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章官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意见,像福建这样一个沿海省份,可以适当调减粮食特别是早籼稻种植面积,发展高效益的经济作物。但是,必须防止农业结构调整趋同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破了单一抓粮的格局,多种经营大发展,但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结构调整趋同和农民盲目生产的现象。在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地区,这个现象更严重。
比如1990年代初期,南方几个省不少人大养獭狸,几年中一直处于炒苗阶段,没见过一只獭狸皮毛加工,结果炒苗告终,獭狸全军复没,使相当多养殖户亏损、破产。
看到柑橘紧俏,许多地方大种,有的地方甚至把橘树种在良田里,闽江橘子红变成闽山橘子红,近几年柑橘价格大跌,一些地方就因橘子卖准,干脆不摘果,橘园也抛荒了。
淡水鳗鱼出口价高,不少地方建池养鳗,价格大跌后,相当多的养殖户亏损或破产。
今年荔枝、龙眼价格大降,8月下旬运抵福州瓜果城的上等龙眼到岸价仅1.3元,过秤批发价1.8元,零售价只有去年的一半多。这与前些年龙眼、荔枝种得多,现又集中投产有直接关系。
现在听说可以进一步调整粮经结构,有些地方打算大种烟叶,到时很可能造成烟叶供过于求。如此等等,说明一个问题:市场导向不等于倒向。如果现在什么值钱,大家都一哄而起种养什么,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趋同化和农民生产盲目性,并将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增产减收甚至亏本。
流通量才是真正的产量。过去人们认为地上能产出多少农产品就是多少产量和产值,其实不然。倘若某项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可观,但因供过于求或因质量不好而不能实现有效流通,或因流通受阻而卖难积压,那么就等于减产甚至没有产量。
一般来说,某项农产品卖难或价格低廉,就说明这项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或者是产品质量不好。即使名优产品,也会因为种养过多而带来供求关系变化,出现较大的市场波动。
近年来不少农产品卖难,是什么原因呢?如按全国现有人均生产值来看,不应出现这种卖难现象。问题在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城市化步伐慢,广大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民总体购买力低。
从农业本身来看,农民走市场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有的是因为产地对外相对封闭,产品没有广泛打开市场而造成区域性供过于求。但普遍原因是没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出现了产品品种结构性、质量性的供过于求。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产品品种结构和种植布局结构的调整,调整的本质是按市场需求变化来安排生产,调整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生产结构调整,将是历史性的调整。这场调整比1980年代初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的工作,更艰巨更复杂。因为家庭承包可求同,农业结构调整莫趋同。
要搞好结构调整,关键要强化对农业的领导,深化对农民信息引导。现在缺的是权威信息,缺的是定量分析信息,而不是定性分析信息,极需层层建立健全权威的信息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多元化信息,有助于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农业。
(福建日报1999年10月22日评论,2022年3月24日选发)