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不同时期对新农村有不同的的概念、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改革开放前“新农村”建设曾搞“一大二公”极左的一套,农村面貌不“新”反而落后。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才逐步走上正轨,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福建来说,就先后抓了以下工作:落实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17个贫困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落实扶贫政策;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实施迁址建村“造福工程”;提前完成“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消灭宜林荒山,大搞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开展农村奔小康活动并派出小康工作队抓落实;完成千公里海堤加固达标等任务,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近年来又对全省集体林和集体林地实行分户改革,使耕者有其山,林农有其林;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行政村挂职担任党支书,并由派出单位与村子结对帮扶建设;加强科教兴农,给行政村配备农民技术员并补贴工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促其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
这些为我省今后进一步建设新农村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对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关注程度不足。这是过去一段时期突出表现的、现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的问题。某地方有的领导认为,搞城建,抓工业,政绩看得见,提拔快兑现;抓三农,喊种粮,工作老一套,提拔轮不到,因而对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他们片面地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只顾城市“脸面”好看,甚至不惜重金片面追求城市“美容”,不管农村“五脏”有病,导致政府工作重心难以向农村下移,资源配置难以向农村倾斜,而过多地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城乡差别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其次是对三农三个方面工作存在片面性。不少地方往往只抓农业甚至只抓当前农业,农业丰收忘农民,农业欠收才想农民,对农民增收工作抓得不力,对农民生活关心不够。同时,许多地方只抓农村经济发展,忽视了农村公共事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比起改革开放前,农村虽有很大变化,农民生活也有较大提高,但农业基础仍脆弱,农民基本生活条件还很差,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差拉大。农民感叹:“全家一年忙累,不够大学交费”;“辛辛苦苦奔小康,大病住院全泡汤”。
从全国发展的宏观态势来看,可以说,三农已成了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肋”。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最低,呼声最弱,自我保护能力最差,在各种矛盾中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使建设新农村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
因此,在政策和决策上,在领导工作和精力上,要多向农村倾斜,决不能重城轻村;要善待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看到有些问题出在农村,根子却在城市或在城乡交叉点上,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拿出新招、实招和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