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许许多多终年与庄稼打交道的农民拼命治虫,施药量越来越大,但害虫却仿佛越治越多。
一些居民对新鲜蔬菜洗了又洗,浸了又浸,大米也是淘了又淘,以为这样可以减少农药残留量。
然而,专家指出:“漂洗、高温并不能减少农
药残毒。”
滥施化学农药所带来的苦果,使许多人在困惑中觉醒起来。一个越来越强烈的信息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单纯化学农业的时代应该过去,未来时代将是一个没有污染,生态自然平衡的绿色农业时代。
'90 亚运会期间,北京率先提倡让绿色食品进入亚运村。农业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致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一个陌生的字眼,它距离现实很遥远么?不,在我们身旁就有打开这一通道的人们。
环境宜人的福建农学院内,有一幢三层小楼,这就是著名昆虫学家陈家骅教授主持的益虫研究室。陈教授从事益虫研究已30多年,在1980年代初留美3年期间仍致力于此项研究。
“发展天敌,以虫治虫,恢复生态自然平衡",正是陈教授的追求。
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他已经为创造一个没有污染的绿色环境迈出了艰辛而可喜的一步。
走进这幢不大的研究室内,陈教授边介绍边打开一个个木盒子,里面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他收集的大如蚊子、小如针眼的益虫标本,多达10万只。其中蚜茧蜂标本品种达100多种,占全国收藏品种的90%,占世界收藏品种的1/4。
同时,陈教授还收藏了 1880—1990年全世界关于蚜虫寄生蜂和小茧蜂的全部文献资料。我们仿佛看到一条绿色食品的通道正从这里悄悄地向外延伸。
闽侯县荆溪有一片1500株的荔枝园,近10多年来遭荔枝蜡螈严重危害,喷农药不见效,几近绝收。2年前,陈家骅教授把螈天敌引入荔枝园,一株树只要挂上一片沾有1000粒寄生蜂虫卵的卵片,到时产出的寄生蜂,将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一样,在害虫腹中产卵生虫,致其死命。次年荔枝树挂果累累。
果农们惊喜交加:“真是一物降一物。前些年我们打了那么多农药,花了许多冤枉钱也治不好。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虫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既不污染又省钱,一株树挂卵片只花2元钱呢。”
陈教授告诉我们;全省有300万株荔枝受蝽螺虫危害,产量很低。推行寄生蜂防治,只要花50万元成本,即可获经济效益1.2亿元。但由于资金受限制,无法采取工厂化生产,今年只能推广3万株。
农药,今天仍然有着重要作用,但应当看到,滥施化学农药,一方面大量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和产品污染;另一方面又使害虫抗药性逐年增强,再不断研制农药新品种,不断喷药,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1960年代,喷300倍液乐果即可杀死灭桃蚜害虫,如今用500倍液治蚜,效果仍不理想。因此,人们不得不继续提高施药量,造成年年治虫年年害虫猖獗,农业成本逐年上升,农民叫苦不迭。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迷信化学农药,不少农民还习惯于虫来多喷药的传统办法,甚至有的领导把超历史喷药还当成了一项政绩!
旧的观念非改不可。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产量的高低,而应在关注产量的同时,也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陈教授说,经济发达国家曾走过一段弯路,才从单纯依赖农药走向生防之路。因此近百年来,他们致力于生物防治,并已取得许多成功的先例。我们应该迎头赶上。
实现无公害农业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应有紧迫感。令人欣慰的是,陈家骅等一批专家们的科研实践已经为开辟这一通道提供了可能,但在推广中仍存在许多困难。我们要大声疾呼:全社会都来关心无公害农业,让更多绿色食品进入千家万户。
(福建日报1991年3月20日,2022年4月11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