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一九八@365
(2022-08-25 22:48:39)
标签:
365杂谈文化 |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疏附县
阵雨 14/25。
一
说到农业方面的项目,就不得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项目,一则是因为这个项目现在是三农工作里面所涉及到的资金最大的项目,你像一个省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年的经费都要在几十个亿,几百万亩这样一个规模,每一亩的投资标准都要在上千,所以说它总体规模而言就单个项目它是最大的,当然在这个名称下实际上它包括子项、分项,要具体到每块地、每一亩地摊平它的项目资金也不是特别的大,一亩投资也就在一到3000元左右,但是就总体规模而言,它是农业建设类项目最大的,而且是持续的、连续的多年的建设项目。有二三十年了,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说土地平整项目,比如说土地复垦项目,比如说高效节水项目、土地开发类项目等等等等,实际上,这些年来,围绕着耕地本身的方方面面的建设资金,都可以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甚至到后来的产品开发,等等等等,因为所有农产品必须围绕着土地,土地是基本的资源,所以说农业的资源、土地围绕着其进行的一系列的开发活动,其建设的方向必然是耕地质量的提高,耕地等级的提高,以及围绕着耕地的附属设施,比如说水利,比如说配套的乡村道路,比如说林带建设等等等等,都可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方面或者拓展。
告别了农田建设的历史悠久、项目多元、管理体制几经变迁,由过去的财政部门主管、水利部门主管、发改部门主管到现在交由、农业农村部门统管,这是还原其本身应有之意,是管理体制正本溯源。,可是这种回归所伴随的是管理的能力跟不上,技术支撑跟不上,人员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由内行转交给外行,外行要从外行变为内行,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过去关于耕地的建设,有很多的专业技术支撑部门,项目的管理部门,形成了其一套体系,本来就分有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机构去管理,而现在交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之后,原来的体系被打破了,原来的职能单位、职能体系没有了,而新的没有建立起来,原因是只赋予了你农业农村部门这个职能,而对于支撑你这个职能所需要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被剥离了。比如其相应的技术支撑的管理体系,都应该一并随着职能的移交而移交,而恰恰是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移交,造成现在国家层面,在省层面,一直到地市,到县市,到乡镇,都没有相应的这种支撑体系,那么这也是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让这个重大的项目,带有国策性质的这么一个特大项目,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重要支撑,没有相应的建设项目的技术基础、项目管理基础,这是导致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顶层设计的失误,战略性的失误,是根本性的失误,这个失误应该是机构改革、体制改革不完善之处。是一个行业之间权力平衡、权力划分、权力边界斗争的结果的典型案例,是部门之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结果,是甩摊子的结果。这也正体现了所谓的权利及责任之间,权利一旦被重新划分,责任将会推移而相应的锅碗瓢盆儿在分家的时候是各抢各的,各占各的,这种利益的瓜葛,永远也是部门之间扯不清理还乱的原因所在。
二
对于只有4000亩耕地的一个村儿来讲,1000多少人人均耕地也就是两到三亩的样子,可是我一来到这里就发现,今年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有连片的耕地居然撂荒了。寸土寸金寸土不让的农民竟然可以这样对待耕地,原因是耕地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平了,原来的埂子打掉了,计划承包的老板却临阵跑路了,所以耕地就放在那里了,原来的格局打破了,新的格局有没有建立,于是撂荒就成了必然。老板之所以跑步,是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没有到位,只是推平了,只是连片,却没有配套的节水滴灌,同样的又破坏了原来的渠系,所以说、浇灌水已经成为不可能。而当农民面对这样平整的土地,当然也没法灌水了,原来自己土地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边界早不见了,又不愿意再恢复原来的趋势,他们首先提到的是要恢复田埂,要让自己明明白白的看到自己的地是哪一块儿,这样他心里才有底,他才会愿意在这块土地上去耕作,于是土地就撂在那里。损失是明明白白,一年撂荒,没有任何收益,这样的土地有几块,都是这样的已经平整的土地。