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振兴战略九十四@365

(2022-08-24 19:02:47)
标签:

365

三农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疏附县 阵雨  14/25。

近期的突发疫情,恰值三夏,各种农产品收获销售旺季,可是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工作队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确保稳产保供,就成了重点任务。近日正在形成专报,总结工作,安排后续进展。
群众监督,网民监督,这些都是现实存在。一方面要适应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水平,不可以无序开展。眼见为实不假,可也不要被眼睛所欺骗,有时候见到的不一定就是真情实据。
驻村之前参与了外来生物普查事宜,现在还经常见到微信群里同事们从事业务的点点滴滴。这已经成为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一方面工作,开始引起重视,布局力量和资源。
很多品种消亡,也有很多品种源源不断创造出来,自然的力量和人工的力量都有不少成果。新陈代谢体现在物种的推陈出新也是好不马虎,永无停歇。不断有新物种出现,让我们对于物种濒临消亡也就不要简单视之为坏事。
新疆阿克陶县:发展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郝永言(左)和队员们帮助村民售卖豇豆。 
初秋时节,傍晚时分,距离新疆阿克陶县城10公里远的皮拉勒乡皮拉勒村热闹非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特色靓丽的示范街道、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以及村中心的餐馆外吃饭聊天的村民……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图景展现在记者眼前。
“洁净的道路,整齐的院落,这次回村后感觉变化太大了。”两年未回家的大学生图尔荪古丽·阿卜杜克依木看到村里的变化对记者说。
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工作队新一批队员到岗。工作队8名队员经过集体走访调研后,决定从改善村容村貌、拓展就业岗位、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入手,致力推进强村富民。
一年多来,村子里发生的变化,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郝永言很有发言权。记者见到郝永言时,他正蹲坐在田间检查豇豆长势。一顶破边的草帽是炎热天气里郝队长必备的随身物品,但这显然抵挡不住炙热的阳光。掀开脖领,他脖子上下的肤色黑白分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皮拉勒村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放养螃蟹苗。
“明天收购商就要来集中收购豇豆,我们必须亲眼看一下豇豆长势才放心,心里有底争取卖个好价钱。”郝永言说。
眼下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工作队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检查工作队和村两委打造的致富产业豇豆种植和稻虾稻蟹养殖情况。
“村里富余劳动力多,促进就业成为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工作队多方协调,先后开展特色种植、中式烹调、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32场次,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帮助156人就地就近就业。”驻村工作队队员冀刚祥向记者介绍道。
村民艾热木·阿卜杜热伊木家里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收入微薄。在工作队的动员下,他报名参加了村里举办的中式烹调技能培训班。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学到的技能,他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馆,因口味独特,来往食客络绎不绝。
“有了烹饪这门手艺,我每个月纯收入有5000多元。”艾热木·阿卜杜热伊木说。
为了帮助有技术的村民实现就地增收,当地对土壤进行改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平整土地600亩,其中300亩用于种植豇豆,200亩碱性大的土地用于稻蟹养殖。
“在工作队的建议下,我承包了8亩地种植豇豆。这样下来,我今年比去年至少增加1万元收入。”正在地里采摘豇豆的种植户艾则孜·祖农说。
在一片水田旁,承包了48亩水稻的养殖大户米吉提·萨木萨克对围观的收购商说:“瞧,昆仑山雪水养殖的小龙虾个大肥美,现在向市场销售正合适。”
皮拉勒村位于昆仑山脚下,冰川和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河水流经此处,水量充足。2021年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引进东部省份稻虾养殖技术,规划稻虾养殖面积184亩。米吉提·萨木萨克在工作队的引导下接受了稻虾养殖专业技能培训,学会技术后,成了村子里稻虾养殖的直接受益者。
今年下半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又带领村民尝试稻蟹养殖。记者在田间看到,目前蟹苗长势良好。
郝永言说,接下来他们将重点打造“皮拉勒村”品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让群众致富更有底气。
干部给已收玉米杆浇水被指摆拍?官方:系为套种药材黄精浇水
8月24日,据东方网报道,近日,重庆潼南区桂林街道办联合志愿者和当地社区干部下地抗旱的视频报道引发争议。
视频中玉米已经收获,有网友质疑工作人员是对着玉米杆浇水,疑摆拍作秀。
对此,潼南区桂林街道办雷伍社区书记肖先生回应,因特写镜头中玉米杆较高造成误会。
他表示社区种植6亩多的药材黄精,当时夏季套种了玉米,玉米收了后,为了给黄精遮阳就没有砍玉米杆。
当时实际上是给地上的黄精浇水,因为干旱,黄精死了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当时镜头特写给黄精浇水,但因玉米杆比较高,所以乍一看以为是在给枯萎的玉米杆浇水。
“实际上下面是套种了黄精,黄精比较矮。”
