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365
(2022-05-16 16:24:25)
标签:
365财经 |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疏附县 晴 13/23。财经
零
不知道,可以还是不可以将现在的航空业成为喜忧参半。制造飞机的,C919有了新消息,商飞成功,3000多公里了,可以抵达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年底可以交付使用,东航订购四架,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大飞机。这是好消息,但也仅限于此,欧美适航证仍未发放,只限于国内航线,尤其是发动机等重要部件仍受制于人,是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始终高兴不起来,无法欢呼雀跃的主因。至于运行飞机的航空公司,基本都是亏损,近年来利空不断,空难、事故连续发生,基本都是坏消息,疫情的影响越发全面,致命的打击已经将大多数的航空运营商逼到墙角,呈现系统性整体亏损。
积小胜而至大胜,这是我们的策略、路径,没错。蚂蚁啃骨头精神,愚公移山精神,都是弱势者的办法。没有决胜的把握,就低调做事,低调做人,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谨慎对待他人的挑衅,绝不可轻易公开挑战,更没必要暴露自己的野心和鸿鹄之志。闷头发大财,小步慢跑,眼下的越南等周边国家采取的就是这样的办法,已经让我们感到压力,当然有些是产业转移的必然,有客观性,可也有我们今天过于张扬有关,我们完全有可能将产业实现国内的转移,从东部往西部,从沿海到内地,如果我们的政策更柔性一些,我们的声音更理智一些,实现这样的转移是有可能的。
一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西方独霸大飞机时代要落幕了!
5月14日,中国国产的大飞机迎来好消息,C919首飞成功了。6时52分,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浦东机场第四跑道起飞,在9时54分在机场安全降落了。这一次试飞,标志着中国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据了解,C919 飞机具有我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最大航程超过 5500
公里。性能与国际新一代的主流单通道客机相当,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大型干线客机。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2017年C919首飞成功,历经47年的时间。
有网友表示,十年内,如果我国能将c919稳定稳健地,把质量性能市场做好,那将是我航空业的巨大进步。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落后的补上,打牢基础,厚积薄发,期待今年交付东航。到时候,原本被波音和空客所霸占的客机市场,也将会被中国取代一部分。
最近,波音飞机事故不断,波音集团的名声也越来越坏,飞机的质量也备受质疑。愿中国自主的民航大型商飞更加先进!希望c919能早日取代波音飞机,结束西方独霸大飞机时代,提振士气,耀我中华!
有人称,发动机已经不重要了,无非是大家能够互补,也是为了适航证。如果没有欧美的适航证中国自己国内先用,C919只要不飞国际航线就行,毕竟国内航班比国际航班的市场要大,在国内飞,就由我们自己的适航标准说了算。
二
国产C919完成首次试飞实验!波音拉响警报,500架飞机交付恐落空。
据人民网5月15日的相关报道,首架国产C919大飞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据悉,C919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短程单通道喷气式民用飞机,标准载客量为158人。在此次飞行试验中,C919的状态及性能良好,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交付。
国产C919顺利完成首次飞行试验,这无疑给波音拉响警报,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就在上周,供应链中断导致波音737MAX不得不放缓生产和交付的速度。虽然波音公司有关人员表示,供应链问题不会长久存在,将会继续保持每月交付目标,但实际波音也在怀疑年底以前是否能实现500架飞机的交付目标。
除了公司内部供应链出现问题外,波音公司还面临着“对手”的夹击。据相关报道,波音在2021年净亏损了42.9亿美元,全年交付340架飞机;而空客2021年净利润42亿欧元,全年交付了611架飞机,实现扭亏为盈。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波音与其“对手”空客在华市场将会越来越激烈。而现今中国国产飞机飞行试验顺利完成,这无疑再给波音“当头一棒”。中国国产飞机假如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无疑会再分波音的中国市场份额。波音公司737MAX遇阻,复飞梦难成,不久或是再“雪上加霜”。
在当前疫情冲击、俄乌冲突、通胀高企等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波音如今“内忧外患”,如何才能突出重围,重现当年辉煌?