如果说是春季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撂荒种不了正播玉米,或者棉花,或者其他的作,那后来抓紧时间种复播剥玉米,可以种一些其他的作物,只要抢种都是可以的,但都不愿意种,就是因为农民对土地的改变并不是自觉自愿的,这种改变彻底改变了他的习惯,打破了他的思维,使他无法再回到过去,所以说他也不愿意。而到了下半年,到了六月底,可以复剥玉米的季节,他们还是没有补种,还是没有抢种,有很多农民说就直接种冬小麦,但是这只是个借口。因为平整的土地还是没有渠系,冬小麦同样需要冬灌,需要灌水,他们同样见不到自己的土地的原来的面貌,他们怎么可能去认可?当然,还有一个借口是,说不种就不用交一年一度的每亩地260多块钱的水费。这是有些人的借口,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也许只有农民自身知道。总而言之,地就撂荒了,还有可能继续撂荒。如果标准化农田建设没有到位,而是这种阶段性的、渐进式的,那对农业生产将是致命的损伤,因为它既打破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星罗棋布的农田模式,却又没有力量建立起现代化高标准农田该有的功能,反而使得农田丧失了耕种的条件,既丧失了水利设施等,确信同时又得不到新的生产经营者的认同,又失去了传统的耕作的方式,所以说反而会使耕地沦丧为荒地。这在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之中,在一些地区,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小农经济思想尤其严重的这样的一些农区尤其明显,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三
现在要在喀什这样一些县市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要满足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说改变现在这种插花地的现状,这些年来南疆在基本农田,在永久性农田里面种植果树是一种时髦时尚,已经是普遍现象。现在要找一块没有果粮兼作、果棉兼作的耕地反而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的耕地现在都是这种插花式的耕种方式,既有麦子,又有核桃,或者桃树,或者杏树,要么是棉花套种红枣等等等等这种方式,它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模式、耕种模式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插花式的耕作方式,它是是传统小农经济的延续,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基本否定。在一块地里,既要满足吃狼的要求,又要满足给牲畜喂料的要求,养牛的要求养羊的要求,解决人吃饭问题,解决牛羊饲草料问题,同时又要在同一片耕地上解决小零花钱的问题。也就是说,粮食作物加上经济作物,比如种点棉花,种点果树,这样的经济类的农产品,换取一些小钱,那么农林牧副鱼混杂种养,各种作物各有自己的习性,需要自己的耕作模式,各自的需水要求,各自的病床和防治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管理起来相互矛盾,相互影响,小麦棉花质量上不去,瓜果质量也不行,产量也达不到高产的要求,所谓的高产、优质、高效到哪里去找?所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要解决适应大面积的单一种的种植,它适应于大型机械的耕作,它适应于高标准的节水设施、高标准农田设施,高标准的林网管理等等等等,与之相配套。工作模式,工作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的增收模式都应该是现代的理念,现代的科技,现代的投入,现代的资本经营等为前提,为基础的。这是插花地与高标准农田根本的区别,必须要解决他俩势不两立的问题。
再一个,现在农民是小农经济盛行,各自为战,自己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地里面按自己的想法种植五花八门的作物,在一片田地里面,田埂子交错,渠系交叉,各种作物杂居,那么这种方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现在、在南疆的农民头脑里面是根深蒂固,他们谁也没有意愿将自己的土地与别人的土地耕种同样的作物,因此很难达成共识。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所要种的小麦、玉米、棉花或者林果或者蔬菜,种类都不一样,种的品种不一样,浇水时间也不一样,什么都不一样,你可想而知,土地为这种不一致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非常突出。而另外一个问题突出的必要的条件是要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么巨大的项目,它的承担单位、管理单位。现在这个项目到了基层,落实到某一个地块、某一个村、某一个小队或者某一个农户身上,那么项目本身的获益者是谁,自然是广大农民,而作为法人主体,单个的农民他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土地经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那么项目在建设过程之中面临这样的问题,而项目在完成了执行结束之后的管理维护同样面临着问题。所以说必须要将这个项目的承担主体明确,是要有组织的,要组织化程度高的法人,有独立的条件的法人,而不是表面的糊弄人的法人。他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出其中,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本身高度的契合,形成自我权利一致的合同关系。这是很重要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必要的条件。
