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力打造放心“菜篮子”

(2022-07-08 06:29:06)

昔日发愁吃不饱,

如今担心吃会倒。

在福州永辉超市,听两位老太太议论说:“听说蔬菜有毒素(农药残留),肉蛋有激素,鱼虾有抗生素,饮料有色素,吃什么心中无数。”

此话虽然夸张,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不能不引起消费者的关注。2011年初以来,福建各地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菜篮子”的产量保供给隐价格。这固然很必要,但今后提升“菜篮子”的质量保安全,更要突出抓好。

一、“特供”为鉴抓“普供”

现身于经济短缺年代的“特供”二字,如今却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标志。据悉,有的省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在生态环境好的高海拔山村建基地种“特供”菜,并搞“土法”养猪,以产地名称标识为“桃园尖蔬菜”和“七山头土猪”。而北京海关等单位在环境优越的北京顺义等地已搞“特菜”基地10多年。

领导干部也是人,吃讲质量与安全,天经地义,无可非议。

但令人反思的是“特供”菜背后,是否折射出有关部门对市场食品安全不信任,并对消灭“餐桌污染”又缺乏信心?是否凸显了一种不应有的等级观念,并对于广大消费者缺乏平等与普惠的尊重?是否意味着有的部门单位利用公权搞特权乃至搞腐败?这些姑且不论。

在此,笔者借网民一语发问:“特供”何时变“普供”?但愿以“特供”为鉴抓“普供”,让“普供”大众菜达到“特供”菜的质量安全标准。

反观“特供菜”,主要有三点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严控源头、验明正身、定点直销”。这里“定点直销”,主要是实行“农超对接”,避免中间盘剥、中间流失以及流通领域二次污染,降低菜价;而“验明正身”,是给农产品一个“身份证”,打响品牌,以防假冒;当然,最关键的是“严控源头”。

源头一在田间地头,二在生产经营者手头。这后者还好办。比如大田县桃源镇11个村共种蔬菜8000亩,其中50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得到农业厅认证。镇里引导“绿色种植”,统一技术标准和指导、统一购买和使用投入品。实行科学施肥、喷药,尽量为菜地减“肥”,少用农药,并常检验显示蔬菜“农残”达标。

田地这个源头却不容乐观。报载我国耕地受镉、砷、铬、铝等重金属污染达3亿亩,占耕地总数1/6。其中被国家环保部认定“重金属超标突出的约有1.5亿亩”。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耕地受重金属污染高达89%。经济较发达的福建,被污染耕地恐怕也不少。

因此,严控源头,首先应检测土壤重金属。据悉,目前我国治理重金属土壤技术尚不成熟,治理代价颇高。所以广东有的城市,近年来到省外寻找“净土”建基地种菜。我省对于有重金属污染之嫌的成片菜地,应给予检测。凡重金属超标的应予弃耕或改种非食用农作物。

广东东莞市就以“特供”为鉴抓“普供”。2009年初东莞复制了“特供”香港蔬菜模式,建立了可追溯到田间地头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统一挂上“供莞蔬菜”标识。那么,我省龙头老大之市厦门和福州,能否也复制一下“东莞模式”呢?可是前段“省农科院启动‘农超对接’科技支撑计划,扶持永辉集团先期做好福州12个蔬菜基地的‘无公害’生产”,只不过停留在“无公害”层次上。

有人或许认为,让“普供”菜达到“特供”菜的质量安全水平,价格肯定高,大众消费者吃得起吗?这要具体分析。若像闽侯白沙镇林柄村“归真园”以销定产的“有机蔬菜”,由城里消费者预交一年菜钱3600元,给予配送蔬菜600斤,人称“富贵菜”,普通百姓确实买不起;若是仅次于“有机蔬菜”而高于“无公害”蔬菜的“绿色”蔬菜,价格比普通菜略高,城市消费者还可承受。若像“东莞市政府对肉菜质量安全要求高如‘供港菜’,价格却不允许提高”,那么这菜肯定受欢迎。

二、绿色为重抓“三品”

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抓“菜篮子”工程仅仅做到“无公害”是不够的,而应该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齐抓,并抓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其重点是抓好“绿色食品”。

过去广大乡村没有什么工业及其污染,农民种菜栽果普遍使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况且那时还没研发那么多农药和生长激素等,因而所产果蔬基本原生态。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了水土污染,加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大量应用配合饲(饵)料,造成了“菜篮子”诸多产品不同程度被污染。

于是,消灭“餐桌污染”成了热点难点话题。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我国入世的要求,2001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随后,许多省市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科学规划“三品”生产,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但我省“三品”生产还有一定差距。

数字枯燥,对比却有味道。到“十一五” 期末即去年底为止,江苏省共有“三品”有效数890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919个、绿色食品2318个、有机农产品669个,“三品”认证数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省“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达60%以上。

湖南省是全国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省份, 特别重视“三品”生产。“三品”基地已发展到42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

而福建2010年底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数量累计才220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448个、绿色食品588个、有机农产品13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7个。“三品”3 个产品数量分别只占江苏24.46%、25.36%、19.7%;“三品”总量只有江苏的44.9%;以人均数作比,也只有江苏的53..8%;此外,福建“三品”基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跟江苏60%、湖南80%相比,都没得比。因为我省占耕地总面积70%的山垄田抛荒严重。

