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工哺农兴村镇

(2022-05-16 14:51:14)

  魏章官

以工哺农兴村镇

  (福州马尾闽安古镇2022.4摄)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财政支持三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了。

  在以工促农上,我省曾倡导”公司+农户”。但从实践来看,公司只不过解决农户初级产品卖难问题,而对终级产品即加工与流通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农民和农村集体都没有分享,农民只获得公司付给的收购初级农产品较低的价钱。当农产品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时,吃亏的是农民,这时农民很可能与公司不“+”而“-”。这种“公司+农户”还是停留在形式上联合和板块式结合,并无利益上结合。只有在完善“公司+农户”中,把利益“+”给农民,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在同安区马塘村的厦门同茂食品罐头公司的“公司+农村”的作法,值得提倡。同茂公司把马塘村作为自己工业园区的一部分来建设。1994年公司帮助村里搞好新村建设规划,无息借给村民建别墅式住房资金600万元,为期3年已还清;公司投入1000万元建了厂村两用综合楼,提供了村部一应设施,还承担村里水电路绿化和公厕建设投资1200万元;公司建厂征用马塘村坡地需付的800万元,征得村民同意,不分到户,放在公司,视同股份,按股返利,从1995年以来返还村民每年人均2000元;公司安排每户一人进厂打工,年工资超万元;公司收购马塘村的龙眼、蔬菜等,使农民人均一年收入两三千元。如此“公司+农村”,即龙头企业公司以农为本求发展,以工哺农建新村,促使马塘成了“厦门第一村”和全省有名的小康村。其经验可概括为:村民变股民,股分返利型,公司带农村,村企获双赢。

  不单转移农村劳动力,还要转移农户,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试想,如果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靠人均几分耕地谋生,怎么建设新农村?

  这里先看一个典型。笔者前不久到德化县有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农户转移多,县小城关大。德化县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5年可实现G D P 67.85亿元,比增14.5%;财政总收入5.356亿元,比增14%;农民人均纯收入4755元,比增10.2%。德化取得这么大的成效,有一条经验是,“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带“三农”。结果,带出目前城关人口17万,占全县总人口30.6万的55.6%。在这过半的城镇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民商及其农家子女。他们不单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是农户的转移和转化。

  从转移到转化,最主要的条件是工业化,创造城镇大量就业岗位。德化县鼓励发展以陶瓷为主的民营企业,现有陶瓷厂1100多家,促进农村劳力从一般转移变为特长转移,从就业转移变为创业转移。像德化这样“三化”带三农、小县大城关的事例还不少,比如长汀县“五万农工进城来,针织城里求生财”。

(原载《海峡通讯》2006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