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所以说,工作使然、兴趣使然,都免不了要说起高标准农田,谈起高标准农田,或者需要做一些高标准农田相关的工作,可是几度在几个场合说起高标准农田,都有一个感觉,似乎难以深入下去,似乎本应该感兴趣,本应该有发言权、有感性认知有想法的人却并不热心,都是摇头,都是为难,都是避开、回避。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不热心?看来这里面的水有些深,问题积累的比较多,积重难返,当然这里面的困难也很多。正因为他的资金量大,现在对资金管理的越来越严,钱不好花,作为国家的大块头的项目资金,作为头号的项目,所以说对他盯的都比较紧。各个方面都会将其作为监控的对象,监督对象,领导也必然的对其都要关注,都要伸手,都要插一杠子。所以说这个项目资金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更复杂。当然最重要的是项目资金严重不足,或者说,总是希望用不足的资金干出高标准的结果。就全国各地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地投入的资金大相迳庭,有四五千的,也有每亩地只有不到1000的,所以说它要建成什么样子,建成的最基本的标准所需要的资金,参次不齐。那么国家的投入是不足的,是有限的,而要指望省地县配套,甚至让农民拿出来真金白银。这本身在新疆,在南疆的基层,在南疆这样农民的收入水平下是不现实的。因此,他就会面对一种困难的局面,那就是任务很重,资金不足。建设各方积极性都不高。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高标准的要求是难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完不成的,明知存在这样的问题,却又难以承认,更不会改变。这就是结症所在。在像南疆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别人去耕种,他宁愿没有收入,他宁愿不产生效益。但是也不愿意将土地交出来让别人去经营。因为在很多农民的心里,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他对他的拥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传统的意识,是心理层面的满足、精神的拥有。他对现代农业、现代经济缺乏了解和认知,没有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他很恐惧这种土地的转移,新的这种土地运行机制在他看来是对自己最根本的冲击,是他无法承认也不愿意承受的变化。这是现在南疆各地高标准建设所必要面临的思想问题、意识问题、思维问题、理念问题,不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寸步难行,举步维艰。而这些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对这些问题,给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干部领导,给各级政府党委的领导所带来的困扰,也是巨大的,让他们在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之中,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失败的体验,是痛苦的经历,是失败的项目,因此大家对这个项目多有不便,多有痛楚。
那么这个村有几块地连片都高标准农田地被植棉大户承包了,每亩地承包费是700元,比当地一般的土地转让费要200元左右,承包者是来自麦盖提的农民大户,这些植棉户在南疆承包土地种植棉花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有的规模很大,都是来自于内地省区的一些农民,他们能吃苦,他们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到这里来承包这种高标准农田进行种植,往往也是基于这里的土地承包经营费用相对较低,另外一个是做一些尝试,趟趟路,因为种植棉花在去年是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这让他们有了扩大这个种植的动机,而到这些相对的次宜棉区寻找土地资源,又是第一次,承包地价比起当地要高一些。他们选择在这里承包耕地也面临一些问题,人生地不熟,雇请当地劳动力,虽然便宜点儿,但是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工作纪律、团队意识和基本素养都还是不够,因此他们往往是既承包,又经营,还管理,往往要聘请执棉能手和他们一道在棉花种植的关键节点保证在田间地头,为此他们租赁了一户农民的房子做生活工作用房。从现在棉花的长势来看,还算不错,虽然是第一年,但是除了有一些地有秃头的现象外,整个长势还挺好。当然,由于是第一年,他的农田滴灌设施建设,渠道设施布局等等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慢慢的解决,但是总体而言还算可以,基本上能够实现他们的产量目标。
前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九十四@365
后一篇:匪夷所思一九九@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