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现在有人提出,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劳动力都往二、三产业转移,谁来耕种田地?有的甚至呼吁劳力归田,不能再让“3861(指妇女小孩)部队”粗耕粗作了。这种看法对吗?
(福州森林公园。2020年摄)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益驱动劳动力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效益不高的农业特别是种粮的劳动力转向他业,势所必然。那么,劳动力转移出去多的农村,只要深化改革,措施得力,也不怕没有人种田。晋江市涵埭村劳动力基本从事二、三产业,曾有部分田地因缺劳动力耕种而荒废,后来向外地招收一批农工,推行田地规模经营,有了规模效益,他们就把田地种得很好。连江县竹岐村许多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甚至海外打工,村里就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了罗源等县大批农民前来种田。闽侯县大湖乡在高山上发展反季节蔬菜,当地劳动力紧张,就雇一批江西工和四川工。像这类劳动力往田地转移的例子还很多。
事实表明,近年来劳动力正在双向流动,也必须有双向流动。凡是二、三产业发达,种田劳动力奇缺的农村,应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加优惠措施,鼓励本地劳动力或积极接受外来劳动力往田地转移,以确保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升温。
(福建日报1995年11月7日评论,202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