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向新阶段,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粮食生产,而是要把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时下有人说:“粮食的出路在于受灾。粮农提高经济收益寄希望于粮食减产。”此话是片面的有害的。过去我们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此话现在并没有过时。我们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增加而动摇了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应做到丰年想到灾年,丰收不忘欠收,仍然抓好粮食生产,并明确抓粮的重点是发展优质米。
过去我们之所以先后提出“以粮为纲”“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增粮增收保供给”,是因为那年代处于短缺经济时期,温饱没解决,很有必要大力扩大粮食面积增加总产,甚至还提倡早稻一季完成全年征购任务,但忽视了生产和交售优质稻谷。
当然,以前过分强调“以粮为纲”,造成其它全面砍光,没有多少副食品生产,使粮食消费量更大。历史已经证明是错的。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大幅度增产,并不是说现在粮食绝对有余。只不过是丰年有余以及粮食品种与质量结构性的相对剩余。所剩余甚至卖难的主要是米质虽好、口感不好的库存多年的陈粮和米质差的早籼稻,而优质米一直供不应求。城市一部分居民宁可多花钱购买泰国好米,也不吃低价差米。可见优质新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粮食的根本出路在于优质高产。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正因为这些年粮食库存增加,价格下降,我们现在才有基础条件去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国家农业部才大胆提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在城市郊区积极发展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调减南方早籼稻面积。”
也正因为走出封闭,打破地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比较容易调节粮食区域性余缺,像福建这样的缺粮省才有条件落实农业部提出的适当减少粮食特别是早籼稻面积。但是,这个调减决不是减少粮食生产的投入,降低粮食生产能力,也不能随意让耕地早季或冬季搁荒一季甚至全年抛荒,而是要种好高价值经济作物。
如果粮食生产能力不提高,不适应人口增长所出现的新的供求平衡,甚至造成全国性粮食总产量大减,动摇了粮食这个基础,到时还要调回去,而且调回去也不容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调整农业结构包括粮经结构,但过去是农业恢复期的调整,现在是农业发展中的调整,而且这个调整不单是在粮田作文章,还要在大农业结构上调整优化,在山海综合开发上调整优化。
比如现在粮食多了,是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时期。产粮区如何在粮食—一畜牧一—加工上面作文章,拉长农业产业链,就是调整的一个重点。
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不只是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更主要的是提高粮食品质及其市场冲击力,提高科技兴粮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粮食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
(福建日报1999年10月5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