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前段笔者接触过一些进榕城打工的农家子女,知道他们找工几经周折:有进城回乡多次跑动;有的在榕城边找工边等候两三个月;还有的凭路旁广告应招,交了两三百元劳务介绍费,结果被骗。
由此我想,何不多办几个正儿八经的劳务市场,促使劳力的转移规范化、法制化、有序化。
市场经济越发展,劳动力转移就越多越广泛。可以说,“民工潮”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潮流不单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与政治问题。因为这批转移的劳动力是目前社会生活中最不稳定的巨大群体。我们必须使之转而不乱,转而有序,合理流动,优化组合。
这就应该有个健全的劳动力中介机构及其网络,也就是劳动力市场。过去,由于纠缠于姓社姓资问题,不能提及“劳动力市场”。现在,政策允许并鼓励开办劳力市场,但有的地方的领导并不重视,甚至把开拓市场仅仅理解为开拓商品市场,而把劳动力市场看成无足轻重,看成是个别地区和个别部门的事。特别是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相当滞后,以致许多农民进城找工凭运气,竟使“民工潮”波翻浪涌。
对“民工潮”堵与压不是上策,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变堵为疏,化压为导。这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各地要像抓扶贫开发、抓商品市场那样,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拿到高层次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然后通过有权威的专门机构进行组织、协调与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劳动力有序、稳定、健康地转移。
(福建日报1995年11月8日短评,2022年4月3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