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二零一@365
(2022-08-28 20:04:51)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疏附县 大雨转阴
12/23。
一
因为今天做全面核酸需要到第三村民小组,集中排队做核酸的时候遇到了养殖大户吐逊江,他现在有一个养殖合作社,有180头牛,还有若干只羊,他说前一段时间30多头牛病了。按他的说法今年行情还不错,与我所听到的其他途径得到的消息不同,都说今年的行情很不好,肉价下跌。但是他说去年的行情很不好,他亏了100多万,今年的行情比去年好,他一头牛可以挣1000块钱左右,所以说他今天又贷了100万。他的180头牛里面有很多是给村民们代养的,他代养的方法是1万年的牛他代养到年底分红800元,也就是说8%的利息返还给牛的主人。这个养殖合作社已经有好几年了,我2016年在这里的时候这个养殖合作社就存在。这个合作社主要是由吐逊江和他的儿子来经营的。前一段时间,我和村长到他的合作社去过一次,看到的情况并不乐观,整个圈舍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人在那里管理。他说,现在也就有一户人家两口人帮他经营打理。村里有一个畜牧防疫员可以帮助他,平时牛的疫情防控,有什么得病的牛的话,这个防疫员可以帮助到他。他也经常得到乡里面一些技术帮助。这样一个合作社没有技术支撑帮助是不行的。
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当时有一种想法,就是给当时的183个贫困户每户送十只扶贫羊,这个羊就统一让合作社代养,每年所下的羊羔的一半儿要交给农民自己作为收入,而这十只羊一直要保持不变,数量质量都要保持下去。也就是说,新生的羊养大以后是农民的收益,让贫困户永远有十只羊,在合作社里面代养可以保证饲养水平,这样贫困户他每年可以有一到两只新生羔羊作为他相对固定的一个收益,对于他的脱贫致富成果可以得到巩固。当时羊是买了,可是这种铁畜制没有办成,原因很多,这里面还是一个农民与合作社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这里的农民对这种合作精神还是没有太多概念,没有建立起来一种互助合作的理念、思想和这种信誉的精神,互相的信任度很低。农民更愿意将羊掌握在自己手里,由他们自己处置。所以说他们很明白,这个羊在自己的手里由自己掌控的时候,才是自己的,眼前利益看得很重。在后来的几年里,我观察发现大部分羊都被他们变现了,宰杀了,吃肉了。当然也有的农民的确是因为有困难需要变现,比如说家里有人生病了需要用钱,也比如说家里的孩子要结婚也急需用钱,等等等等。实际上,对贫困户来说,我们的想法很理想,可要真正变成他们的现实还有距离。今年,在其他村里,也有工作队为农民买牛,也是类似铁畜制的办法,爱心传递效果有,但是也不尽然。这种直接买牛买羊扶贫方式在前些年很盛行,也是形势所迫,因为扶贫的任务压力很重,在规定的时间要完成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所以说买家畜、买家禽,直接发给农民,充当他的资产,充当他的收入,这是最直接的想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立竿见影,直接可以算收入之中。
那么这个所在的村合作社也就这一家。这些年,清清白白还算是存活了下来,主要是这个带头人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头脑,有一定的经营能力,也经受住了一些考验。像他这样的带头人,在这个村里很少。大家更多的还是习惯于去打工,去为别人打工挣钱,挣工资,尽管少,但是简单明了,所以说最适合起初的这些贫困户,他们简单的生产方式,简单的经营思想。他们中懂得经营的人,有经营能力的人,敢于跑出去跑市场,敢于开公司,敢于合作拉队伍,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说,在南疆,在这样的乡村,已有的合作社很多都是空壳。吐逊江已经是60岁左右的人了,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家庭的变故,经营的起伏,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可以将他的合作社延续到现在,还保有这样的一个经营的总量,的确反映了他的能力。他养殖的牛与所在的村这里主要还是肉牛,全村养殖了800头牛,平均一户两头牛,这里的农户基本没有养殖奶牛的。农民很多的是到集市上去进行买卖,赚取差价,他们的收入随着市场的起伏而变化,因此养牛的风险时刻在考验他们。不过,养牛养羊在这里的农民跟种植小麦一样,是受欢迎的,对他们来说种小麦是有馕吃,保证全家人不饿肚子,种玉米保证了牛羊有饭吃,牛羊有饭吃那么这就是他的银行有保障,这是他的储备储蓄有着落,是咱们办大事的时候可以用到的后备金。所以说种植业在这里就是小麦、玉米,而他们的养殖业就是牛和羊,规模不大,就这么一点规模,也就是自己吃个饭吃个肉用个零钱儿的样子。
二
这个村耕地4000,是个大数。每年今年种植的冬小麦是1700亩,每年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是相对固定的,当然必须要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正播玉米1300亩,这两项加起来基本上就占到了耕地的80%。另外还有水果,号称400亩,都是零星种植在庭院、田埂、耕地套种。这400亩里面包括很多品种,光桃就有土桃、油桃,还有杏也都是老品种,大都在田埂里活着,在自己的屋前屋后,这个杏子那个杏子的种植,还有所谓的木雅格杏,五花八门。也有种新梅的,新梅的价值比较高,这些年一些农民开始引种试种。今年有一个农民家里所种的西梅产量可以达到两吨,收入上万元,人家上门来收一公斤可以卖到12块钱,品质还不错,口感也不错,我们尝了一下味道,糖度和口感可以达到顶级,外观如果再有改观的话,那可以说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不过现在出地头价可以达到12元也的确是高档水果了。除此之外也有年头种植双膜西瓜,还有核桃苹果之类的,这些都不成规模,还有种植葡萄、石榴,这都是庭院里面零星种植。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听到说这里某某某的结亲对象有果园,果园水果如何如何好,甚至还号召队员回家的时候带上几箱,结果我上次去看了一下,连片种植的也就十几亩,几种水果都有,而且还是个小麦套种水果的,品质也不是很好。像这种情况在这个村儿是普遍的,没有任何像规模的东西,除了小麦、玉米,今年种了有300亩左右棉花,那是人家承包了土地,当然这些年设施农业在这个村儿有所发展,首先是有90亩地被乡里面的公司承包了,以每亩400元承包费承包的,建起了大棚,里面种植的是大葱和洋葱,雇请了当地的农民,每个月按1600块钱开公益性岗位的工资,这个土地属于集体土地,所以说这个土地收入也就归村集体收入了。
