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移与转化

(2022-06-19 10:37:22)

魏章官

转移与转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实现“转化”的提升。转移与转化,一字之差,区别颇大。

转移,一般指农业劳动力往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但居无定所,收入不稳定,带有盲目性、临时性和过渡性。他们离乡不离土,一脚走出山门,一脚还踏在田里,就近边打工边务农,有的虽在所属城镇盖房或买房,但农忙还得回村种田,被称为“走耕农”;或是离土不离乡,长年远处务工经商,租住城里,但家人还在农村,一心挂两头,常回家看看,被称为“城乡两栖人”。

转化,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真正融入城镇。他们完全离土离乡,是被“消灭”了的那部分农民。他们在城镇有住房、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做到安居乐业、生活滋润,成了城镇新居民,与老居民同城生活,同等待遇,合法权益有保障,实现户口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转移到转化,是有条件的。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取消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各地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并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追讨欠薪等,为农村劳动力更好地转移、更多地转化,营造了宽松的软环境。

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各地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适应城镇企业技术或智能岗位的工作,促进农村劳力从大量无序转移变为更多有序转移,从一般转移变为特长转移、从就业转移变为创业转移。事实说明 ,农民工有了技能特长,在企业和城镇站稳脚跟,甚至转向创业当老板,才是真正的转化。

当然,实现这种转化,还得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虽已突破工农分离、城乡分割的局面,但城乡二元结构还没实质性的改变,已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劳动力的转化。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测算,目前全国农村外出劳力达一亿余人。除了少数企业老板外,一般打工者由“转移”过渡到“转化”的并不多。许多农民工生活在城里,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甚至同城不同工、同工不同酬。一些人干城里人不愿干的最重最脏的活,工资却较低。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10多年来,他们是惟一没有增加工资的群体。工资较低,不诚信的劳资关系,是农村劳力从转移到转化的一大障碍,也是目前不少地方“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亿农民工,多么庞大的队伍!能不能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出来并过渡到转化,入市安居乐业,关系到“三农”难题的真正破解,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行步伐。因此,我们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在城镇营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消化农民。

(《中囯科学报》2005年8月2日一版头条“科学时评”栏目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