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二零零@365

(2022-08-27 20:45:38)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疏附县 多云转晴  12/23。

我们这个村儿有415户,1800余人,所以说按现在的划分标准来讲,它属于一个中等村。平均算下来,一户也就是4个人多一点,不到5个人,这个村儿它的主导产业可以这样说,几十年都没有变,守着3000到4000亩各种耕地、各种土地算下来,每户平均也就是十亩地不到,所以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直以来世世代代全民皆农。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种小麦、玉米,然后是一些零星的果树,一直都传说有果园如何如何,可实地一看,不过就是十几亩的油桃,纯粹是个笑谈。再就是每家每户有一到两头牛,全村800头牛,平均有两头牛,也就是800头牛中还有一个牛羊养殖大户,养殖户有一个养殖合作社,100多头牛。那么按照这种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兼养殖的这么样一个农村乡村,人们几千年来干的营生也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外出打工,从事各种各样的营生。这里离县城近,离喀什市也不远,所以说有很多人走出去。从乡村开始,摸索着外出打工,开始走出土地,走出乡村,这种趋势到现在已经形成。除了喀什市、县城以外,到更远处打工的人也渐渐多起来,陆陆续续的开始到乌鲁木齐,到伊犁等等都有。而且由于打工,一些人已经选择了在城里居住,为了打工的方便,久而久之将自己家里的老人接去,将自己的孩子接过去,在那边上学,居住在外地,有的租房子,更有甚者甚至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为城里的常住户了。那么这样的人在这个村儿有80户左右,也就是说占比达1/5的农户,在现在的村里面属于空挂户,这些户的房子都是空闲的,一年回来那么一两次,耕地也都交给自己的亲戚种植了,基本都不从事农业生产了,不参加村里的各种活动了,和这个村里面也就是一个户口的关系,在村里面还有他的一院房子,然后一年来看那么一两次,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我记得在六年前我调查过四小组有13户,这样的户现在应该是越来越多了,这种情况在农村越来越明显。城镇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他们的身份也随之改变,由农村户口变为城镇居民,由农民职业身份变成二三产业的自由职业者,虽然很多人离土不离乡,还没有放弃自己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在农村还保留自己的户口,但是他们的一部分、至少是他们的下一代将会在城里上学,在城里就业,从而根本上的脱离了现在的乡村,离开了这片土地,离土不离乡也只是一代人,也只是一个阶段的情况,随着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这条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必将使农村的劳动力到城里去。像我所在的这个村,现在有700多人在外打工,他们有很多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农业劳动,脱离了农村,而成为一个彻底的自由职业者,而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打零工的,他们也是兼职农业的。农村的空心化,农村的人逐渐的向城市转移,这个在全国都是一种趋势,沿海地方更加明显一些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设必将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种趋势已经形成,这种格局也已经构建成型,农村和城镇人口的这种转换所造成的比例变化向我们表明,势不可挡。
这个村有700多劳动力,现在已经全部就业,只要有就业意愿的、有劳动力的都可以就业。甚至我们村里面的卫星工厂已经都招不到缝纫工了。我有一次到卫星工厂,看见只有三个人在劳动,而且还在跟老板讲价钱,老板很着急,他的卫星工厂招不到工,订单没有办法完成,希望村两委帮助他,希望工作队帮助他,而打工的农民说工钱太低,劳动强度太大。总的来说,这里的农民都已经开始走出家里,走出农田,开始向打工人身份转变。他们也开始了闯码头、跑市场、打零工这样一条路,除了一些在城里面相对稳定的工作,做小买卖,当保安、做保洁,有个别的做生意,开始创立自己的小企业,有了自己的公司,甚至向内地发展。有一部分即便没有这样的机遇,也开出租、跑工地、开大车,有的去做餐饮服务行业,至少开始自己四处打零工,等等等等,这些是他们主要的创业、从业的方向,从基础的开始,从他们原来看不起陌生的工作开始。