这个村大部分的农户家里面现在都有一到两个小拱棚,几分地。里面种植的有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培训,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棚里的蔬菜还是可以种植起来的,棚是免费提供的,而且它的一套灌溉设备也是免费提供的。所以说农民至少也开始会种菜了,这在当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当然每年小麦收获后,大部分都复播玉米,复播玉米也有几百亩,这是复播的,也有一些零星复播大白菜和其它蔬菜的,在这个村种陆地蔬菜的很少,成规模的更少,基本上都是自己吃,能成为商品的农产品在这里基本上没有。种植小麦收获后,按收购价交公粮性质120公斤给国家的储备公司,其余的由自己处置,大部分的农民,都将其做为自己家的口粮。那么他们的玉米,正播玉米一般是收获了籽粒,然后最好实时青储或不得已黄储,复播玉米基本上是在七五成成熟的时候就全部清除,直接青储掉了,这就是这类基本歌曲和他们的果树类的。除了零星的拿到街道上,拿到市面农贸市场贩卖以外,也都是个人的行为,因为它量很少,所以说大部分都是家里面的消化了,有的杏子做成了干儿,有一些红枣被收的量稍微有一些以外,其他的水果大部分都是自食,没有商品化的东西。
三
现在政府在农业生产上的管理,在这个村能体现的一些方面,比方说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指令性、指导性的面积,每年都会层层的下达,这个面积数也有一些变化,每年不一样,比如说今年,也就是去年下达的冬小麦面积就有所增加,据说今年又有所增加。当然,这种指令性的计划,辅之以配套的必要的扶持种植小麦的综合补贴,玉米的种子补贴,以及一些惠农的政策,以及各类的农业支持的项目,农业发展基金为基础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绿色发展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环境保护类的项目等等,在村这一级体现的有,但是很少,能在村一级感受到的农业类的项目的确很少。在最基层,现在能体现农业管理的,有集体性质的、体现政府组织的、体现政府意志的,比如说动物疫情防控管理员,一般来说每村儿有一名,这个村儿也有一个。还有我们这个村也是不多的设立了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的村,这是试点,还加挂了田间学校的牌子,里面购置了25万块钱左右的设施设备,每年为一位农民身份的农技员支付1万元的工资,也就相当于一个公益岗的收入水平。当然运行的不好,没有按最初的设想起到技术支撑服务的作用。当然,每个乡现在有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将过去的七站八所都归到这样一个中心里面,有三到四个编制,但是现在基本上人员也都被抽调到其他工作中去,统筹使用了。当然还一个能体现集体行动,政府意志的农业上的工作,那就是水灌溉,用水的统筹协调,这是最能体现集体、村委会领导的作用。在每一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时候,耕地用水的统筹协调都要由村委会办村干部和各小队长统一来进行,村里面的各种浇灌的安排协调这项工作也是村委会安排部署,这里是农业生产上体现权威性、组织性的最集中的地方。在病虫害防治的同防同治、投入品管理等等这些方面,在这个村基本上见不到集体性的组织行为,集体性的投入品价格询价这样的活动也没有,这都纯属农民个体行为,由农民自己去采购,去防治,因此效果都不好。种各种各样的品种,投入品也是五花八门,病虫害防治更是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也就是说,病虫害基本不管,而机械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在这里也纯属个人行为。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有简单的拖拉机和播种收获的机械,即便或者没有一些先进的大型的农机具,往往也是可以在乡级之间、县级之间甚至是省级之间调剂解决。比如说小麦收获季节,比如说玉米的收获季节等等,往往都是由全疆性、地区性的、机械的轮流收获,所以说也是个人行为,个人联系,掏钱即可。从这里可以看出,集体决策管理的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而且是越来越是农民自我的把控。这是因为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并没有大面积的流转,仍然是各家各户自主经营,这也就决定了统一的、有组织的农业生产在这里难以形成。
四
小麦每亩交120公斤给国有收储公司,其余200多公斤农民一般用作自家的口粮,外卖的很少,这里农民有种小麦的习惯,所以说不像其他地方需要强制性摊派,每年这里冬小麦的指定性计划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即便就是要增加,农民一般也都能接受。不过现在这种趋势在这里也已经形成,特别是年轻的农民,现在也越来越不自储备粮食了,小麦、玉米基本上都是卖光了,交掉了。大部分都是买馕吃,这已经成为风尚。众多玉米收籽粒后的秸秆都进行了青储或者黄储,与小麦的秸秆一并作为了饲料,那么小麦收储之后抓紧播种,复播玉米,这在当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产措施,也是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的一个有效措施。在这里种小麦不需要催促的另一个原因它是懒汉庄稼,农民最喜欢,播种下去就等着收获,中间浇几次水,基本上也不用病虫害防治,所以说比较简单,那么另一个就是可以复播玉米,这在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知道抓紧农时的重要性。现在还有个趋势,就是正播玉米在一些地方也基本上是直接青储了,不像过去要剥籽粒,然后再清除,现在有的是直接青储,这里农民都有养殖牛和羊的习惯,所以说需要大量的饲料,小麦的秸秆、玉米秸秆都非常抢手,这两年在牛羊价格上涨时期,大规模的养殖造成了秸秆的价格飞涨,甚至有的地方小麦秸秆的价格竟然高于小麦的价格。当然,这里的瓜果到市场上卖都不成规模,星星点点的。杏子除了鲜食之外,一般都晒成干了,其他的水果自食为主,枣很便宜就出手了,这里的枣的品质很差,都是些老的品种,商品性都很低,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商品。
