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标签:
古字考释文化 |

“冬”字传奇——对一个古字的感悟
立冬后,北方开始进入三个多月的寒季。人类对冬季的感知主要是它的气候、物候表征,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现在规范使用的“冬”字是从先秦的借音字“终”演化而来的,历经2500余年。“冬”由“夂”加两个点(“仌”的隶变)而组成。“夂”是什么,说文的解释是“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
甲骨文中有“夂”的初文字形,但这个字不是冬天的冬,而是终结的“终”,后来被当作“冬”使用,只是借音,形似而义不同。后人借音而作“冬”用是有道理的,冬季是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是一年时令的终结。夂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纺织时一根丝线两端下垂且挽成的结,用作动词表示终绝之义。《说文》在解释“终”字时说:“终,古文作(图二),隶变作夂。”说文中所谓的古文“古”到何时?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陈章壶”与“陈璋(缶+霝)”器物上有被称作“冬”字样的文字,前者是铜器,后者是瓦(陶)器,“缶”字旁可证。(见图三、四)。这两个字形提供的信息颇有内涵,首先,将夂变形为宀或冖状,形似屋室,室的中下部有一横代表栏杆,横栏的作用是阻隔、阻挡,防止外部冷风的入侵,同时守住里边的那个“日”,“日”是南方空中斜射进来的太阳之光。聪明的造字者正是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并抓住了冬季的太阳低角度运行的特点,将“冬”的形与义表达出来了。与这个字形义类似的还有秦汉时期的“冬”字篆书字形,篆书的冬字省去了室内的“日”,而在横栏之外增加了“仌”字,“仌”是“冰”的初文,横栏挡住了室外的寒气与冰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冬日的气候特点。这个字造字的方法是象形兼会意(图一)。它们的字形就是一个传奇。在中国的北方,商乃至周代的前期,气候温暖,没有后来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从已知甲骨文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冬”“夏”两个字,也没有发现“冰”“霜”与“雪”的字样。三五千年来,地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至今仍在进行中,而且出现了像今年这样变化无常的极端状况,个中缘由,是无法说得清楚的,气象科学家说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这不过是一种说辞,并未给出有说服力的研究证据。地球面对的气候变化依然是个未知。202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