家庭主妇的买菜感受,或许比统计数字更能反映实情。她们进超市或路边摊点,“无公害”少见,“绿色”罕见,“有机”不见。笔者近日到新华都福州五四分店和屏山永辉超市,所见几乎都是大路菜。放在冷存架的多种蔬菜被简易包装,上写“精品”,并非“三品”,而是从普通菜中挑拣的,可能还算不上“无公害”,却大幅抬高其价。菜摊上的菜虽较便宜,但多半是不让打开挑拣的“老大粗”綑绑菜。而标识“无公害”的,在新华都只有“享通”、“利农”2家公司。在永辉只有“享通”,价格颇高。比如2011年12月中旬“享通” 每斤空心菜7.9元、青每斤3.9元,均为菜摊同类菜价格2倍多。至于有的产品冠以“土”字,价格高了许多,未必名副其实。

还要看到,不少人还缺乏“绿色”消费观念,不知“三品”为何物。官方文件和媒体宣传中一般只说“无公害”蔬菜,极少提及“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一些生产经营者也没有农产品“三品”理念。或许有人还以为,“无公害”蔬菜不喷农药。其实,“无公害”蔬菜的标准要求并不高,它只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只守着食品安全的底线,只要产品“农残”经检测不超标就行了;而对“绿色食品”要求却较高,其特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至于“有机农产品”,则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其特点是在生产与加工中不施用任何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绿色”为重抓“三品”,不但是提升“菜篮子”水平的重头戏,而且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尽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比较适合当前农业生产水平和大众消费水平,生产者也比较容易做到,但我们不能停留或满足于“无公害”。今后全省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绿色食品”的现实需求将与日俱增,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抓好。而“有机农产品”价格高昂,基本是“富人食品”,只能搞订单生产。

三、重在监管抓落实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打造放心“菜篮子”,从根本上说,必须“从心给力”。除了生产经营者务必恪守职业道德,讲诚信求质量外,更需要有关部门单位务必忠职守责,监管得力到位。

然而,福建此项监管工作差距较大。近日省人大常委会首开“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众厅官:“后如何将‘运动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多地转变为常态化、制度化”。笔者认为,搞好监管,须抓两点:

首先,监管得有制度。主要是产品基地建立备案制和追溯制,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投入品进行全程监管,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设施,批批自检和抽检,确保蔬菜安全出门,并使用流通二维码。消费者如若吃到“问题菜”,可追溯到田头。

据悉,供港澳蔬菜之所以高质量保安全,是因为深圳市从2007年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及出口监装制度。未经过备案的蔬菜种植基地及收购加工企业将不得对港澳进行出口蔬菜业务。东莞复制“供港蔬菜”为“供莞蔬菜”,首要一条就是实施基地备案制和追溯制。

福建实施“备案”和“追溯”制的基地或企业,恐怕寥寥无几。享通公司“无公害”蔬菜于2007年初就在福州永辉超市设专柜,到了2010年初才开展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这还算好。有的连试点也“试”不起来。

全省那么多蔬菜基地若无备案制和追溯制,自身约束无据或放松约束,有的可能把普通菜冒充“无公害”或“绿色”菜抬高价格上市,甚至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也无法溯源追责。而单靠省厅偶尔组织的“运动式”专项整治,则难治本。

据了解,从2011年7月开始,省里才配备流动检测车,才对一些万亩以上的蔬菜基地进行农药超标检测。这意味着,此前对蔬菜基地并无流动检测;7月之后对“万亩以下”的基地连“运动式”的检测也顾不上。因此,只有建立基地“备案”和“追溯”制度,才便于随时随地监管。

其次,监管要有机构。近年来有些省市十分重视农产品监管、检测机构和体系的建设。比如江苏省2009年底由省农委专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全省13个市都成立监管职能机构,70%以上的县设立监管科室,50%乡镇有监管机构,充实了人员。同时,已建成3个省级、13个市级和2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和700多个基层(乡镇、市场、基地)速测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而福建只“计划‘十二五’期间在36个县建设农产品检测体系”。你看,人家干得热火朝天,我们还是纸上谈兵。业内人士说,由于力量和经费不足,目前我省许多地方的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街边菜店、临时早市地摊和农民肩挑菜,普遍存在检验和检测薄弱现象。省农业部门对较大的市场每年才开展“至少4次以上的专项检查”。省里决定,从2011年6月1日起,才在福州、厦门、泉州城区批发市场、超市、仓储企业、配送中心、连锁店和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对蔬菜、猪肉、水果和水产品等开展质量安全准入试点工作。不少地方尤其是县级及以下单位,通常是象征性检测,有的则无检测,有的检测设备成摆设。而恰恰这些地方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最多。

重在监管抓落实,当然不单是检测蔬菜“农药超标”问题,还要检验和检测普通菜冒充“三品”菜和“三品”之间向上冒充、抬高价格,欺诈顾客的失信缺德行为。比如菜重庆市查处沃尔玛10家门店从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用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销售63547公斤,涉案金额195.25万元。2011年12月1日央视曝光山东省部分农场将普通菜冒充“有机蔬菜”贵10倍销售。而我省不少饲料鸡蛋冠以“土鸡蛋”销售,却无人较真。

餐桌“保胃战”势在必行,食品求安全众望所归。希望各地和各级有关领导努力实现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共同打造一个放心的“菜篮子”!(发表于福建省委主管主办的党刊《海峡通讯》2022年7月7日重发上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