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农转非”是指农民从所从事的农业转向非农的二三产业,甚至从农村户口转向城镇居民户口。这个“农转非”是农民世代梦寐以求的。
改革开放的大潮把大批农民推到二、三产业,走向脱贫致富之路。这个“农转非”是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但也要看到,现在一些地方有几个方面的“农转非”是否转过头了?
诸如劳力“农转非”、土地“农转非”等,有的是喜忧参半,有的是有忧无喜。先看劳力“农转非”,可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种“农转非”太少了,需要发展。但有些乡村只剩下老人妇女种田耕山,使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科技兴农和夺取粮食高产,差不多成了空话。
再看土地“农转非”。利用荒坡、荒滩、荒水,搞对外开放招商、成片开发办企业,是值得倡导的。但过多占用高产农田搞成片开发,多年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投人一下转为工业投人,粮食播种积不能保证,是令人忧虑的。
算账,是不能只算纯经济账,还要算社会综合效益账。种粮的综合效益中包括平抑物价和维护稳定的社会综合效益,不可低估!
办工业,应该尽量利用“三荒”地。福建投资环境好的
“三荒”地面积颇大。即使要在公路沿线搞开发,也应往纵深发展,而不宜只搞路边一层皮利用。
对农机“农转非”,要看季节,农闲跑运输赚钱是对的,但农忙时农机就该下田。应采取柴油补贴等经济和行政手段,促进农机农忙下田耕作。
至于农贷、农技员“农转非”,搞什么饮食店和服装店买卖,就转得不对。特别是农技员不跑田头而跑街头的现象,必须扭转。但农技员跑田头“工作辛苦、环境艰苦、生活清苦”不解决,他们有心思以农为本搞服务吗?
农业要升温,炉膛应添柴。不该“农转非”之“柴”,希能转回到农业战线上。
(福建日报1995年5月7日评论,2022年3月28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