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么好的事一六四@365
(2022-08-28 00:11:21)
标签:
365读书文化 |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疏附县
多云转晴 12/23。
一
前些天就在小红书里看到有关报道,有些读者开始晒签名书——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我有些心动,看到很多读者买很多版本的同一种书,原来有些莫名其妙,现在有些同情。嗜好可以培养,可以豢养,可以持续,可以永无止境,消融一切不痛快。看来,眷恋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能力,没有实力支撑的眷恋演变为失望和痛楚。当然,它需要理解,需要深入骨髓的痛切感,沁入心脾的情感交流,融入身心的贴合、得体、舒适,高山仰止般的仰望,五体投地的向往和神往,专一的精神信仰,心无旁骛的如饥似渴的盼望。这些精神的养料,浇注的一定是娇艳妖娆芬芳富丽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嫦娥洛神。
自己有些寒酸的藏书经历,拥有那么一本岳麓书社的《红楼梦》都是32年前的事儿了。现在跟人家各种装帧精美的版本相比,自惭形秽,自愧不如。不过我还是舍不得这部老版本的旧书,从书架取出来拭去尘土,发黄的纸张,破损的书皮,铅印的字迹有些已经斑驳模糊,我端详着它,有一种老朋友相会的感觉,沐浴在阳光中的它似乎在向我打招呼,庆祝我们再一次相逢,笑容旖旎,花枝招展,摇曳生姿,那一刻的我泪花迷离,幻影婆娑,要随了它,披了猩红斗篷,飘向虚幻景去佛国世界,青砖红瓦下,青山绿水间,大雪纷飞,梵音袅袅。难度这就是通往天堂的阶梯,引导着我迷失在现实的血泊中,移位于神秘的彼岸。
与红学结缘还是几十年前,首先买了本周汝昌周老先生的红学专著,名字叫不上来,得回家到书架上翻查,内容大体是他的研究成果,他的基本观点,把我引向了红楼梦的背后,由一个喜欢鸡蛋的人成为了一个探秘鸡蛋它妈的家伙。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一连多年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才知道红学这门学问有那么多的拥趸,有那么多的人和机构靠红学吃饭,才知道学问原来是怎么回事,学霸是如何控制学科的,专家是怎样成名成家的。由此关注到和红楼梦相关的人,历史,研究红学的那些大人物,那些个版本之间的秘密,等等等等,这些个研究花费了我的大量时间、银子和精力,也就满足自己那颗好奇心。喜欢可以入迷,大概是人的痴迷不悟所致,我经常沉迷于类似《红楼梦》这样的东西,他们自身美好、却又悲情,善良而又冷绝,艳丽但是凄美。
红学发展的方向超出了学问研究的范畴,它的成果被推广到民间,增添的更多的是商业逻辑,添加的更多的是铜臭味,它的本来已经被边缘化了。真正的红学研究本真被戏说,被虚化,被利用,被借道,不知道红楼学问还有立锥之地吗?那些打着各种红楼梦旗号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不是掂量着手里的筹码,而取舍着有限的资源,曲解着内心的本意,迎合着各种的意愿。红学是学问是工作,红楼梦是生活是兴趣,大都是叶公好龙而已,逢场作戏而已。还有人愿意用一生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愿意为他争取本来面目,还他一个公正和清白,给世界一个交代,或者用心去体会他的本心,用心换心,呈现他真情一面。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
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再添新版
《红楼梦》发布会现场。
红研所校注本征求意见稿。
红研所校注本校记手稿。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问世二百余年来,被读者广泛阅读,并由之产生专门的研究学科,对中国人的素养、思维、生活等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仍是热门读物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出版《红楼梦》校注整理本的出版机构,从1953年开始,国人阅读《红楼梦》的通行读本几乎都是人文社版本。在1981年之前,人文社向大众发行的《红楼梦》读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由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校订标点,启功注释的版本。
更接近原著面貌的读本
随着《红楼梦》早期抄本(尤以脂砚斋评点本为代表)的不断被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在大众中影响巨大的《红楼梦》整理本也提出新的要求——希望以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早期抄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普及出版工作。
1974年,时任中宣部文化组副组长的袁水拍倡议重新整理《红楼梦》普及读本,1975年校注组成立,由袁水拍任组长,冯其庸和李希凡任副组长。随后,校注组确定以早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前八十回底本,程甲本为后四十回底本,校注一部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红楼梦》读本。此后七年,由冯其庸任校注工作总负责人,集结了当时红学领域的主要专家,先后参与校注工作的有冯其庸、李希凡、刘梦溪、蔡义江等二十余位学者,还有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担任顾问。
7年之功酿成红研所校注本
1982年3月,署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成为向全国发行的《红楼梦》通行读本,又简称为“新校本”“红研所校注本”。
从1975年启动到1982年出书,《红楼梦》新校注本的撰稿工作经历长达七年的曲折过程,校注组整理校记6000多条,成书时精简为1000多条;撰写注释3500多条,成书时精简为2300多条。此外,校注组的工作还为《红楼梦学刊》创刊(197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分别为1979和1980年)打下基础,这项工作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校注本身。
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于1996年和2008年两次推出全面修订版。每次修订,都改正了上一版的疏漏讹误,更重要的是不断吸收红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其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例如,2008年修订版将作者署名由延续了数十年的“曹雪芹、高鹗著”,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就是总结、吸纳红学成果的典型体现,也引起了学界和读者的关注。
从1982年至今,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包括近几年推出的“精装珍藏版”“大字本”“有声版”等)累计发行近1000万套,成为当前在读者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红楼梦》读本。
8月20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共同举办了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出版四十周年纪念暨2022年修订新版发布会,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发布新修订版信息,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全面梳理修订推出新版
今年初版四十周年之际,原校注组专家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红楼梦研究所相关学者,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一起对“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进行了全面梳理修订,推出了修订新版(即第四版),以期以更完善的面貌向读者大众传播《红楼梦》文化。
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在现场活动开始前,通过云游的方式直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外大街磁器口东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全貌,邀请馆员通过镜头讲解纪念馆,这也是该故居自今年7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后的首次云游直播。
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红楼梦》阅读与经典版本”主题,邀请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第一版校注组成员,历次修订的重要专家)、陈熙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22年修订工作重要专家顾问)、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2022年修订工作召集人),回顾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的出版历史,探讨经典阅读与版本选择等问题。
下半部分以“《红楼梦》永恒的艺术魅力”为主题,邀请欧阳奋强(国家一级导演,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演)、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笛安(著名作家),畅谈《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在现场举行了“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出版史料展”,首次展示了与该版本相关的珍贵手稿、征求意见稿、发稿本,以及1982年初版本和各个阶段的修订版本,并展示了部分校注组专家的影像资料。活动上,还发布了“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四十周年纪念版”的设计效果视频。封面新闻记者张杰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前一篇:匪夷所思二零零@365
后一篇:匪夷所思二零一@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