这样的一种状况和这样的小农经济是相适应的,是匹配的。那么,这一种自洽自适的农业生产方式,现在渐渐在打破,当然这个过程在这里与其他地方相比,与内地相比,显然它是要慢几拍的。但是一旦形成了趋势,小农经济的笼子被撕开了,他就有了新模式。这里的农民一旦接受了新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的雏形,那么这种变革将是迅猛的,过去的那种均势
有可能很快被改变。在附近的几个地区,像巴州,像阿克苏,随着土地流转日益得到认可,大面积的土地交由专业人事去打理,农民自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城市居民,成为新型农民,成为二三产业的劳动者,那么农业的面貌会发生变化。即便就是在喀什地区,也有一些县走的靠前一些,他们也都是从土地流转开始,从专业化、现代化、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方式入手,引进大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使得农业的面貌、农业的经营方式极大改变,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那么这样一来,带给人们的冲击、对人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五
农业生产的新兴主体在这里很弱小,新兴的服务组织在这里很脆弱。大的龙头企业在这个村基本没有,也没有他们的子公司、孙公司在这里有什么反应。顶多只是乡里面的一些皮包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名义上有一些,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空壳,也谈不上什么活力。大户很少,有100亩以上经营土地的种植户都很少。难得有几个老江湖,更不要说什么带头人了,大家都很平淡,都很平均,种植养殖的规模都是最小的格局,几头牛、十几只羊就算是有钱殷实的人家,就算是经营的比较像样的人家。也都是几亩小麦、几亩玉米、几棵果树的人家,集中连片的很少,即便是看上去是集中连片的土地,往往也都是分到了各家各户几亩地集中起来,看上去很美。这里的农产品购销甚至都没有经营户,所谓的经营都是自家园子里的,结了几个瓜,摘了几公斤桃,自己带到集贸市场上去,这与几十年以前的农村的景象何其相似?什么时候才会是这样,而这里仍然是这样,因为他的规模还是这样,这么小,还是各自自己做自己的,从头做到尾,从生产做到销售,所以说他没有专业化,没有组织化,没有产品的交换,所以说还处于这样一种小农经济的状况。他们对大农业是有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并不接受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感到不踏实,土地不是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打理,他们感到空落落的,心里是没有数的。
南疆的新型经营主体弱,社会化服务组织严重不足,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现实。而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当其冲的是要发展二三产业,由二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让农民迁徙到城市,生活在城市,切断他们与耕地的固有的传统的联系,切断他们与乡村的固有的僵化的联系,让他们成为城市人,成为新型的工业、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唯有这样的局面的形成,格局的形成,才有可能建设现代农业,否则现在的小农经济格局不可能打破,在这里尤其困难,因为这里还有特别的因素,比如说文化的,比如说文明的,比如说这里的人们固化的传统的保守的思想理念尤其不适应现代农业,他们走出去更困难,更需要有他们相信的产业,相信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他们才会放弃过去,放弃曾经的落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否则会反复,这个过程会被拉长甚至反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化,我们也不能无视这种变革的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开始,从上层规划开始,要有步骤,要有综合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可能结果,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舆论准备、资源准备和后续准备,要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承认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各种形态的农业格局的存在,农民的生存空间的多样化存在,否则我们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前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一六四@365
后一篇:读书,那么好的事一六五@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