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一九九@365

(2022-08-26 23:30:52)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疏附县 阵雨转阴  10/23。

水是生命的源泉,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们新疆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尤其是新疆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的一个瓶颈,这在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资料、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工作案例,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新疆已经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在考虑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必须要将水的现实作为出发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基础来加以谋划,在重大规划、在重大项目的实施、在重大的决策之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几位一体都做如此考量。这些年一直盛传的红旗河工程,投资若干万亿,将喜马拉雅山的水要引到西北,引到新疆,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将沙漠戈壁变成绿洲。因此而将全国的耕地由18万亩增加到20万亩以上,这个宏大的设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时常被人们拿来炫。从其中同时也可以看出解决新疆水的问题是多么的刻不容缓,新疆由于水的制约而形成的方方面面的短板,已经将人们置于一种焦灼的状态。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166万平方公里,但是现在的人口却只有2500万左右,这就是因为严峻的生态环境能适于生命,适于人类存活,能承载的,只有少数的绿洲,而绿洲的形成重要的就是因为水的局部地域的存在,因此虽然面积很大,但是有能力承载生命、适宜生存的地方少之又少。而一旦解决了水短缺的问题,那西域历史上的逐水草而居就可以有所改变,新疆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耕地,就会出现大片的适宜人居住的地区。缺水在新疆很突出,而大面积的缺水在南疆的沙漠地带尤其突出。南疆是依靠天山南麓的融化雪水而形成的冲击平原构筑的人类居住的这样一些区域,因此它的周边的环境是恶劣的,那么基本靠天山雪水解决了吃水问题,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也全凭灌溉,所以新疆的农业是全国少有的灌溉农业,这就是现在南疆水的基本来源。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是南疆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的地区,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由于严重缺水,人类一直在和沙漠抗争,人进沙退,沙进人退,在这一些绿洲生活的人们实际上是在战天斗地,是在一种抗风沙、抗干旱、极度干燥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活。

在今年自治区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重点讲了13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将节水中作为单独的一条提了出来,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水在新疆当前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科学统筹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新疆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把构建节水蓄水调水体系作为基础保障工程,调整完善水资源配置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系统推进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建设,系统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系统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同样在地区、县所谓的14条、13条重点工作中,也将节水做一条单独的内容,说明上上下下各级政府都将节水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水的短缺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它已经成为我们各项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我们必须要进行重点关注、重点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当前新疆南疆各地水的现状。有到新疆来的游客或者到新疆来的很多的人都有一个感觉,从火车上看到的新疆目力所及全是戈壁,上千公里全是沙漠,全是不毛之地,他们无不发出感叹,要是有水这些都秒变良田,这些都会是耕地,这会都会成为丰收的果园,丰收的麦田,丰收的稻谷,这种美好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种情况每当我在内地和中新疆之间穿越的时候也有。
我们所在的村儿现在的各种渠系破旧劳损是非常严重,水利用率是很低的,成年的水利基础设施一边建设一边在损坏,大量到田间地头的水渠常年失修,基本上没有资金的投入,基本上靠各基层的乡村自筹资金,所以说由于乡村经费困难,也就得不到建设已有的设施长期难有基本的维护,这些渠也都是些土渠,所以说大量的水到田间地头损失率是很高很高的。那么国家和县地县主要修的是干渠,支渠,斗渠,而对于毛渠,对于进入到田间地头的渠系建设基本上主要靠很有限的国家投入和农民自筹支撑。在我所看到的很多的地方,特别在南疆,就像在我所住村的这个村里,常年它的渠系都没有得到改善,即便就是一些必须的机耕道,必须的一些通往耕地的交叉路口的函管当地的村委会都无力购买,无力更换,都有待于国家拿出资金进行修缮,而这个进度是很缓慢的,是常年的状况都难以看到改观。即便是一些斗渠,一些毛渠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白杨树的树根作为主要的渠系的维护主力,靠白杨树的树根、树桩来维系水系,那么这个水的维持体系基础是很脆弱,它对水的浪费是巨大的,大量的水都被这样的跑冒滴漏了,低标准的水渠降低了水的利用率,这种情况难以常年得到解决。前不久在疫情期间到各小组检查疫情的时候,看到农民在夜间浇水,很多水都跑到路面上,都跑到了其他不该浇水的地方,农民全部基本都是这样的用水方式,难以掌控水的流向。所以说我们的灌溉系统是十分落后,是几千年以来都在延续的,没有大的改观的这样一套体系在运行,特别是到田间灌溉系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的开关,全靠自发的力量,全靠传统的办法。我们看到的所谓的一些干渠,一些支渠,一些斗渠也都破旧劳损了,经常被垃圾填充堵塞,经常看到一些断头的干渠,经常看到一些两边的防渗设备防渗墙体已经坍塌的状况。一些必要的桥梁,必要的涵洞,必要的引桥等等等等,经常都处于一种无人维护,无人修缮,无人管理的状态,都没有得到维护。而这些是需要花大力气、花大价钱来进行管理的,来进行建设后期维护的。而我们现在的整个基层水系管理存在巨大矛盾。
几十年来新疆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已经提上了日程,几十年来关于节水技术已经进行了几轮儿更新迭代。从喷灌在80年代、90年代的盛行,到后来的地膜保墒,到后来的滴灌,再到后来膜下滴灌,现在广泛推广应用的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在新疆农业技术构成里面占据了很大的地位,都是围绕着节水农业的,节水就是农新疆农业的最大的技术课题、攻关课题、研究课题,从来都没有停歇过。现在在南疆,特别是在喀什这样的一些基层乡村里面这几代的节水技术的应用它都没有完全跟上节拍,都还处于一种小众化的阶段,也就是说大面积的大田作物的滴灌还没有广泛的实施,或者说还没有全面的实施。尤其是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膜下罐基本上还没有实现,普遍的和广泛采用的是大水漫灌,也就是几千年一直沿用,至今没变。只是在一些经济类作物中,比如说棉花上应用了以膜下滴灌的技术,而更新的技术,水肥一体化的整体化的节水肥技术应用仍然只是零星的,在一些园区,在一些有大的项目支持,这些地方在试验、在试点。这种情况在南疆,在喀什大部分都是如此,农民仍然是一年给小麦浇四次水,玉米、蔬菜大田种植也是四次水,这个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灌,都由不了种植者决定,而完全靠整个地县乡水利体系所决定。以水定地,现在已经是正在实施的农业用水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措施,目标是生态节水。

