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福建乡镇企业要有新跨越,关键在奔“月”,多造几个“月亮”。
1980年代中期,福建提出乡镇企业产值上百亿元,是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可去年(1994年)已在上年超千亿的大台阶上跨过1500亿元。发展这么快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不满足于企业“船小好掉头”和“满天星”,而是多造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月亮”。
南安市去年乡企超百亿,就造了一个“月亮”。福清市一些乡镇工业企业与农业企业,一家产值一两亿元,也是“月”光闪亮。福州郊区黎明村之所以成为全省第一村,也是因为有了个“月亮”黎明企业集团。
想当年,村村冒烟,处处点火,以本地闲散劳力、闲置房屋、闲散资金等“三闲”起家,让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星罗棋布,却引以为豪。如今再也不能陶醉于这种“满天星”了!
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船”小即使好掉头,也往往容易被风浪击破翻沉。只有造大船,方能闯大海。君不见那些“满天星”已在“月亮”面前黯然失色吗?
“老乡”要跨越,就得赶紧去奔“月”。比起乡镇企业发达的省份,福建乡镇企业已实现的总产值还只是一颗“星”。现在,农村经济发达与否,主要差距在于乡镇企业;各地农村经济新年能否有所跨越,关键要看乡镇企业能否上新台阶;看一个地方的领导称职不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在于是否把乡镇企业抓上去。
“老乡”造“月亮”,就是要千方百计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当然,条件较差,起步较晚的地方,造“月亮”暂时还有困难,那就不妨多升几颗“星星”吧。
(福建日报1995年2月15日评论,2022年3月28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