走在314过道上,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大军,这些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到广州城打工的,往喀什市打工的打工人,他们都是在各个工厂、公司进行打工的,起早贪黑的打工一族,辛辛苦苦的打工人,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就在自己家的附近找到了自己就业的门路。这种劳动大军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真是让人感到了这种潮流势不可当。虽然说过去的他们理念上、思想上是保守的,可是一旦他们接触到了新的世界,他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潮流,他们也会像鱼一样,赶着那股潮流、潮汐随波逐流,顺势而为,所以他们会随着资本流会、随着技术流、会随着产业流而流动,向着彼岸进发。当你看到了这种潮水般的涌动,你会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大势,这个国家的方向,会感受到人们追求自己生活的那种热情和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向往,这是任何实力都改变不了的,这是任何偏见都无法逆转的,这就是大势,这就是方向,这就是人们的愿望,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可以看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打工人在这个村庄里面不需要你去动员了,不需要你像在几年前、十几年以前那样去宣传,那样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现在的他们需要的是你对他们的引导,对他们的宣传,让他们更好、更有质量的、更有尊严的去应对外面的世界。至于要不要打工,已经不是做工作的重点了,他们已经走出去了,已经走出这个世界了。如果说过去是零零星星的外出的,还带着一种懵懂的,或者是一种不情愿的,或者是被动的方式和心态出去打工,那么现在他们已经是如鱼得水的,是主动的,是怀着渴望的他们,已经感知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希望,他们已经知道了还有着很精彩的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
这两年接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前给接亲对象打电话,告知他们我们什么时间将会到达,大概什么时间可能会到他们家去。现在每到接亲的时候这种电话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他们了,因为我们经常面对的是铁将军把门儿,倒不是因为他们不欢迎我们,而的确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像过去一样,家里总是有人的状况。现在的很多时候,家里没有人,这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状况,不仅仅是出去干农活、放羊、放牛、赶集或者走亲戚了,而是因为他们开始变得更加忙碌起来,已经是兼职农民了,他们的世界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这个小小的村庄,小小的自己这个院落,而是有了自己更宽广的时空,他们走出了传统,走出了曾经的自己的那个范围,因此这个家,这个院落,对于他们来说,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客栈般的存在,也仅仅是他的所有的一部分而已。这种铁将军把门儿的现象不再是个别,而是非常的普遍。对不起,如果你要来访,请预约。

现在的农村,在我们这个村里面,与沿海、与内地、与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一样,也都开始越来越像过去我们常说的农村的613869现象,只剩下孩子、妇女、老人。实际上在现在的这里也并无二致,家里面都是老人带着孩子,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学的话,那么你可以看到的现象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干着家里的农活,在喂着牛,在锄着地,在放着水,或者帮着从城市回家的儿女带孩子,六七岁的儿童在放着羊和帮家里的劳动,而三四岁的孩子们却在院落里玩耍,哄一两岁的弟弟妹妹,这就是现在这里的农村。凡是有技能有体力的成年男女都外出了,到天黑才回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我们如果要到农民家里走访,对不起你得选择时机,最好是夜里去,是晚上十点以后再去,去拜访农户,走家串户才会找到人,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打工才会回来,并吃完饭开始有闲暇的功夫,所以说村两委、工作队经常组织所谓的学习宣讲和各种活动,也都会选择在这样的时候,所以说夜里才是集体活动的时间,才是村里活动的时间。而其余的时间是工作挣钱的时间,白天是要让给最体面的最有价值的劳动,这是一种明智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农民不纯粹是农民了,他可能是个兼业农民,但同时又是一个瓦工,一个建筑工人,或者是一个售货员、店员,或者是一个厨师,甚至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或者是一个大车的驾驶员。即便仅仅就是一个兼业农民,他也并不简单,他既会种小麦、玉米,他既会种棉花、会浇地,他同时还要会养羊牛、养羊、养鸡,甚至还要养鸽子,他还要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基础设施的难题,还要会开拖拉机、开挖掘机,甚至还要会修电、弄水,还要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做一个兼业农民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百般的武艺,个个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在这样的同时,他们还要去兼职,还要做一个打工者,还要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技能,才能获得自己的收入。这并不简单,需要的可不是一丁点的技能。所以说,我们的农民是伟大的劳动者,他们能吃苦,他们勤劳,尽管这里的农民常常被人们称之为依赖性最大的一个群体,相对于全国而言,的确有一点。可是即便是这样,就他们所做的已经足以令人敬佩了。他们在这样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了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现在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始面向新的生活,新的世界,重拾新的技能,他们所不熟悉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他们都承受了下来。这种改变并不见得都是充满了快意和幸福,往往也是难以的割舍,充满了内心的矛盾,他们都要一一去克服。这本身并不容易,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所以说对他们应该更耐心一些,应该对他们有一些同情之心,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是帮助、认可、鼓励,作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对他们的支持、资助,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给他们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充分的理解不熟悉的外面世界。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这个村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小朋友,这些孩子活泼可爱,他们的国语都不错。可以这样说,年龄越小优势越大,现在所有的小手拉大手活动就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帮助支持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爷爷奶奶学习国语。在很多的时候,他们就是小翻译,充当各类工作人员进村入户的沟通使者,需要的时候就由他们来充当翻译。有时候翻译还是挺不错的,除了一些常用语之外,对一些汉语知识他们掌握的蛮是有一定水准的。这几年的国语教育在学校里面开展的非常的有力度,也非常的有成效,这也是未来最根本的一个转变。我住地周边就有农户,一墙之隔就经常能听见孩子在家里学习语文,用国语朗诵诗词,朗诵经典的课文,还可以听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常常也会用国语,也经常能听到初中生的姐姐教小学生的弟弟,还可以听到幼儿园的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发出的语言,都是我能说能听得懂的。隔壁是一个农资店,住着做农资生意的一家人,看来做生意的这一家就是不一样,那么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自己的理解,肯定是生意中让家长认识到了语言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对他的生意是有多少的助益。所以说他认识到需要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习国语、汉语,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在他的家庭之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国语的小氛围,小环境,这对孩子益处无限。这也是他们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必要的素质。