三
每天烧掉1个亿!多家国内航司资不抵债:部分无一架航班起飞。
疫情暴发的两年来,国内民航持续亏损,最新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已有五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
这五家航司分别是海航旗下的乌鲁木齐航空(137.5%),海航旗下的福州航空(118.1%),南航旗下的重庆航空(113.2%),东航旗下的上海航空(109.6%),以及国航旗下的山东航空(102.81)。
这五家由于都是上市公司旗下并表的航司,因此他们的盈亏和负债情况也与年报一起披露了,而更多没有上市的国内航司,亏损和债务情况比上市航司还要严重,最近就有不少航司传出了薪水缓发多月的消息。
多位民航业内人士对笔者分析,现在比较危险的航司,一种是资产负债率爆表的,一种是现金流要断了的。目前的情况下,第二种情况更加危险,这其中,民营的,规模小的航空公司面临第二种危险的会更多。
春运后,国内航班量急剧下降,有的小航司一天一班都没有飞,机票收入为主的现金流没了来源,从银行也很难借到钱,大股东如果再没有太多过去的资金积累的话,就很可能陷入现金流危机。
根据截至2019年底的数据,我国共有62家运输航空公司,其中客运航司53家,全货运航司9家,国有企业48家,民营企业14家。
这些航司如果是在国外,不少已经进入破产程序或者关门倒闭了,但直到现在,除了海航被破产重整起死回生外,还没有一家国内客运航司进入破产程序,更不用说关门倒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在中国,航空公司的牌照资源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从2018年开始,国内就已经不再批准新的客运航司筹建,但仍有地方政府希望拥有一家自己的本土航空,他们只能通过收购现有航空公司牌照的方式曲线进入。
比如一直没有本土航空的安徽省,早在《安徽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中就明确要“加快基地航空建设,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省政府已多次发函国家民航局商请支持组建安徽海富航空公司,但直到现在都没有获批筹建。
于是,我们看到疫情以来也有不少民营航司易主,注资的都是地方政府。包括青岛国资收购青岛航空100%股权,湖南国资增资红土航空成为二股东,瑞丽航空被无锡地方国资控股等。
假如没有这些地方政府的及时“接盘”,这些航空公司很可能会面临破产直至倒闭。
二是仍有社会资本希望进入航空业。近年来,由于航空公司的牌照、时刻、飞行员等资源都是稀缺资源,不少原本在地产业、制造业的资本,也看上了航空公司“这块蛋糕”,希望通过机队规模的增加带来的航司牌照增值,几年后登陆资本市场或再出售套现。
2020年底,连年亏损、经营困难的龙江航空被债权人申请拍卖,最终,负债超过8亿,只有5架飞机、好时刻基本没有的龙江航空98%股权,还是被江苏一家企业以7.71亿的价格拍下。而第一家飞上天空的民营航空奥凯航空,更是在2019年开始经历了多次大股东变更,通过股东外部资金的注入“续命”。
不过,随着疫情的持续,现在想要依靠航空公司牌照增值套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维持航空公司的运行,还要不断的注入资金。
据了解,龙江航空在疫情期间就一直在与外部洽谈出售,也有几家表达了购买意愿的买方,不过最终都因为价格等没有谈拢,最终被拍卖。
而在2019年12月买下青岛航空后,青岛政府在2022年1月又对其增资3亿,无锡国资也在2021年底对瑞丽航空增资3.5亿。
刚刚过去的四月,油价同比上涨了75%,境内旅客量只有2019年的不到20%,大型航空公司每天都要亏掉1个亿,行业性巨额亏损还在持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航司仍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现金流考验,预计会有更多公司坚持不下去,而找到“接盘侠”则越来越难。
后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八十六@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