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岭村农民的困惑
魏章官
(游三峡。2018年)
连续6年户均售粮万斤给国家的山村——建阳县童游乡新岭村,即使在产粮区整个闽北,也是屈指可数的贡献大的冒尖村。
然而,这个“卖粮多、贡献大”的山村,却与“穷困”划上等号,不禁引起我前往探个虚实的兴趣。
“别理他,越宣传报道我们,我们担子越重。”
“现在的政策偏心了,我们种粮越多,越是吃亏。当然我们农民不会罢耕,自己也要吃饭嘛!”
我刚到村委会门口,几个农民就围住我议论起来。不过,他们还是理睬我。不用干部通知,农民纷纷跑来,在村委楼上站了一房间,七嘴八舌地谈开了:
“产粮多卖粮多,任务是光荣的,农民是吃亏的,集体是穷困的。你看这村委办公室的电线为何剪断?点不起电灯呵!”
电话更装不起。眼见这村部空空荡荡,村道坑坑洼洼,村里旧房矮房较多,村貌村容不整,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贫困村中。
一位老农叹道:“说起来外人可能不信,全村200多户,几乎家家卖粮万斤,没赚多少钱。”
有一位补充道:“前几年种粮能赚钱,近年来农资全面提价,连机耕费都提30—50%,稻谷虽也提价,但种粮成本增加更多,加上钱变小,种粮效益还是低。”
据了解,这里的农民主要有三个意见:一是给他们村的定购任务偏重;二是农资猛涨,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买不到了;三是“议转平”部分的粮食与市场差价太大。1974 年,上面说多卖1.5万公斤稻谷,就奖一辆拖拉机。各生产队想拖拉机,那年又丰收,就多卖粮,换奖了三辆拖拉机。
不料此后征购,不但都以此为基数,还要逐年增加任务。1978年征购50万公斤,现定购100万多公斤。其中“议转平”任务15万公斤,与市场现价比,少收入3万多元。定购任务重,压得农民不敢把田地调整出一些种莲子等经济作物,乡镇企业办不起来,又无其它赚钱门路,可怜该村重蹈当年“高产穷队”老路。
有个农民愤慨地说:“‘皇粮’当然要交,但加码的粮食收购价那么低,谁愿意卖?不交粮就要擂仓门。王贵兴去年差1700多公斤没交上,干部到他家挖了1132公斤,只剩一袋谷子给他,没吃几天,就到市场买高价粮吃。”像这样交了定购粮又买口粮的配户,全村有20多户。
“种粮没粮吃,你说穷不穷?”村干部也叹道:“我们年前抓农业服务,年后抓粮食入库,抓来抓去,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软办法不行,硬办法断情,不知还有什么法子?”
今年4月1日起,合同定购粮的价格平均提高18%,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随行就市收购。这个国务院的决定传到村里,农民有点高兴的样子,但是提价18%,是5元钱,要扣除省里原来补贴费4.5元,每S0公斤定购粮实际上只提价5角,农民又扫兴了。
他们还说:“那尾巴一句话:定购以外的粮食随行就市收购,到时能兑现吗?不要像去年秋后,连稻谷从路上挑过去,都要抓扣罚没。”
有的说,现在插白水秧最合算了,不下肥,田埂不锄,二次中耕锄草不搞,插了秧到时收多少,实得多少。
像新岭这种情况的村,像新岭农民这种心态的 在闽北不乏其例。如果粮农确实是定购任务重得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如果他们感到“插白水秧最合算”而不愿投入,就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探讨现行农村某些政策措施有什么缺陷?如何让农民感到完成定购任务是光荣的,又有利可图,乃至可以拍着胸膛:“种粮同样可以脱贫致富!”
农民还希望不要在催购时请“大盖帽”(警察)出来,而要在种粮时请决策机关、有关部门拿出优惠政策、服务措施!
(福建日报1989年6月1日,2022年4月10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