现在的孩子上初中上高中后很多都考上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毕业之后大多都流到了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城市,至少也是县城,或者到乡村来谋求一份公职,说实在的很多人都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到这个贫穷落后的乡村,这是非常明确的,这不是什么选择的事情,这是一条必然之路。现代化制度,他们不可以也不可能再走曾经的老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爷爷辈曾经走过的路了。现在在南疆地区实行的是3+12年的义务教育,从三岁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这15年都是由国家来负担,都是作为义务教育,这是国家对南疆的独有的政策,这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由此而引来的妒忌应该是不绝于耳的,这也恰恰是国家采取的根本性的措施,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安排。它的影响一定是深远长久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孩子,对下一代负起这个责任,彻底扭转一些不和谐。从根子上、从土壤中进行纠正、进行改良,使它成为一片适宜的沃土,适宜一个个新鲜生命的成长。在这里,我们都能看到小孩子那种无邪的眼神和他们的笑脸,洋溢着的快乐,这就像一张一张的白纸,就需要给他画上最纯正的色彩,添加最和谐的画面,印记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的底色、底蕴,从而为他的一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点现在是繁琐的,是高成本的,而将来他可能创造的价值、财富、节约的成本将会成倍成倍的返还,这就是社会价值、政治价值,他的账是要历史的算是,要长久的,不能等同于经济账简单地算。
我的感觉,这个村儿的这里的老乡,生不完的孩子,离不完的婚,吵不完的架,说不完的话。虽然贫困户占了一半儿还有余,每家每户都少不了电动车,那几乎是人人屁股下面都有一个,一个家里还不止一个,电动车真是人手一个,基本的交通工具,快乐人生的标配,有钱没钱都的有。即便就是小轿车,那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在这里见到一个几十万的家庭轿车停在门口,你不要认为他们家就在这里算得了老几,实际上很多的家庭拥有一辆车在这些贫困户家里也是常有的事。时尚在这里处处可见,不管是穿着的时装、妇女的打扮,其实你都可以看到他们追逐时尚的脚步和热情。穷且快乐着,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不合乎常规,这里所看到的一切,与一个近乎赤贫的小村庄有着格格不入的风尚、风格,但是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在这里。你看到一张张的笑脸,他们面带着快乐的神情,他们在生活中汲取快乐的本领往往比其他的地区、其他的地方的人还要强。苦中作乐,也许是他们的幸福。一瞬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他们爽朗的笑声,会意的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快乐半天。

复杂在这里没有立锥之地,因为这里似乎都喜欢简单的事情。在外界都认为难以理解,难以琢磨,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就是生活,就是生存,就是快乐。其他的并不是他们所在意的,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外来的东西,什么这个领导来一下,那个干部来一下,对他们来说,你问、你说,我听着、我干着,至于上不上心,至于干成什么样,对不起,那是我的事儿,你不愿意那就请便。你如果还有更深的要求和想法,对不起,请你做主,您主张您主事那就您掏钱,您说了算,那你就拿出说了算的资源,否则对不起,我还是我,爱咋咋地,他不跟你吵,也不跟你闹。他知道该给的你一分少不了他的,所以说他不急也不做,就在这儿静静的慈母样的看着你,等着你,看你能怎么样,这就是他们的态度。在这里,在他那里,什么都是简单的,复杂的,对不起都离开这里,他们不干复杂的事儿。

种植结构他们不喜欢复杂的,他们只喜欢简单的小麦、玉米,播种下去了就等收丰收,什么蔬菜了、果树了,这些需要精细打点的东西,在他们这里对不起,那个果蔬院子长在地里,爱长点啥长点啥,长成个啥就是个啥。你不要指望他会像内地的农民一样,要在这棵树里面长出花来,长出多少金子来,对不起,他不在乎。蔬菜能长出多少就长出多少,他不指望他们,靠他挣钱养家,对他来讲顺其自然,什么都是自然的。养牛自然强于养鸡,因为鸡儿太弱小,稍微有点疫病就会全军覆没,需要不断的精细的管理,对不起他并不喜欢。养牛养羊,这些大的牲畜,他们只要给吃的就行了,复杂的对不起他不干。同样的打工也是一样,出力气抡砍土曼、锤子这些简单的劳动他是喜欢的,即便钱少一点,他愿意。复杂的东西他不愿意干,他也不乐意干,他也没有意愿去学习那些复杂的东西,他觉得简简单单才是快乐,有三个馕一天的生活他很高兴,有肉吃、有拌面他当然也高兴,可是在他来讲不强求,顺其自然。这是他们最重要的原则,不去多想,不去强求,不为什么事情奔命,他们只使出自己可以够得着的东西的力量。不去勉强什么,这是他们的态度,您说的话他可以给你点头,当然他并不接受,他可以不瘟不火,不怒不恼,但是他采取的是不干不动,他们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回避你的锋芒,来阻挡各种的噪音,也许这也是一种生存哲学。蜗牛有蜗牛的生存办法,兔子有兔子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