节水的技术应该是成熟的,在全疆特别是北疆已经广泛实施,在一些作物上也是广泛实施,效果也十分明显,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可供选择。可是在这些地方却得不到农民的响应,究其原因,还是农民舍不得投入。一般来讲,一年如果要上膜下滴灌,那么一亩地的投入一般也在100元上下,这是基本的投入,每年还要收膜等等,这些下来新增200元的投入,当然投入就有产出,那又需要精细的管理,而对于这种小农意识强烈的农户来讲,他不愿意投入,也没有意愿在这种技术的应用风险中去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抵消他的成本。他宁愿不投入,也不愿意获得更多的收益,因为相比下来,他觉得搞头不大,风险很大。所以说你要让他节水,他从习惯上他是不接受你的,你要让他上滴灌,他认为一亩地每年投入几百块钱,自己的几十亩地要投入上万的资金,他是没有这个信心的,每年的投入对于他来说是硬投入,而产出他往往感觉不到他的前途,因为他只想收几百斤的小麦而已,只想收一些青储饲料而已。他们种植的规模很小,每家种植的就是自己的基本的承包地或者亲戚交由自己耕种的土地。靠种地基本上也就维持一个吃粮和生畜饲料,仅此而已。他并不是作为现代农业的观念在经营他的土地,向土地要效益,要赚取每一分钱,而恰恰他只是要一些粮食而已,要一些饲草料而已,他并不认为从这里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收入,所以说他对于投入可以说是没有能力的,是不愿意往里投一分钱的,对现代农业技术他并不感兴趣,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这个动机,更没有这种观念和理念。因为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讲,它是高投入、高产出,它才有规模效应,这种标准化的生产对这些传统农民而言还是隔岸观花,鞭长莫及。他没有能力,也没有这个素质,难以适应这个现代农业的需求,那么所谓节水所要求的这些现代的技术,必然的投入得不到回应,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一边是严重的缺失,一边却是浪费水的各种现象普遍,比如说大水漫灌在这里的人的心目中是必须的,比如说他们认为不大水漫灌的话,那么树怎么办?如果都是防渗渠道,那这些树怎么存活?那么农庄、田间地头,庭院里面的各种树木都得枯死,这种观念不在少数按照大的气候条件变化的来说,这些年新疆、南疆的雨水比之过去是增加了,可是这种增加具体到这里的农业来讲,农户来讲,他们依然感觉到严重缺水没有变,而且日益严重。这种增加也是局部的,也是不平衡的,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村也存在着雨水不平衡的问题,存在着南方的一些地方、内地的一些地方所存在的不均衡的降雨问题。比如说现在已经八月底的时候,就要进入九月了,已经是连续四五天阴雨绵绵,气温下降,对这里的种植结构来讲这个时候并不是最需要水的时候,恰恰在五月份、四月份、六月份的时候最需要春雨、最需要及时降水的时候,却是艳阳高照。一边是阴雨绵绵,一边是持续高温,干热风肆虐,玉米、小麦枯死连片,果蔬都干叶减产、绝收,所以说我们这里的降水没有降到地方,没有降到该降的时候。一个水就是100斤粮,农民普遍都是这样说的,可是浇一次水要在它最需要的关键节点上,如果说在丰收之前的六月底了,你给小麦大雨连绵,反而致使它容易倒伏,反而使它难以成熟,难以收获,等等等等。现在你要是淋雨连绵,那么玉米的收获将会遇到困难,反而缩短了秋收和夏收之间交替的备耕时间,不利于玉米的收获,也不利于后期农时的安排。同时,新疆是灌溉农业,而新疆的土地又都是盐碱地,盐碱十分严重,如果是大量径流水,大量充沛的降雨、降雪,那么这样的水得不到控制反而容易造成盐碱上翻,加重盐碱化。所以说新疆的水最好是降在冬季,以雪的方式降在天山山脉里面,厚厚的积雪到了来年,从春季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慢慢的从山上融化流下来,进入我们的灌溉体系,水库、干渠、支渠、斗渠。然后进入我们的农田,要成为一种可调控的精准的灌溉体系,对水的保护,对水的管理,对水的调配,我们的灌溉体系应该是完善的,做到渠系配套,调度有方。