重庆当地媒体曾报道,黄精又名老虎姜、鸡头参,是一种多年生药用植物,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功效。黄精生长喜阴、耐寒、怕干旱。
黄精生产周期长,3年左右才能投产,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收益,当地通过黄精地里套种玉米获丰收。
3700万人围观抓捕的“怪鱼”是入侵物种 这些常见动植物也是!
近日,河南平顶山一公园水域内惊现怪鱼,当地决定抽干湖水抓捕,3700万人在线观看抓捕过程。这已经不是当地第一次抓捕这条怪鱼,根据当地市民此前拍摄的视频显示,“怪鱼”体型较大,尖嘴长牙,身体有花纹。
这是什么物种?值得抽干湖水抓捕?
3000多万人围观抓捕“怪鱼”,“怪鱼”曾咬伤人手指,是食物链顶端的鱼类。多位专家以及汝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确定“湖中怪鱼”是鳄雀鳝。
平顶山海洋馆工作人员介绍,鳄雀鳝属外来入侵物种。“这种鱼皮糙肉厚,在野外很少有天敌,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食量较大,每天进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5%。”该工作人员表示。
另据一专业人士介绍,鳄雀鳝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个体比较庞大。另外,鳄雀鳝食量也很大,会大量捕食鱼类和其他生物,几乎所有水里的活物它都吃,包括各种鱼类、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中小型哺乳类以及腐肉。因此,它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呼吁禁止放生或遗弃的主要外来物种当中,就包括鳄雀鳝,如果发现这种生物,应该及时上报。
在重庆,也曾有钓友钓起了这一凶猛的鱼类。这种鱼被称为“淡水霸主”“水中杀手”。不仅吃鱼,人类也会被其所伤。就在这个月,江苏一名小孩在池边玩耍时,看到一条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时候,孩子好奇地伸手去摸了一下,没想到,手指上就多出了好几道伤口,而且血流不止。咬伤孩子的正是一条体重十多斤的鳄雀鳝。
美食爱好者可能会问,这种鱼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据专业人士介绍,这种鱼鱼卵有毒,内脏也有毒。
全国6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是怎么进来的?
鳄雀鳝只是入侵物种之一。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据专家介绍,这些“海外来客”“偷渡入境”的渠道主要有:自然入侵:通过空气流动,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自然迁移,造成生物危害;人为引进: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间引进。其中有意引进包括出于观赏、饲料等目的;无意间引进:虽是人为的,但其主观上并无引进意图,而是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客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线虫,就是由进口设备的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此外,入境旅客带的水果、肉类甚至鞋底,也会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好消息是,今年8月1日起,《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外来物种防控的管理办法,从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规定。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还有这些
巴西龟
巴西龟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入最具入侵性的100种生物,最初作为一种宠物被引入国内。野外条件下的巴西龟基本没有天敌,一旦大量进入江河、湖泊、水库,会与本地龟抢夺食物,威胁本地龟及相关物种的生存,对原有生态链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巴西龟会大量捕食小型鱼、贝及蛙类的卵和蝌蚪,对本地物种来说是一种灾难。
福寿螺
福寿螺有个可爱的别称“阿福”。鉴定阿福还是阿田(田螺)是每年夏天不少网友必备的保留节目。福寿螺既能生又嗜吃,让人“又恨又怕”。它们在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惊人,每只螺一年能多次大量产卵繁殖;成螺即使在无水和无食物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休眠方式生存下来。福寿螺体很容易寄生广州管圆线虫,一旦被不良商家端上餐桌,又没能煮熟的话,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危及生命。
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根状茎发达,繁殖能力超强,单株可以结2万多粒种子,还可以通过根系萌发繁殖,生长优势明显。在与本土植物争夺养分和水分过程中优势明显,会破坏生态、蚕食肥力,直到周围植物全部死亡,颇有“我花开处百花杀”之力。
云南现罕见野生菌 色泽金黄形如虎掌。
七彩云南昆明8月18日讯(简南俊)据云南省丽江市发改委消息显示,或许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虎掌菌因其产地不同,各地称谓也各异,分别有黑直觉虎掌菌、翘鳞肉齿菌、老鹰菌、獐子菌、牛嘴皮菌、黄鳞地花菌等叫法。
虎掌菌菌体上长着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花纹,形如虎爪。
由于环境、气候条件不一样,各地品种颜色及外观也略有差异,在云南丽江以黑虎掌、黄虎掌居多。虎掌菌是云南十大名菌之一,是食用菌中的佼佼者,它以味道鲜美、肉质细嫩、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著称。
虎掌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真菌,胞外多糖含量十分丰富,而且不容易破烂,民间有“虎掌配菜,三日不馊”的说法。
野生虎掌菌多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云南松、冷杉、高山栎等针叶和阔叶林地。由于虎掌菌生长特性较为特殊,属于外生菌根菌,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