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说
(2023-12-03 16:20:48)
标签:
文化时评 |
分类: 随笔 |
躁说
躁,是一个常用字或词。躁,不见于说文,乃是近代后起,说近也不近,唐代就出现了,大约一千三四百年。造字构形不明。查词典,其基本义项为“性情急,不冷静”“浮躁”“骄狂”“疾”——中医指脉盛急速。当下生活中常用“浮躁”“急躁”二词,词义相近。浮躁,是一种心理或精神的病态表现为“人心浮躁”、“社会浮躁”。这样的浮躁在文化、理论界、媒体传播界尤为突出。网红、点击量、上座率、话语权、制造概念、夸大历史、好大喜功等都是屡见不鲜的病态。
近日某报刊登作家郭宝林《大块假我以文章》长篇散文,洋洋洒洒上万字,铺铺排排数千言,反反复复大辞藻,写尽长江风貌,嵌入个人神思,极尽写手之能事,不可谓不风光。拜读之中,字里行间,发现作家与编辑的“躁”病值得诊治!写长江日夜东流,却引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句诗来表达,岂不知那“川”不是这“川”。当然,这里或许是文学的“借用手法”,但动不动借前人言今事仿佛成了一种文化病态,这病传染甚久甚广。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号称“六朝古都”,可是在作者那里却变成了“十朝古都”,如此毫无根据地用典是不是“躁”病的表现?作者读书颇多,他在三峡面对浩瀚的江流河无边的原野想起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句,竟然把“山随平野尽,大江入荒流”,本来好好的平仄押韵的诗句被篡改,读来味同嚼蜡。他将南京的白鹭洲的“洲”改为“州”,写江南的树种“楠木”一句话重复两次,“枫杨”三次。
作者是文化名人,发表的文章影响广泛,笔者认为上述出现的错误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出于他的粗心大意或“浮躁”之病。
作为出版物,出现的差错当然首先由作者负责,而报刊、传媒的编辑也脱不了干系。按以往的规定,文章发表要经过初审、二审、三审程序,总编辑定稿,差错率不能超过千分之一,超过了就是不合格产品。上面笔者指出的多处错讹难道报纸编辑们无一发现吗?作为国家级出版物——“党的喉舌”,怎能容忍如此低级的错误面对世人?而今文化传播出版界种种“浮躁病”也该治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