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作者跟陈国樑老厅长到晋江龙湖调研)
也许有人会说,在雨水充沛、河水奔腾的福建,较之旱魔肆虐、赤地千里的北方,水似乎并不重要。
其实,在福建许多地方特别是闽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的护大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水越来越显得重要。君不见在外商涌进的地方,水与电一样成了投资环境的一大硬件建设吗?水不单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水是人类的命脉!
今年2月14日至24日,记者跟福建省水利水电厅厅长陈国樑等同志到广东省和四川省调查研究。在深圳特区调查中,我们看到深圳遵循了水的价值规律,把水推向市场,甚至与国际市场接轨。
深圳的作法是,对水库源水和自来水,均核定成本,分类定价,分级审批,逐步浮动,小步快跑,保本微利,超量加价,限期到位。深圳东深水库供水管理局,在向香港输供的源水,是按工程造价核定成本,再加上广东与香港两地物价上涨指数的平均数,确定每年水价上浮幅度,三年洽谈一次定下价格,并随港币与人民币比值上升又改为以港币结算。去年每吨水为1.97港元,今年为2.16 港元。由此,足见水的价值和水的地位。
深圳向香港供水,水价看好,是个特例。但从深圳本市供水来看,其水价也基本放开。全市城乡建了45家水厂、26 家自来水公司,都按造价核定成本,一个工程一个价。除农业灌溉用水贴本外,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做到保本或有盈利,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用水每吨价格高的达 1.5元至1.8元,服务业和建筑业用水价格最高。
从广东全省来看,水也逐步走向市场。1993年广东省政府作出文件规定,农业用水按成本收费,生活和工业用水在成本上加收4—6%盈余额。所谓“小步快跑”是指水价每次上涨幅度较小,但要向保本盈利的方向、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快跑。只有这样,水利部门才能做到“以水养水”,实现水的增值,增加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打破“吃大锅水”的旧观念,增强水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福建目前水价偏低。1990年省政府虽对水价进行调整,但原水价保持至今:生活用水每吨0.035元,工业用水每吨0.05元,而水库源水成本就达0.25元,自来水成本还要高点。
因此,福建把水推向市场势在必行。用水单位和个人只要想想供水单位现在所处的亏本买卖、负债经营的困境,也许会转变长期吃“大锅水”的旧观念,也许会理解水价改革之举措,也许能支持水利部门把水推向市场。
(福建日报1995 年3 月22日,2022年4月11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