些村民的意识。在捡拾废品的产业链中,在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中,我见不到他们,他们在这其中是缺位的。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缺位,这本身很严重。这是一种消费观念,这是一种对待自然、对待自己的哲学问题,理念问题,可是这么些年没有改变。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享乐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如他们的发眼,他们不愿意去寻找商机,去寻找跳跳够得着的东西。他们对眼前的事物并不关心,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习、去找到他们眼界之外的东西。
我的结亲对象,他院子里的小拱棚里面的西红柿熟了,我在他的院子里看到就问他,西红柿那么多,结的也很好,为什么不采摘?自己家里吃外面销售都可以,他说哎呀,家里也不太吃西红柿,不习惯。那你既然不喜欢吃,那么栽种的西红柿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种?因为拱棚、苗子都是免费,是大村委会免费送的,只有那么几种,包括西红柿,所以说也就种下了。至于长出来之后,西红柿怎么吃也不知道,我给他说可以做水果吃,他摇摇头。这种现象不光是村委会,不光是我的结亲对象,其实在很多农户自己家里的拱棚种植的蔬菜,这些年都被号召种下去了,也种出了点模样,但是他们对蔬菜怎么实用却没有很好的去研究,没有很好的去把握,怎么样吃西红柿炒鸡蛋,怎么样把西红柿凉拌或者当水果吃,怎么样烧茄红,怎么样做茄子拌面并不清楚。特别是这些年政府号召种豇豆,大面积的种植,可是农民将豇豆一般也就作为拌面炒菜的用料,而其他的用法基本上不知道,根本不可能像内地的农民那样做泡菜,做干菜等等等等各种用法,这里的农民基本上不知道也不会用。所以说这些年大面积种植豇豆以后,经常性的不能及时收获,也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市场,市场也接纳不了这么多,除了有订单的运到内地去外,很多也都成了老豇豆了,也就烂在地里了。这里的农民,他只食用辣椒等级少的那些品种的蔬菜,而对其他的大量的品种的蔬菜种植都是按政府的要求种植,而自己怎么用,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想法。

我们村委会也种植了一些豇豆、西红柿,很多都烂在了地里,我们工作队自己也用不完,分到其他的工作队也有限,而这里的村干部他们没有利用这个意识。至于我们所种的南瓜、黄瓜等等,基本上都已经老在地里面,都变黄、变成干了,很多也都浪费了。这里的老乡,他们的食物链很短,主食就是以小麦面粉为主,各种的面食,拉面、汤面,然后就是羊肉,清炖、烤肉,然后是它们的结合。肉类就是羊肉,牛肉他们自己用的都比较少。这些年受到影响也开始延长这些极短的食物链,开始有所拓展,也开始使用蔬菜,但是毕竟不成体系,还没有形成宽泛的食物链条,肉类也开始吃禽类、鸡鸭,也开始食用鱼类,但是不是主流。
过去只吃羊肉,对于羊的羊蹄、内脏等等都不适用,现在开始慢慢的改变习惯,开始学着做出各种各样的菜品,这些交融有开始,但是还没有深入,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应该引导这里的饮食文化,应该向更长的食物链进发,这对丰富我们的饮食文化,改善饮食生活习惯都有极大的好处,也非常有必要,延长食物链也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生命安全的需要。
其实想想这里的农民、农户、老乡,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很时尚的,并不落后。他们主张吃最新鲜的东西,他们只吃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是他们长期以来生活的准则,是基于安全的考虑,这是他们形成了长久以来的习惯和文化的积淀,这种消费也是这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综合使然,让他们在这样一个地域环境里面养成的生活习性、生活理念、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这里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极端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生存本身就很困难,因此他不可能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奢望,因此只求一个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满足就是他最大的愿望,更多的要求按照用尽废退原理来讲也就自然而然的消退了,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求自然而然也就消亡。所以说在其他地域,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那些物产丰富、资源丰厚,人们生活的富足、丰沛、丰美,在这里就简单成了生存而已,适合这里的生活条件。所以说饮食简单也好,衣着朴实也好,都取决于种类比较单一的实际,这是他们的基本线条,是在这里的人们基因里面,在他们的文化里面积淀下来的模式、形式。

而现在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各样的资源的流通成为可能,过去不可能种植、养殖的动植物现在都可以生产,所以说面对这些新鲜的新生事物,他们在观望,他们在尝试。这个过程还在继续,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克服心理的恐惧,改变了自己的习惯,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信仰,改变了自己曾经习惯的很多东西。社会的发展挤压我们曾经的生活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适应,这本身不是什么深刻的道理,可是当我们牢牢的抓住过去不放不愿意去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那么我们不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历史的车轮也不可能永远在等待我们。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绝不会停止,我们在守望曾经的历史、曾经的文化、曾经的文明的时候,固守与放弃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很多时候它是集体的、是民族的。整体的转变依赖个体的变化,而个体对新生事物的接纳有待于各个主体去磨合、去适应、去接受。他为此可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可能就成为英雄,也可能就成为牺牲品,但是任何一个群体中一定有那个走在第一个的人,第一个的个体。我们看到了这种变化,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们期待着更深刻的质的飞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