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看,利多弊少。其弊在于一些地方的盲流汇成“民工潮”,给社会治安、交通运输和城镇副食品供应等方面的工作都带来压力和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吴哥窟。2016年 摄)
“盲流”疏导有时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但最好是用经济办法,即组织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搞山海开发,往非粮转移;二是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往非农转移;三是搞小城镇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能人往小城镇转移、投资兴业。
这“三转”,也许有人会说难。其实,只要真抓实干,这个转移并不难。建瓯芝城镇山地综合开发上规模,劳力往山上转移也上了规模。福清市鳗鱼养殖和加工,带动了千家万户忙得不亦乐乎。有些山区乡村发展了乡镇企业后,由过去剩余大批劳力转而向外地招收大批劳力。库区古田县黄田镇抓住机遇发展小城镇建设,不少农民变居民,投资兴办二、三产业。
群众说,在本地兴业做工,一个月赚三四百元,比在城里打工赚五六百元还实惠。无疑,劳力就地转移得好,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更大。
福建山多海阔,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建设“海上福建”,建好小城镇,前景广泛,可挖的潜力和所需的劳动力都是巨大的。各地应该想方设法抓好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
(福建日报1995年11月6日短评,2022年4月3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