恰恰相反,我们这里缺水很严重可是对水的保护意识很淡薄,我们这里对水还处于一种视其简单的资源的的认识,并没有让人们从骨子里树立起来节水意识、节水行为,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没有真正实行严格的节水制度,做到将其纳入严格的管理体系,现有的对水的保护体系很脆弱软烂,对水的保护、管理的措施非常的松散不当,非常的空洞无力。在这些方面我们是零散的一些作为,我们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或者是相互矛盾的一些方式。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动员和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要么是不符合实际的,提出一些节水的要求,比如说大量的关闭农业用水的水井,不切实际的提出一些节水的指标,对农业用水补贴和农业发展要求的相抵触的一些节水的措施指标造成了一些地方宁愿地不种,也不能超出生态用水的范围。一些地方将生态用水也列入农业用水。一些地方在没有配套措施下完善的情况下,强力的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指标,造成了农业的绝收,大量的减产,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风险,这些都是不切实际、冒进的做法,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是现在的我们的农业体系所无法承受的,那么是捡不起来,是兜不起来的节水措施。
现在的水管系统有着其不同寻常的权利,关于他们的故事很多,水管员都是有故事的。我到这里时间不长,就听到了农民的关于水的各种各样的诉求和不满,他们的不满,他们的诉求主要的就是农业用水得不到满足。他们经常是看着自己门前的渠道里面的水而不能用,因为那是统一调配的水,不是见了水就可以用的,水是按时段要求分配的。他们自己的麦子在地里还没有浇返青水很着急,他们自己的果树该挂果了却没有水很着急,他们自己门前的花草树木都枯黄了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水分很着急。他们也提出某某某的水为什么灌上了,而我们小组我们家却用不上水,农民就是这样。其实对水农民是极其敏感的,农民之间因为水产生矛盾是各种群体性纠纷的重要来源之一,各个小队之间、各个村之间各乡之间为水而产生的矛盾,这与全国其他地方是一样的难以调节,难以调和。专家曾经说过,21世纪可能是为水而战的时期,从现在的现状来看,有一些端倪了。要解决农民的诉求,而水又成为他们最紧迫的问题,那么自然作为工作队我们想到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乡水管站、县水利局,通过熟人也好,通过领导关系也好,为他们去解决问题,有时候这些渠道、这些管道还是起作用的,而有时候这些渠道和管道也是没有什么作用。可是每当为农民解决了问题,他们非常感激。他们会认为工作队非常神奇,因为他们经常向大队干部、向村干部反映,大多情况下村干部没有能力帮他们解决,因为村干部在水管站面前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资源,或者说他们的资源已经用完了,已经没有新的途径和权力让水管站解决水的问题。传统的管道被堵塞了,所以说工作队就充当了农民新的希望的对象。而水在农业生产之中,在农民的诉求之中,往往占了很大的比例,成为他们重要的诉求来源,困难来源,也是农民寄希望于工作队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一来,没多长时间,就有人提出来要与乡水管站与县农业局搞好关系,为的就是为为我们所在的村争取更多的水的份额和调度的机会,特别是在农民有诉求的时候,我们工作队可以显示我们的作用和力量。因此,我们有请水管站的同志到工作队来共进午餐,要放下身段,要客客气气,尽管他们只是一个水管员,尽管他们还都是些年轻人,可是我们还得给他们说我们的困难,讲我们的诉求,还要给他们递烟敬酒,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来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特别的关照,特别的关爱。早就听说水管员虽然没有官位,可是权力很大,可以撬动很大的力量。这次一来,或多或少还是有点感受基层的不一般之处。体会到谁抓住资源谁就有权利,而围绕着水这个资源所形成的权利利益链条在农村应该是最显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